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真实生活的复制,还是超越现实的指导?对小学“回归儿童生活”德育课程的思考_课程论文

它是真实生活的复制,还是超越现实的指导?对小学“回归儿童生活”德育课程的思考_课程论文

是现实生活的复制,还是超越现实的引领?——对小学品德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生活论文,品德论文,现实论文,课程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位老师执教《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的《动物、植物和我们》(浙教版,下同)一课。课上,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样子、生活习性等,然后让学生模仿一下这些动物的叫声。顿时,课堂上猫叫、鸡鸣、狼嚎、狮吼声此起彼伏,师生似乎都乐在其中。课后,老师们对这节课议论纷纷。有的说,如此设计非常巧妙,从学生兴奋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这样上课,并且充分体现了品德课程“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有的老师则认为,这节课太庸俗了,课堂搞得像个动物园,我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学猫叫、鸡鸣吗?如果这叫回归生活的话,岂不是让人回归到动物阶段去了……

为了落实“回归儿童生活”这一品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大家在实践中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要真正理解“回归生活”的含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走向庸俗化的泥潭,而能真正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一、回归生活意味着教学要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但并不意味着让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

在本文开头所描述的案例中,那位老师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喜欢模仿动物的叫声,为了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就在教学中设计了模仿动物叫声的教学环节。但此举回归的是一种琐碎的、没有经过提炼的、教育意义不强的儿童日常生活,没有引导学生超越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并进而促进他们的发展,因而就不能成为改善儿童生活的“活性因子”。

虽然品德新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泉,但“回归儿童生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归到每个儿童的具体生活过程、生活情节或事件之中,让课程成为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而是意味着要回归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之中,使儿童在教育中通过自我理解和教育者的引导,重新建构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关系,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意识,从被动的执行教材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融入课程。要根据自己对课程的领会、学情的了解以及教学的经验,完成教材的“二次开发”。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密切关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敏感地从儿童的生活中捕捉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按照教科书中的范例指引,对本地区丰富的生活素材加以筛选,加工整理成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适应儿童生活面貌的全新的教学内容,从而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保证我们的教学始终反映生活的真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同时能够引导儿童向课程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这样教材呈现的“理想课程”才能成为“现实课程”,才能成为儿童的“生活课程”,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儿童来说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意义。

例如笔者在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三册第四单元《走向信息时代》时,将通信方式这一版块内容进行了重组。根据儿童生活中普遍使用电话、电脑逐渐普及的实际情况,重点让学生掌握如何拨打和接听电话、怎样收发电子邮件。同时教师了解到,由于通信手段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孩子很少利用书信进行交往,许多人已经不会写信和寄信。如果教师仅仅依据教材对写信寄信的方法泛泛而谈,而不给学生提供有效实践的平台,便很难提高学生的书信交往能力。为避免这种状况,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亲朋好友之间已经很少用书信联络了。请大家想一下,在怎样的情况下我们最好使用书信进行交往?”同学们稍作考虑后纷纷回答:与守卫边关的解放军、与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与报刊上介绍的先进人物等进行情感交流时,最适宜的办法就是写信。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课后给他们写一封信,并教给学生写信、寄信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达到了教会学生写信寄信的目标,又通过书信这一载体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教育。

二、回归生活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水平,尽可能缩短课堂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距离

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和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儿童和成人眼中的生活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回归生活强调回归的不是成人的生活、教师的生活,而是儿童视角中的生活世界。因此,要让教学真正回归生活,不仅要敏锐地把握儿童现实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还要充分了解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并以此作为寻求合适的教学起点和切入点的依据。

教学《品德与社会》第七册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之前,笔者在全班做了一次学情调查,了解到六年级的孩子都明白当今美好的生活是由无数劳动者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但是许多本地学生对家乡建设的另一支主力军——外地民工却存在很大的偏差:部分学生认为外地民工都是无能之辈,跑到我们这里只会做苦力;个别学生受到家长的看法和媒体报道的影响(如外地犯罪集团等),甚至认为外地人当中有很多是骗子、小偷。教学中如果不考虑到学生这样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光靠老师介绍一些优秀外来民工的动人事迹,学生不可能对外地民工有正确的认识,更无从培养学生热爱外地民工的思想感情。于是教师在上课时特地邀请了本地仿古家具制作企业的两位外地民工来到课堂,为同学们当场进行刻花和描图的表演。他们出神入化的技艺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接着再请他们介绍古旧家具企业生产规模、出口创汇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外来民工在企业的工作状态和贡献,使同学们深深体会到:包括外来民工在内的所有劳动者,以他们的辛勤劳动,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给家乡的巨变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消除了对外来民工的偏见,初步形成了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由此可见,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对儿童来说是有意义的生活,教师就应当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心理、思维、语言、情感的发展水平,时刻要求自己从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儿童的方式探究生活,始终从儿童的视角教育儿童,以儿童的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发展,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体现出对儿童的尊重、理解和关注。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改善他们生活的“活性因子”。

三、回归生活应当自始至终以“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

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品德课教学应该以生活世界作为其归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到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这种回归才是一种更具目的性和本质意义的归宿性回归。

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第一册《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时,考虑到现在假冒伪劣商品很多,就把“鉴别真货假货”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上,同学们生动地讲述着自己对真假货物的鉴别经验,仔细聆听着工商管理人员的讲解,切实感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教给他们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解决他们在生活中产生的困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实现了课程“为了生活”这样一个根本目的。

有位老师设计的《品德与社会》第一册《家人关怀我成长》的教学案例则更好地体现了教学必须回到儿童生活、实践并提升儿童生活这一理念。课中,在学生充分畅谈家人对自己的关怀后,教师请学生谈谈:你觉得自己可以为家人做些什么。同学们开始热烈讨论,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假如教师只满足于学生此时的表达,那么这节课的收获可能就只是使学生知道“要关心家人”、“为了关心家人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而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又与学生商定:开展一次“让我为您分忧”的活动。要求每位学生为父母或者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无巨细,贵在坚持。为了真正落实这一活动,教师还发放了活动记录表,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测评价。课后,学生各自行动起来。一段时间后,很多家长向教师反映,感觉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能主动关心父母,抢着做家务了。而学生也从活动中获得了真切的体会和认识。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在课后组织开展了“让我为你分忧”活动,这一活动使学生把在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认识转变为真正的行动,不再只停留于做“语文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指导了他们的生活,提升和发展了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真正的道德在生活中孕育和生长。我们的教学就是要正确领会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领儿童在过“有道德的生活”过程中,认识社会、体验生活,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标签:;  ;  

它是真实生活的复制,还是超越现实的指导?对小学“回归儿童生活”德育课程的思考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