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活动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_祁玥姝

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活动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_祁玥姝

在小学的科学课堂上,学生动手实验的活动特别多,如何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活动中,从而达到实验活动的最佳效果呢?需要教师在科学实验的设计上、语气表情上以及实验材料选择上多做功夫。

一、做一名“设计师”,在课程中添加极具趣味的实验设计

科学课本身是极富趣味性的,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但是使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感兴趣,都愿意参与进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设计上要吸引学生,做一名“设计师”。

例如在《光和影》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在投影下做手影,让孩子们看这是什么?然后让大家做做手影游戏。学生们的兴趣高涨,摆弄起来,给同座看,给老师看。趁此机会我问:“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接下来以小组的形式,每个人都参与互相看对方看自己的影子,孩子们特别兴奋,每个人都进行现场观察、讨论、交流,从而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再如《空气能被压缩吗》一课教学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实验设计:出示同样大小的水球和气球,用同样大小的力同时压一压,我找几个同学试试,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学生充满了好奇心,然后用实验来证明,用两支针管,分别吸十毫升水和空气,用橡皮堵住针管嘴,推活塞、拉活塞,来观察变化。要求每个人都动手操作,这是学生喜欢做的实验,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最后从实验观察中获得空气可以被压缩且有弹力这一性质,而水却没有此性质。

可见,富有趣味性的实验设计,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这样的课堂既生动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做一名“表演家”,在课程中添加丰富的语言和有趣的动作表情

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做一名“表演家”,结合课堂内容,通过丰富的语言结合有趣的动作表情,来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如《蚯蚓》一课教学时,谈话: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动物也是这样吗?老师故作神秘的说:“我这里有一种小动物,想看看吗?”学生们听我这么说,眼睛睁大,精力全部集中在我这里,“什么?什么?”“睁大眼睛看这里”于是我出示好多蚯蚓让大家看,听我提问:我们在三年级观察过蚯蚓,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蚯蚓?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被彻底激发出来,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顺其自然地把课堂指向了用实验探究来解决我们的预测。

再如:《磁铁》一课,“哦、哦、哦,怎么回事?怎么回事?”我表情夸张、故作惊讶地大声说,大家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过来了一起看我,想知道老师怎么了。(我提前把磁铁放在兜里,吸住了一个活动的铁扣子。)我偷偷的上下移动磁铁,外面的铁扣子上下移动。丰富的动作表情和故作惊讶地语气,都是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的动力。

又如:《混合与分离》一课教学中,我拿着食盐和沙子让学生看,一不小心把沙子洒在食盐里面了,同学们一起惊呼,我也惊呼起来,“怎么办?怎么办?”我把苦恼抛给了学生,“快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出来?”同学们都苦思冥想了会儿,纷纷举手告诉我,“用筛子筛”,“不行,不行,大粒沙子可以筛除,可是小颗粒的就筛除不来。”“把它们都放入水中,让盐溶解,再用过滤法把沙子先过滤出来。”“行,这方法可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咦?沙子过滤出来了,那食盐呢?”......教师的故意为之,使整个课堂活跃了起来,学生们纷纷想办法,针对所提出的办法可行还是不可行,都给与了判断。最后选出分离食盐和水的办法,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达到了在实验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三、做一名“观察员”,在课程中确保实验设计的合理性

在课堂上设计的实验,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简单越好。只有合理的设计实验,才能在试验中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创造性,课堂才能绽放光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导致实验方案的设计不同。因此,教师应把实验的设计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鼓捣”、去实验。教师自己做一名“观察员”。如:《让小灯泡亮起来》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组装电路。看谁的灯泡先亮?谁的灯泡最亮?谁的方法最巧妙?于是学生就饶有兴趣地“摆弄”起来,有一个小组出现了短路现象,闻到了烧焦味,当时就蒙了,满脸通红,不敢再动手操作了。于是我借此机会让此小组操作一下刚才的操作步骤,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短路现象,小灯泡不仅不会亮,还会造成电池彻底没电或者其他电器元件损坏。我趁机也安抚害怕的孩子们:不过,不用害怕,这次的电器元件虽然毁坏了,但是由于电池电量小,对我们没有什么伤害性,我们可以通过此次失败的教训得出更正确的连接方式,再试试连接一次。这样的鼓励引导,使学生勇于思考,最后通过学生们的亲自动手操作,他们发现“只有形成闭台电路,才能有电从灯丝流过,使小灯泡发出亮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研究,我在分组准备材料时,有意地让学生的导线不是很够用,聪明的孩子们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有的同学想出了用烟盒锡纸裁成纸条当导线、有的同学用铅笔芯当导线,结果发现小灯泡也会发出亮光,从中发现了锡纸、钳笔芯也能导电的“秘密”。这样的设计,给学生一个积极思考引申发挥的机会,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再如《滚动和滑动》一课,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围绕“滚动和滑动哪个摩擦力更小?”这一问题去思考,设计出探究的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在学生讨论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方案设计是否合理非常关键。有的小组偏题太远,教师要适时引导。设计后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自行展开小组实验。各组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尝试、记录数据,对比分析等实施着小组实验。这些探索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验,得到的结论是有科学依据的,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是丰盛的积累。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是全员参与的动力,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动手探究的兴趣,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做一名“建筑师”,在课程中为实验活动选择“靠谱”的材料

在科学课堂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换课本实验活动中需要的材料,用学生们生活中熟悉的材料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自己做一名“建筑师”。

如:《神奇的纸》一课中,把一张普通纸通过反复折叠,变成瓦楞纸,在对瓦楞纸具有弹性的这一特点的理解上,除了让孩子们用按一按地方法来感受它的特点,还用了鸡蛋从十厘米处掉落,掉落子普通纸上碎了蛋液蛋黄都出来了,掉落在瓦楞纸上却只是蛋壳裂开了,里面的蛋液出来了,蛋黄却没有出来。通过学生的亲眼所见,更加理解了瓦楞纸的这个“神奇的特点”。这样的一个演示实验的设计,是教材中没有的材料,教师自己生成的新的材料,因为此材料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是身边熟悉的材料。这样会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更愿意探究了。

实践证明,在小学科学课上,唯有突出实验的设计趣味性、设计的合理性、丰富语言和动作表情的生动性与柔美性,同时注重材料选择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参与设计、实施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小学科学实验活动的最佳效果。

论文作者:祁玥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8

标签:;  ;  ;  ;  ;  ;  ;  ;  

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活动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论文_祁玥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