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胡佐国

新课程下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胡佐国

胡佐国(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中学 甘肃 宕昌 748501)

摘要:历史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规定“历史学习要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要提倡探究式学习,大胆运用讨论法。

关键词:新课程,讨论法,运用,小组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060-01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以讨论为主,各自发表意见,集思广益,自学、自讲,从而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商讨和辩论,互相启发得出结论,以研究和探求真理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独具匠心的问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教学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表明讨论是有一定目的性、方向性的,是为了发展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讨论题的设计是影响讨论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讨论法成功实施的前提。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

1、命题立足课标,活用教材

讨论题可以是分析题,也可以是评价题、综合题、比较题、概括题、归纳题。课堂讨论的问题可以由具体的题目决定。这要求合理取舍教材知识,为讨论法的实施赢得时间。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大大减少了知识量,使课堂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的实施有了更多余地,也为讨论法的较多应用挤出了一些时间。教材是死的,教学是活的,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教材,但也不能完全依靠教材,被教材束缚了手脚。

比如:讲完辛亥革命后,根据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可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①你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就“成功”方面,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去思考;就“失败”方面,从这场革命的最终结果去思考。

②结合史实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制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要想使中国革命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提醒同学们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去考虑。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有完整的纲领、健全的政党、革命党人的军队、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等等。而这些教材中并没有现成答案,通过讨论,基本能够完整地解读课标,深化了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和学科联系

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

比如:在讲“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时,这一知识是同学们在初中学习已非常熟悉的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常考的热点,针对这一特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可设计了以下几道题目:

①请详细谈谈拟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②香港、澳门问题的历史由来和现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港澳能够回归有哪些原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③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有何不同?台湾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试分析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我们应坚持什么立场和态度?

在讨论中学生引用了余光中的《乡愁》,注重港、澳、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名称的变化,还能用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及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等哲学观点来分析问题,学生普遍感到收获很大,对这一热点知识理解准确。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至少一桶水。课堂讨论对老师要求远不止一桶水。教师必须做大量准备工作,统筹好整个过程。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中心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座位每6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

1.有效组合,组员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小组讨论法是—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布鲁纳曾在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小组一般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各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讨论小组构成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还有性格互补。

2.精心质疑,准备充分

在课前调查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出发,下一番“重新制作”的功夫,精心设计有意义的主题或有争论性的问题。所提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有一定的综合性(设疑),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提供一些和教学相关的参考书目,以便学生课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好课前的知识准备。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在讨论时才能有话可说且持之有据,才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否则讨论只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

1.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民主氛围

经过精心的课前准备,讨论课上,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就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质疑),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释疑)。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历史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中肯的、鼓励性的评价,尽管有些答案可能略显青涩,甚至不着边际,但作为教师,一定要看到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2.创设问题情境,讨论行之有效

古人云:“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诱”在这里体现的就是教师引领、指导的策略,“思”则体现学生的参与内质,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才能使教与学和谐一致,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学生如何思、思什么,就要看教师“诱”的艺术和水平了,即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途径,而讨论法又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要努力改变目前高中阶段课堂讨论法的应用窘境,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不断努力。我们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尝试课堂讨论法,真正让课堂活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论文作者:胡佐国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新课程下讨论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_胡佐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