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8高考专题选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知识背景
高考化学试题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首先是知识的综合性,每一化学试题,都是或多或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对高考试题所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彼此间的区别与联系,不但有利于学生切实理解和实施大纲教学目标与要求;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考场上明确命题意图、正确理解题意和切实找到解题途径,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取得较好成绩。以下就涉及自然生长点-大学基础无机和有机等知识-的部分试题作分析。
第7题:知识背景-物质结构理论及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本题以无机化学中碱金属及碱土金属氢化物结构与性质为命题背景。高考考过NaH和CaH[,2]。题中X只可能是氢、锂题背景也能答题;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教师教学,有利于优生化学兴趣与特长培养(化学竞赛等)。
第11题:知识背景-水解原理与三大平衡方程之一-电荷平衡方程:正负电荷物质的量之和相等,溶液电中性原理。溶液中重要的三大平衡方程是:(以NaCO[,3]溶液为例)①电
第25题:知识背景-双键,芳环的加成和取代反应。题中5molBr[,2]能取代酚羟基的邻对位上的氢,1molBr[,2]与双键加成。芳环加氢还原为环己烷(不考虑开环),可和7molH[,2]加成。很多考生错选了C。实际上本题主要是考查有机化学中重要的芳环上取代的定位规则:(1)芳环上邻对位定位基:供电子的-OH,-NH[,2],-OR等和吸电子的卤素原子等;(2)间位定位基有-NO[,2],-CO-,-COOH,-CHO,-NO等吸电子基团。中学教材中甲苯和苯酚的取代反应就是实例,只要教师和学生进一步研究教材即可。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与培养基本技能,了解基础知识上的自然生长点-部分大学基础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以及现代化学前沿(如诺贝尔奖或其它热门问题等)知识,是大纲的基本要求,是高考命题和解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思维
高考化学试题的第二个特点是能力要求的综合性。近几年的高考都突出了能力的要求,包括基本操作技能,观察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思维能力主要指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化学是理科,科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是解决许多化学问题的关键,如逻辑思维,量化思维,整体思维等;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等等品质是解决许多化学疑难问题的必然要求。
第9题:知识背景-电解质溶液理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与电离平衡常数。本题思维方法为:(1)逻辑公式分析法;(2)量化极限分析法。具体为:
第22题:知识背景-电解规律。得失电子守衡是计算的依据。氢氧化钠溶液电解实质是电解水。思维上利用整体思维模式和逆向思维品质。(整体思维模式)纵观题干和选项,依电解规律及题意知:溶质质量分数只能增大,阳极析出氧气,其质量必然大于阴极析出的氢气。此题思维优先,不必动笔,即能知道答案。此与第15题相似。
第33题:知识背景-有机高分子合成反应的加聚和缩聚。本题思维方法与技巧:分析与综合,整体思维模式(比较分析每一种单体与产物在元素种类、原子个数、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联系)。将C[,a]H[,b]N[,c]析分:单体分子式A-C[,3]H[,3]N,B-C[,4]H[,6],S-C[,8]H[,8];对第2问:方法一-一般方法,样品C[,a]H[,b]N[,c]中,由单体分子式知A物质的量为c,设样品中S物质的量为x/8,则来源于单体B的C和H原子个数分别为N[,c]=a-3c-X,N[,H]=b-3c-x,依B分子式有N[,c]/N[,H]=2/3,解得x=3a-2b-3c。则单体B的物质的量为(按N[,c]算):[a-3c-(3a-2b-3c)]/4=(b-a)/2。则物质的量之比为2c:(b-a)(其中a,b和c为正整数)。方法二-(高考卷参考答案)三种单体中,只有丙烯晴含有N。只有丁二烯的碳氢比小于1。因此,b比a多出2个H原子,即有1个丁二烯分子。显然,方法二比方法一简单。
综上所述,一般说来,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并不要求学生做复杂的纯数学计算,而要求学生有灵活的观察和思维等能力,综合能力是解决较复杂化学问题的必然要求。所以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等能力及技巧,是大纲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要求的重要内容。
三.步骤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对较复杂化学问题,依“知识背景→思维方法与解题技巧→步骤”顺序,即在掌握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按照一定的解题步骤,从而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知识背景和思维”见前所述。此处就两类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要求作分析和总结:实验和有机合成与推断。
第27题:知识背景-制备氢气的实验操作步骤;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考试中,回答每一个实验问题,步骤依实验流程,要求:(1)立足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中心目标-实验目的;(3)考虑产率,成本,污染,安全等因素。仔细审题,从实验目的出发,结合数据等信息(定量实验数据很重要),反复斟酌(可以先打草稿),回答问题全面、详细和准确。
第32题:知识背景-与1997年测试题中有机合成题相似,属于有机合成与推断。一般步骤(本题为例):(1)反复阅读信息:A芳环磺化,B次氯酸钠氧化增长碳链,C硝基苯还原成苯胺(有选择性),D苯胺易被氧化。(2)逆向思维和原子或基团守衡为技巧。分析DSD结构,结合信息③,则A、B和C三物质的结构容易写出;对于D:只看合成路线,有两种可能结构,即
但考虑信息中苯胺易被氧化,则D只能是I,即先氧化增长碳链,再还原硝基(选择性还原)。
总之,解决较复杂的化学问题,是知识掌握程度和思维能力与品质高低的最好检验,是“知识背景·思维·步骤”三者的有机统一。上述分析,不足之处难免,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