祝元荣[1]2016年在《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具备不同社区银行特征的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商业银行社区金融发展的模式选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挑战日趋严峻。在同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商业银行盈利增速也在普遍下滑。发展社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应对以上挑战、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正得到金融业的广泛关注。论文从社区银行的概念和界定标准出发,对社区银行的核心功能和经营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了中国各类银行机构的发展现状,通过运用包括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在内的实证分析,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提升信贷资源可获得性等角度分别验证不同社区银行经营特征下中国商业银行在宏观领域中的差异化作用。社区银行的模式选择必然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监管制度、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是现阶段叁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将影响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并导致业务转型。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社区银行的发展实践对我国社区银行模式选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通过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社区银行在不同经济环境、地理禀赋、人口结构等要素下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我国经济总量巨大,幅员辽阔,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外,我国还要面对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人口结构老龄化等诸多社会问题。论文基于社区银行的核心功能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提出中国可以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社区银行发展模式:一种以“本地化+关系化”为主要特征,主要适用于中小型银行;一种以“规模化+交易化”为主要特征,主要适用于大型银行。本文同时从服务网络构建、目标客户定位、负债和资产业务主要构成等几方面对上述两种社区银行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两种模式各有所长,可以优势互补。论文运用了动态面板模型(Dynamic Panel Model)和对比研究的方式,从银行规模、信贷业务和净息差叁要素入手,对两种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绩效的影响因素展开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研究后判断:中小型社区银行应努力改善信贷业务结构而非提升信贷资产占比;而大型社区银行应着重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渗透率和客户粘性,提升客户的价值贡献度。本文认为,通过借鉴国际成熟社区银行的发展历史和经营经验,结合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历史和现状,在当前经济迈入“新常态”和金融改革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社区化转型势在必然,在社区化转型模式选择上明确定位,也需要政府部门在监管环境等政策条件上进一步调整。相比于中小型社区银行,规模庞大、安全可靠、渠道便利、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中国大型社区银行将更加凸显其在负债结构管理和定价中的优势。在金融脱媒与互联网金融双重影响下,公司客户对于银行服务的依赖度会有所降低,零售信贷业务的重要性日渐上升,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将成为大型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水平的重要措施。
刘兴虎[2]2016年在《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各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传统商业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正遭遇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将迎来全新的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论文运用比较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得出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快、影响大的结论。论文认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带来的变化,认为不管主观环境还是客观环境,商业银行都处于不利的位置,并得出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发展机遇的结论。进一步运用定量分析法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产生的冲击,将商业银行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和短期贷款以及中间业务收入受互联网金融影响较大,且总规模有持续缩小的趋势的结论。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需要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来应对,从而实现自身转型发展。因此,论文进行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定位分析,在明确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商业银行未来经营发展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竞争战略、合作战略、全球化发展战略、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低成本战略以及大数据战略等六大发展战略,并提出四大推进措施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实施,主要包括加强基础建设、建立违约机制、设置数据安全机制以及重视发挥人的核心作用,以此帮助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促进自身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林海华[3]2001年在《网上银行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世纪之交,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已经引起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变,这种改变不但使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受到强烈冲击,也为技术先进的银行创造了跳跃性发展的契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2000年中期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为1690万,而到2000年底已增至2250万,而且未来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网上金融的大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并代表着银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可见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分析了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网上银行的成功经验,探索在我国发展网上银行的对策。全文分四章: 第一章介绍网上银行的概念、优势和劣势,以及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网上银行与电子商务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介绍境外较成功的网上银行的发展状况、经验与模式。对世界第一家网上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作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境外网上银行发展的叁种模式作了细致的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们的发展和探索可以使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吸取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选择最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少走弯路。 第叁章对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其中详细介绍了我国网上银行的优秀代表——招商银行“一网通”。针对对网上银行认识重视不够、业务品种匮乏、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监管、法律法规建设等一系列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的九项对策: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程度;以传统银行为基础发展网络银行;尽快试点,以点带面;重视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加速金融创新,积极开发网上银行业务新品种;加强市场营销,吸引优质客户;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CA认证中心;尽快设立社会信用咨询机构;加强立法,建立网上银行监管体系等。 第四章展望网上银行的发展趋势,指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各中小银行,只有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发展网上银行,才能提高竞争力。
李张珍[4]2016年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创新》文中指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了新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当前,互联网金融创新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也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的核心金融部门,已经积累了几十年网络金融业务运行的基本经验,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拥有了一批既熟悉金融、也懂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人才,存储了大量体系内的“大数据”,同时还拥有资金、客户等优势,注定不会是互联网金融创新浪潮下的看客。但是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对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创新研究相对滞后。一是对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创新的单独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两者结合的研究极少;二是关于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创新之间的作用机理研究相对薄弱;叁是研究以定性评述为主,缺乏定量指标体系和理论实证;四是对策建议不够系统,往往缺乏对风险的考量。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创新的研究,有利于加快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服务模式的深层次变革,促进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模式、业务发展模式、产品服务模式、人才管理模式以及风险管控模式等的转型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文献研究作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在第一章中对已有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讨论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以及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第二章提出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并对已有互联网金融的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接着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核心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包括网络经济学、平台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理论、金融中介理论、交易成本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等。第叁章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创新入手,分析互联网金融创新产生的外部机制、内部机制,以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认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是在交易成本、金融中介、金融深化等理论基础上,以信用为前提、以信息为核心、以技术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的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的产业融合。随后通过实证分析,从技术角度讨论技术对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发展的作用,认为促进金融以及其他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产业的发展,政府因当尊崇公共设施投入优先。为了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第四章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原因、影响的基本途径、影响过程以及影响结果来闸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采集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水平、人力资源创新水平以及创新风险控制能力这五个方面的基础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反映其创新能力的指标。同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模型对中国各省区互联网金融创新能力和商业银行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创新不管是在当期还是滞后一期,都对商业银行创新具有显着的影响。第五章利用态势分析法,从宏观视角分析商业银行创新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挑战。从渠道创新、产品创新、资产创新、风控创新四个角度对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进行梳理,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第六章通过案例分析对第五章的内容进行深化。选取了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中信银行“薪金煲”、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以及平安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四个案例,分析商业银行在渠道、产品、资产以及风控上的创新经验和启示。在前六章的研究基础上,第七章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技术创新、风控创新六个方面,给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策略和路径。在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创新的法律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混业风险、长尾风险等尤为突出,第八章通过对我国监管现状的分析以及美国、欧盟、日本等监管经验的总结,提出应当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构筑监管协调机制、构建统计监测平台、强化信息技术风险防范以及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彭俊宏[5]2004年在《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网络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和电子商务息息相关,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又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空间。在信息浪潮的推动下,传统银行业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的要求,网络银行顺应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壮大。 从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上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 SFNB)诞生以来,网络银行以其绝对的优势——虚拟化,智能化,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全天候服务,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欧洲和日本的网络银行在这股浪潮中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电子商务、网络企业、网络银行的产生机理,并且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网络银行的发展进行了诠释。中国的网络银行起步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2月,但是一经出现就获得快速发展。自中国银行率先建立自己的网站并发布消息以及招商银行最早推出网上支付业务以来,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中国的网络银行就遍及全国各地,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今中国已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其中开展实质性网络银行业务的分支机构达50多家,客户超过40万。 尽管我国网络银行获得了空前发展,但是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模式的选择还处于探索之中。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总起来说有大银行发展模式、社区银行发展模式和纯网络银行发展模式叁种主要的模式。大银行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收购已有的纯网络银行和组建自己的网络银行分支机构;纯网络银行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全方位发展模式和特色化发展模式。 本文认为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结合前文网络银行产生机理的经济学分析可以考虑这样几种发展模式:一是纯网络银行发展模式,二是大银行发展模式中的组建自己的网络银行分支机构模式。具体来说,本文认为从网络银行投入与产出效益的评价角度出发,可以考虑这样几种发展模式:一是“分支行”模式,二是“企业化”经营模式,叁是“银行内部的经营支持部门”模式,同时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分业和混业经营”模式。本文认为,模式的选择还必须与相应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从短期来说,第叁种模式即银行内部的经营支持部门模式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现状
刘槿汐[6]2018年在《我国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移动通信技术进步推动互联网银行的诞生,我国网络银行用叁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突破,金融改革“国十条”以及“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向互联网金融提供了新的助推器,移动通信技术进步、“云端”概念出现、大数据处理和整合也加快促成了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之间相互影响和成就的新形式——互联网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不断升级并创造的新型业态,同时为最有生机和潜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既能颠覆和创造全新的银行运营体系,也能促成更加完善和灵活的服务模式。2014年末腾讯牵头创办的前海微众银行成立,就此拉开了我国发展互联网银行的序幕;2015年5月27日,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推出了浙江网商银行;2016年12月28日四川新网银行开始运营。尽管我国纯互联网化运作的银行还处于试水和摸索阶段,但已经真正地创造了纯互联网化的银行格局。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案例分析、SWOT工具法等研究方式,首先整理大量国内外文献,阐述互联网银行的概念、特点和已有理论。接着分别详细阐述我国目前叁家互联网银行的案例介绍,并分析其发展历程和经营状况,分别研究该叁家银行的差异化定位和竞争优势。然后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本国互联网银行体系整体发展模式,综合研究影响该行业发展的内部优劣势因素,外部发展机遇和挑战因素。最后,综合全文为我国互联网银行业当前发展模式如何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提出相对合理的建议。本文通过综合讨论当下本国正在运营的叁所互联网银行,将个例集中分析与行业宏观分析结合,不仅分析角度全面,而且案例分析中结合最新数据和发展状况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采用SWOT分析方法能对整个纯互联网化运营的银行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具有全局观和创新性。当然,本文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由于我国互联网银行运营时间短、经营数据较为隐私,公司年报披露数据也十分有限,本文中数据多从网络途径获取,结论缺乏一定的实证效度。
刘芳[7]2006年在《论网络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化成为全球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经济这股浪潮的冲击下,传统银行业也开始发生根本性变革。网络银行正以其运行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业务品种的创新多元化,经营管理的虚拟低成本引起各国金融业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网络银行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金融服务领域,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但虚拟性这个网络银行最大的特点也带给网络银行特殊的风险问题。技术风险首当其冲,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也各有特点。纵观国际金融业,风险管理已成为网络银行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网络经济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总的说来,我国网络银行服务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均与国外网络银行有较大差距。脱胎于传统银行体系的我国网络银行,由于其先天基础的不足并导致了后天发展的缺陷。社会观念的滞后、网络技术的不足、法律法规的缺失、风险监管的不完善,这些问题从各个角度制约着我国网络银行下一步的发展。 随着金融开放的加快,我国网络银行将直面外国银行的竞争。为了在网络银行这个新兴领域取得优势,我们必须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发展。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全文共分四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网络银行进行分析。 第一章网络银行的概述。从网络银行的含义入手,系统分析了网络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现状及特点,揭示了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分析了它对传统银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与冲击。 第二章网络银行的发展与管理。通过归纳总结当前国际上网络银行开
许婷[8]2007年在《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整个产业结构革命性的变化。不同的产业之间不再是独立的发展,而是相互融合和交叉发展,各产业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最终引起产业融合的产生。再加上当前全球金融自由、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金融与经济和社会的融合越来越明显,金融业中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与信息网络行业相融合,相继出现了银行保险、金融控股公司以及网上银行等等,使整个金融产业融合的趋势非常迅猛。当然同时在这种融合环境下,也隐含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因为银行业渗透了多种金融业务,不同金融业务的风险交叉感染和传递是最大风险。因此加强银行业监管,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风险,已成为各国监管部门普通关注。对我国而言,在金融产业融合的趋势下,我国银行业面临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现在我国已经允许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也就是说我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了我国的金融市场,这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使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本文是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然后引出金融产业融合,最后具体分析它对我国银行业产生如何的影响,同时分析在这种融合的环境下我国银行业和相对应政府监管部门做出那些相应的对策。
丁夏[9]2015年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的事物。云计算、社交网络平台等互联网新型技术发展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随着第叁方支付平台的推出,如支付宝、P2P、人人贷等互联网金融的新名词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将不再是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多种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资金存、贷、汇业务,商业银行将不再是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这对传统的金融业务带来巨大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和冲击?面对这些影响和冲击,商业银行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创新理论为基础,在对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程、发展趋势、涉及的业务类型及开展的核心业务;其次,分析商业银行传统个人金融业务类型及特征;再次,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优势和劣势;第四,以交通银行互联网金融个人业务发展情况为案例,分析其发展的业务发展的基本情况,进一步说明传统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个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以财富管理、P2P网贷、小微贷业务为核心;拓宽与第叁方支付合作,创新业务发展;利用客户资源优势和数据资源,创造竞争优势;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建立适用于网络银行的风控体系的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程惠霞[10]2003年在《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管制放松时代,银行业日渐注重资本与规模运营,并购成为银行业竞争新手段,在此背景下出现中小银行遭遇生存发展危机的表象。围绕中小银行危机表象展开的理论争鸣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可的结论。本论文希望通过中小银行生存机理、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分析进一步深化中小银行研究,完善现代商业银行理论;通过回答中小银行能否生存、为什么能生存、怎么样生存与发展等问题,为正确认识中小银行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一个实用分析框架,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中小银行发展指明变革取向和实际操作方向,为新时期中国银行业体系改革深化提供理论前提。本论文通过对不同规模银行的功能、发展规律与经营效率比较分析,阐明了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机理的核心是与所在社区之间的互动,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需求是它们得以成长的坚实基础,通过竞争形成层级分明的生态圈结构是构建有活力中小银行体系的前提。本论文采用图像流程与分析方法介绍了台湾世华银行四个阶段的价值链、策略要素及组合等图像流程,并以一个成功案例揭示了中小银行的发展规律,即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明确自身价值链及相应的策略组合选择。本论文首次明确提出中小银行是一个相对而发展的概念,将其内涵扩展至传统非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将网络经济融入中小银行发展,通过案例证实网络对中小银行生存的重要性。本论文超越简单策略与对策研究,指出中小银行生存发展关键是在价值链与竞争策略要素分析基础上确定适合的策略要素组合,寻找自己的生存运作空间,把中小银行研究推进到一个实际操作分析阶段。本论文认为中国银行制度渐进式改革既成就了中小银行发展,也形成了中小银行进一步发展的环境约束,监管机构有必要适当介入改善其外部经营环境,同时要求中小银行自身变革,并寻求恰当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本论文首次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与中小银行地理分布、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相结合,阐述了中国中小银行发展模式的地区化特征,并由此提出中小银行生态圈概念,指出处于生态圈不同层次的中小银行只有选择恰当的竞争策略才能获得长远发展。本论文通过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机理、价值链构成、策略要素分析与策略要素组合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银行规模决定于经济水平,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发展并不相悖,两者是共生共存关系;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在银行生态圈中找到运作空间,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中国中小银行有着不同于他国的特性,其生存与发展需要政策支持,但其自身变革和策略选择也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 祝元荣.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2].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刘兴虎. 安徽大学. 2016
[3]. 网上银行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D]. 林海华. 厦门大学. 2001
[4].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创新[D]. 李张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
[5].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模式研究[D]. 彭俊宏. 武汉大学. 2004
[6]. 我国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模式研究[D]. 刘槿汐. 山东大学. 2018
[7]. 论网络银行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对策[D]. 刘芳. 四川大学. 2006
[8]. 产业融合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发展研究[D]. 许婷. 南昌大学. 2007
[9].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创新策略研究[D]. 丁夏.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10]. 中小银行生存与发展研究[D]. 程惠霞. 清华大学. 2003
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互联网银行论文; 互联网金融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移动支付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传统金融论文; 网上银行业务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社区银行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