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论纲论文

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论纲论文

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论纲

王 鉴

(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当前我国的师范教育不仅受到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与影响,而且受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移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政策、体系、重点等正在进行着战略调整。新时代我国新师范教育的体系可表述为“两类三级师范教育体系”,所谓“两类”是指职前培养体系与职后培训体系,所谓“三级”是指“高水平大学(非师范类)、重点师范大学、地方师范大学三级教师培养体系”。构建新师范教育体系,要把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作为当前工作的根本任务,在政策上要将教师教育重心逐渐上移,要努力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要深化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加强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之间的通力合作。

[关键词] 新时代;新师范教育;教师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这是对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宏观描述。面对此背景,审视当前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教师城乡结构和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等问题,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构建高质量的新师范教育体系,对于培养新时代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对师范教育的挑战

在历史的某一时期,一些观念往往带着强大的冲击力突现在知识背景上。顷刻之间,这些观念解决了如此多的重大问题。“所以会有这样一种宏大概念突然流行起来,一时间把几乎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挤到一边,所有敏感而活跃的人都立即致力于对它进行开发,为了各种目的,在所有方面尝试,试着将其严格的意义加以可能的延伸,试着概括和加以引申。”[1]3“新时代”正是这样一个“宏大概念”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流行起来。

世界范围内的“新时代”是自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催生的“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与前面几次工业革命有明显的差异而被称为“新时代”。“当代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在互联网连接飞速发展和移动技术迅速普及的推动下,出现了网络世界,并发展壮大。”[2]18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交流方式,以及公共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方向。有了数字连接,卫生、教育、通信、休闲和福祉方面有望取得新的进展。人工智能的发展、3D打印机、全息再现、即时转换、语音识别和手势识别软件,这些还只是投入试用的一部分。从日常生活到各专业领域,从工作到休闲,“互联网+”时代正在重新界定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的共识是,人类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其推动力是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智能手机。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不难发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769年,以蒸汽机车和轮船为标志,大大提高了人员和商品的运输速度,开启了大规模运输时代。铁路取代了信使和马车,汽船取代了帆船,这的确具有划时代意义。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发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是电和石油,电话和收音机是通信革命的典型代表,大量家用电器得以使用,大大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计算机广泛使用时代,互联网搜索系统的使用,引发了通讯领域的革命。目前仍在进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2005年前后,其推动力是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智能手机[3]。互联网+时代的种种变化影响到了教育,表明新的全球学习格局正在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教育,紧扣时代主题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部出版物。1972年的富尔报告,在传统教育体系受到挑战时,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报告指出,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没有人能够依靠启蒙教育过完一生,终身教育将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教育政策的基石[4]。1996年的《德洛尔报告》提出了建立在两个概念上的综合教育构想:终身学习,提出了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报告指出,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中,我们就选择怎样的教育。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种种变化影响到了教育,表明新的全球学习格局正在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概述了全球社会变革进程中的某些趋势、张力和矛盾,以及这一过程呈现出的新的知识前景。在此基础上强调必须在最新的伦理和道德基础上制定综合性教育方法,呼吁包容的、不会简单地复制不平等的教育过程。在不断变化的全球教育格局中,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作用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摆脱盲从至关重要。报告提出了受教育权利和以教育为公共利益的原则,并建议根据当前的形势,重新思考组织教育的基本规范原则,特别是以教育为公共利益的原则[2]10。面对这种时代的挑战,作为培养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师范教育如何认识新的形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更主要的是理念上的先行。师范教育在如何理解知识与教育、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均应秉持新的理念与方法,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所必需的各级各类德才兼备的人才。

其中,Wij为空间权重,表示地区i与地区j二者的位置关系;n为观察值的数目;yi和yj分别代表样本i和j所处地点的观察值为样本点的平均值。

在我国,“新时代”是特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国的教育事业,包括师范教育的发展均要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为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培养相应的人才。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5]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总体规划,一方面是新时代新形势的挑战,另一方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二者只有很好地结合、契合、配合,才能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其次,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传统师范教育解决的是教师的数量问题,因此教师的入职条件比较低,师范院校招生录取的成绩普遍偏低,再加上教师待遇较低,很难从师范生生源上有较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因师范生生源质量差而导致的教师社会地位难以提升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试想一位高考勉强上了一本线的师范生毕业以后从事教师职业,家长和学生都会投来歧视的眼神,怎么通过他来实现教师职业的尊严呢?三流的师范生毕业从教怎么能教出一流的学生?当然不能否认师范生在校四年的专业发展与个人主观努力可以提升他作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但从整体队伍而言,师范生的生源质量较差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根本性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教师质量的提升永远是一个现实中的梦想。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师范生生源质量问题,为了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从事教师职业,国家实施了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从某种意义上确实吸引了一批有志于教师职业的优秀青年进入了教师队伍,但从数量上来说还是十分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新师范教育体系旨在培养新时代所适应的新教师,除了整体培养重心上移之外,要改革师范院校招生制度,可采取提前批次录取、增加面试环节的方式,或实行大类录取、入学后二次选拔跟进。同时,改进师范生待遇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从培养到就业形成一体化政策吸引,鼓励优秀青年进入师范专业。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在创办师范学院或增设师范专业时,也要从政策上鼓励并配套相应的措施吸引愿意选择师范专业的学生进入师范学院学习,这些学生将享受师范生所应享受的全部国家政策。唯有师范生生源质量的提升与师范教育培养水平的提升,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受人尊敬的职业。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源头在师范生生源的质量提升,关键在师范院校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目标在人民对优质教师需求的满足。

二、加快构建新时代新师范教育新体系

根据最新统计,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共1 578万人,正是这个庞大的职业群体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7]4-11。我国培养教师队伍的师范教育体系比较完备,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形成了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科、师范大学的三级体系。中等师范学校主要为小学培养各科师资,尤其是为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师资,在历史上书写了其辉煌的一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学历教育的不断提升,小学教师大专化基本普及,中等师范教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或转型为普通高中,或合并进入师范专科学校。这样,我国师范教育体系就变成了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大学两级体系了。师范专科学校主要为初级中学培养师资,师范大学主要为普通高中培养师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师范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和招生数量的扩大,师范生就业难成为大学生就业难中的主要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国家在政策上提出了明确的导向,地方师范专科学校开始转型,向职业院校发展,师范大学开始向综合大学发展。在国家高等教育的“211、985”及“双一流”政策下,师范院校处境不利,为此,部分重点师范院校综合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师范生招生比例在不断下降。一些师范大学对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地方政府对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投入支持力度不够,个别地方政府因为认识上的短视,甚至歧视和消减师范教育办学经费,再加上有些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教育需要,导致整体上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削弱。

加快重点师范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重点师范大学包括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和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这是教师教育的主体。部属重点师范大学的整体办学水平较高,学校综合实力均排名靠前,经过近年来综合化的发展,许多部属师范大学已经进入了国家一流大学和各省一流大学建设行列。在实施振兴教师教育行动计划的过程中,部属重点师范大学要加强其师范性,扩大师范生招生比例,加强师范教育类课程建设,加大师范生的实训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培养高水平各级各类师资。国家在双一流建设的政策中,对师范院校要给予倾斜政策,充分体现师范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性。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各省培养高水平师资的主要机构,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克服“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师范院校支持。在地方“双一流”建设计划中,给予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倾斜政策,优先保证重点师范大学进入地方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首先,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将教师教育重心逐渐上移。在加快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师范院校为主体,又要创造条件将教师教育重心逐渐上移。保证师范教育为主体有双重含义:一是在整个教师教育体系中,师范教育是主体,即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工作;二是在师范教育体系中,以重点师范大学为主体,即地方师范院校要逐渐升级改造。因此,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心有两个层次的上移:一个是将教师教育的重心从师范教育主体逐渐上移,加大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的力量;另一个是将教师教育的重心在师范教育体系中逐渐上移至重点师范大学。这两个重心的上移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要把这一过程放在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三步走”中的“第三步”来看,力保教师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力保到2035 年,广大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造就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让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脱颖而出,从而使教师整体素质和层次结构能够有效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需要。正如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广州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师范大学“推动新时代的教师教育振兴,培养造就新时代的大国良师,致力于:提高政治站位,振兴师范主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引领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建设。”[8]

从当前来看,我国师范教育传统的三级体系被打破以后,新的师范教育体系尚未确立,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师范教育的质量发展。为此,在2018年1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研究制定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2018年2月公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基本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由此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新师范教育体系。在教师教育中强调国家教师教育基地的引领作用,强调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强调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参与作用,肯定了教师发展机构和优质中小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合作培养功能。这是一个立体的、开放的、现代的教师教育新体系。新时代我国新师范教育的体系可表述为“两类三级师范教育体系”,所谓“两类”是指职前培养体系与职后培训体系,二者不可分割,相互支持与配合,共同完成教师专业的发展任务。所谓“三级”是指“高水平大学(非师范类)、重点师范大学、地方师范大学三级教师培养体系”。作为主体的师范院校又可分成两级,即重点师范大学和地方性师范学院。这是因为师范院校从整体上而言,保留的是传统的二级体系,即师范大学与师范专科学校,尽管许多师范专科学校近年来升格为本科,但二者在办学的层次与培养的对象上仍有明显的区别。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和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师范院校中的主体,是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主体。而由传统的师范专科学校升级改造的地方师范院校正在经历着转型发展,对那些教师教育基础较好的,可根据新制定的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继续提高其师范教育办学水平;对于不符合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的地方师范院校,加快其转型发展,这不仅从办学层次上提升了教师教育的标准,而且通过转型加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快新时代师范教育体系构建,并不是顺其自然地让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工作,也并不是让所有师范院校都继续开展教师教育工作,而是从国家政策层面,从学校办学质量层面,从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需求层面,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快新时代新师范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快教师发展机构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有特殊的意义。在我国有非常庞大的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这是中国特色的教师发展机构,尽管近些年来,教师发展机构并入师范院校的较多,但作为教师发展机构的主体还是存在的,它们承担着“职后”教师的培训与进修职能。现在看来,这些机构不仅不能取消或合并,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加强,让它们发挥更加独特的作用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同时,在全国的中小学中,还有相当一批是作为师范院校的实习与实践基地的特殊身份而承担着特殊使命,比如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各师范院校建立的教师教育实习基地等,均是作为教师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特殊作用的。教师教育作为专业教育,不仅在师范院校内部完成理论学习,还要在中小学进行实习与实践,基地的建设水平同样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前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教师发展机构与实践基地与师范院校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承担着不同阶段或不同环节的教师教育任务。在新师范教育体系中,教师教育发展机构与实践基地要以一定的机制与制度与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统整”起来,这样才能将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

加快地方师范院校的升级改造建设。地方师范院校在振兴教师教育行动计划中,办学条件好、培养质量高的一些院校应纳入师范教育体系并加强其师范专业的建设,使其成为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第三级。这一类师范院校数量多、规模大,主要为我国农村地区培养着各级各类师资。但从入学录取来看,大都属于二本层次;从培养过程来看,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四年的学习提升也是有限的;从培养的质量来看,总体处在较低水平。所以,地方师范院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正面临着双重选择,要么整体提升办学质量,达到国家师范院校办学标准而进入师范教育体系,要么抓住机遇转型,向职业院校发展,开办部分师范教育专业。

在新时代“两类三级”教师教育体系中,主体是重点师范大学,加强重点师范大学办学水平,有利于整体上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不断扩大非师范高水平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这也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尤其有利于吸引一流人才进入教师行列。地方师范院校因其办学的水平受限,不断缩小其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通过严格筛选后,让部分师范院校升级改造而成为教师教育的有生力量,并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教师发展机构和实践基地的使命特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些教师教育体系中,国家明确要建立一批国家教师教育引领基地。由此可见,新时代新师范教育体系的重心整体上移,这是在教师数量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向教师队伍质量进军的标志。

【英国《国际核工程》网站2018年10月2日报道】 2018年9月27日,加拿大粒子加速器中心TRIUMF和加拿大核实验室(CNL)发布共同声明,宣布达成协议,未来将在放射性医用同位素锕-225的商业生产领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锕-225是一种α发射体,半衰期短,可与靶向癌细胞的蛋白或抗体结合。

三、努力提升新时代新师范教育的办学质量

新时代新师范教育体系与传统师范教育体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教师教育质量培养的整体提升,如果传统师范教育解决的是数量问题的话,那么,新师范教育体系则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培养的质量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的背景下,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的问题,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为此,新时代新师范教育必须在努力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做文章。

加快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工作的进程。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在我国主要是指高水平综合大学。长期以来,因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及教师招录方面的开放性政策,高水平综合大学也有办师范学院的传统,也有大量的综合大学的毕业生选择从事了教师工作。一方面,我国的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多为地方各职能部门和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尤其以公务员为主,导致了其就业渠道正变得越来越窄。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又呼唤高水平大学毕业生加入其中,可见,我国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师方面有着一定的办学传统和经验。在新的师范教育“三级”体系中,高水平非师范院校虽然不是主体,但却是高质量教师教育尝试的突破口,通过它调动一流综合性高校参与师范教育,增强教师教育培养质量。这就要求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开办师范学院,通过研制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综合大学的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教师教育办学水平。这也是吸引高水平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有效渠道。国家要在政策上支持并引导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开办师范学院,不仅可以扩大综合大学学生的就业渠道,而且更重要的是将高水平人才引入教育队伍,提升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高水平非师范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在原有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的基础上,建构新师范学院,从源头上提升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

我国的师范教育就是在国际、国内双重的“新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受到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与影响,教育的理念与内容、方法与手段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受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移的社会现实的影响,师范教育的政策、体系、重点等正在进行着战略调整。“新时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当前流行的“宏大概念”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并在不同的领域中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与延伸。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振兴教师教育行动计划,加强师范教育体系建设。在师范教育内部,面对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的挑战,从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慕课”资源开发利用到“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应用,都在为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而正在进行着一场广泛而深入的变革。师范教育如何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解决教师结构性问题以及解决教师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等方面深化改革,新时代新师范教育体系呼之欲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6]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教师队伍建设是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大国良师成为师范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师范教育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推动新时代新师范教育体系的建构,不断夯实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作。

高职院校中毕业的学生虽然可以填补社会中某一领域的人才空缺,但在我国逐渐进入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背景下,这些基础层级的就业市场也逐渐形成了饱和状态。因此高职院校就业难局面便越发凸显。结构性过剩的成因基本都为地域性供需结构失调,故院校在利用师资队伍建设而调整供应力量时,应尽量摆脱人才竞争这一目标,尽量以提升供应质量作为核心视角。

再次,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深化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我国现有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是与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不相适应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主体还是传统的“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随着教师教育专业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已经分化为更为复杂和专业的课程体系。师德修养、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原理、学习理论等将是教师专业类的必修课,班主任工作、学科标准与教材、教学法、信息技术运用、“慕课”资源开发等都将成为教师教育的选修课程,还有实践类的诸多课程。由此可见,教师教育类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性越来越强,门类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了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师范院校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未来师范生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是基础教育课程近20年的教学方式变革,中小学生已经适应了新型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教学方式还比较陈旧,仍以讲授法为主。这种教学方式是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辅相成的,与新的课程设置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是实践为主、自主探究、合作研究的教学方式,它将师范生的品德与修养、知识与能力、专业与发展融为一体,将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及特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旨在创新师范教育的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师范生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注重协同育人,注重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新形态基本形成。师范院校可以开展多种模式的尝试与改革,可以在前三年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教学,用一年的时间开展教师教育的课程学习及实践训练。鼓励高水平非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探索创新培养模式,必要的时候二者可以联合开展教师教育培养工作,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培养、共同发展。国家优先设立一批师范院校与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开展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基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师范教育培养新模式。随着教师教育实践的发展,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逐渐引起教育学界的重视,教师教育学科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理论研究成果将更加理性地为教师教育培养和培训提供支撑[6]

第四,加强师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倡导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之间的通力合作。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实践实习等方面都要加强实践性,真正按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开展教育与教学活动,像医学院与医院一样发展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关系。优质中小学的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场所,更是师范生见习、实习、成长的场所;师范院校的课堂既是师范生成长的地方,更是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场所。把师范教育的质量提升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把师范生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的培训提升结合起来。

父亲不是常常引用祖父的话,要我们以家庭为重吗?我的价值观,显然受到了家庭的影响;父祖辈的谆谆教导,已经深入骨髓了。

总之,新时代、新教育、新师范、新教师,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主题,加快构建新时代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将是深化这一主题的真正的突破口。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中央将教师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表明时不待我,必须将这一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做牢做实,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新师范教育的体系已经基本确立,构建这一体系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人民群众期盼的“好老师”相比还需要更多努力,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新时代新师范教育的任务重大而艰巨。正因为这样,分析和把握新时代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聚焦师范教育体系建构,对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 [日]佐和隆光.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N].日本时报,2018-09-20.

[4] Medel-anonuevo C,Oshako T,Mauch W.Revisting lifelong lea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R].Hamburg,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2001.

[5]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新华社通稿,2018-09-10.

[6]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7] 王定华.新时代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教育研究,2018(3).

[8] 第十五届全国师范大学联席会和2018年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年会.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广州宣言》[Z].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8-11-23.

New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Outline in China

WANG Jian

(High Edu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China’s norm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challenged by the Information Age,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social reality caused by the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s.In these circumstances,policies,systems and priorities of normal education are undergoing strategic adjustment.China’s new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can be expressed as “two-type and three-level normal education system”.The “two-type” refers to the pre-service training system and post-service training system.The “three-level” means high-level university (non-normal),key normal university,local normal university which are composed of teacher training system.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new normal education system,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he current work,which needs the support of national policies as well.For example,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to deepen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of teacher education,and strengthen the full cooperation between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elementary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New Era;New Normal Education System;Teacher Education

[收稿日期] 2018-03-22

[作者简介] 王鉴,男,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学博士。

[DOI] 10.16164/j.cnki.22-1062/c.2019.05.002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6201(2019)05-0010-07

[责任编辑:何宏俭]

标签:;  ;  ;  ;  

我国新师范教育体系论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