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新世纪的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目前正处于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从哲学价值观上反思我们刚刚走过的20世纪,展望新的世纪,是非常必要的。在20世纪,片面的现代文明价值观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只有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实现价值观的变革和重建,才能为新世纪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类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开创自己的新生活,因而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具有根本性的导引意义。探讨世纪之交价值观的变革与重建,是全人类关注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时代课题。这正是我们召开这次“新世纪价值观”国际研讨会的主旨。
价值观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在历史上,现代文明的价值观是随着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而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有效地引导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实践,又包含着自身的缺陷。
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文明时代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运用于物质生产的时代。人类运用科学技术,使自己由过去依附于自然变为能动地支配自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显示出的巨大威力,使得人们过高地估价了科学理性的力量。于是,人由崇拜外部自然、崇拜超人间的神的力量转向崇拜人自身,崇拜人的理性。科学理性的片面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在20世纪,随着科学和工业的发展,人的行为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人的行为的社会效应空前增大,人对自然的“征服”引发的自然界的报复也更为猛烈地表现出来,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严酷的事实使得人们用科学理性征服自然的信念破产,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科学理性的作用,思考科学理性的合理性限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与人文社会科学日益接近的新特点,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人文意涵更为明显地显现出来,科学技术中的人文价值问题日益突出。克隆技术、人类基因密码的破译等,都把科技发展的道德和价值问题尖锐地提到人们的面前,都凸现出工业革命以来现代文明价值观对科技本质理解的片面性。
工业文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在充分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刺激了人的物欲的膨胀。在市场经济下,人的物质欲望是以追求抽象的“物”——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对抽象的、一般的物质财富的追求,必然会诱发出拜金主义。物欲的膨胀会伤害人们的情感世界,扭曲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阻滞人们的精神交往与沟通,精神生产这片高尚的领地也会受到功利主义的污染。对社会物质财富的片面追求,会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说在工业文明的早期,勤俭还是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那么,随着牟利性的生产对消费的影响,必然会刺激起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造成消费主义的祸患。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物质欲求和精神追求相分裂,整个人类文明向物欲倾斜。20世纪,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垄断性,使贫富差距更为扩大,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的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之中,高雅文化被冷落,低俗文化充斥着文化市场。过去认为只要运用理性的力量便可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性的王国”,而事实上,按科学理性建构的官僚科层组织和机构,不但没有实现自由、民主的预期社会理想,反而成为禁锢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牢笼。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国际社会的冷战、局部性战争的威胁等,所有这些,都从根本上动摇了科学理性主义的价值观,使“理性王国”的理想破灭,使人们普遍地陷入精神的困惑、信仰的危机,人们充满对现实无可奈何、对未来悲观失望的情绪。
在20世纪,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往往不再把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视作确定无疑的,生活世界的动荡不定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念,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然而,现代社会却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明确的态度,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和选择。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然而,生活世界的变换不定,理想信念的迷失,又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人往往生活在渴望理解生活的最终意义,却又怀疑生活最终意义存在的矛盾之中,生活在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的矛盾之中。由于缺乏精神的支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无法应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精神病患者增多。
在20世纪,虽然居于主流地位的片面的现代文明价值观在哲学上不断地受到批判,但是,西方哲学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思潮相互分裂、相互对立的情况下进行批判的。唯科学主义用量化的、计算理性的方法评判一切,人的情感生活、精神世界被忽略。人本主义则表现为非理性主义的消极悲观情绪,表现为对人们精神生活危机的一种无奈的态度,因而,都不能为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与追求提供理论指导。近年来,虽然这两大思潮呈现出合流的趋向,但是,却并未找到二者统一的现实基础,不能满足人们形而上的精神需求。显然,21世纪的哲学家们必须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关于如何探索在变革旧的价值观的过程中重建新世纪的价值观,我想谈三点意见。
首先,新的价值观的建构要同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结合起来。一个社会的价值模式同社会的发展模式是紧密相关的。从一定角度说,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同社会的价值模式就是一回事。针对人类文明已经严重倾斜的情况,必须改变以往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根本目标的社会发展模式,确立社会生活全面进步的新模式。这几乎已成为各民族的一种共识。同这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相适应,在价值观念上就应当树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树立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目的的观念。社会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的同时,要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精神需求的满足,使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平衡发展。为此,新世纪价值观的建设,要建立在高度重视人的价值上,反对用物化的价值、异化的价值遮蔽和压抑人的价值,用物欲的膨胀挤压人的精神空间。
第二,新的价值观的建构应以人类理性精神的重建为基础。近代西方理性主义的失误不在于它看重理性,而在于它把“理性”概念片面化了。这主要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它越来越把人类理性归结为科技理性,并把科技理性只看成一种工具性的东西,而把价值理性排除于“理性”概念之外,像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社会理想的确立等等都似乎不是“理性”要做的事情。这样,就会使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因失去人文理性或价值理性的制约而片面地恶性地膨胀,也会使价值理性因脱离科学精神的基础而难以培育和健全。其二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倡导的理性实质上是抽象、孤立的个人理性。这种理性会使人用“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态度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如果说在工业文明的早期,人与自然截然对立的观念还有一定的认识上的原因,那么,在现代,人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则主要应归咎于不顾社会和他人利益的利己主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抽象、孤立的个人理性导致个人行为的自觉性和个人之间社会交往的自发性的矛盾,使个人的理想目标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人的自我决定与行为后果的超出自我预期之间的矛盾,必然会使人对理性产生动摇和怀疑,发生理想信念的危机。可见,克服近代理性主义的片面性,重建健全的人类理性精神,是构建新世纪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最后,最为重要也最难以处理的是本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关系问题。价值观念是文化观念的内核,建构新的价值观是个文化建设的问题。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但又难免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本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关系问题,在现代条件下更为尖锐、更为复杂了。现代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是各种文化的矛盾与冲突更加激烈,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前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被挤压在一个平面上,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以电子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交往方式的迅速发展,使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和紧密,这又使文化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当代,世界各国的联系不仅更加广泛紧密,而且具有了新的特点。当代世界已经不再是发达国家单向度地向其他国家和民族扩张,使其他国家和民族沦为殖民地的时期。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民族从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的依附状态下解放出来,摆脱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地位,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这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把自己的文化观念、价值原则强加于其他国家和民族,搞文化殖民主义或文化霸权主义。当然,在全球化、网络化的当代,各民族的文化又要相互对话、相互交流。一种文化只有通过同其他文化的相互作用,通过吸取异质文化的积极因素,才能自我保留、自我发展。人类文明史表明,文化的保留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形式是,某种文化观念通过汲取异质文化中的积极成分,通过对自身相异的文化的整合使自身得到发展,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观念,原有文化观念以扬弃的形式在新的文化观念中得到保留;另一种形式是,某种文化观念,只是它的积极成分为其他文化所吸收,在其他文化中以扬弃的形式保留下来。前者是自我保留,后者则是被保留;前者使一种文化自身的生命延续下来,后者则使一种文化自身的生命消亡。这两种文化保留形式的区分,对于作为该文化的载体、作为该文化的拥有者的民族来说是生命攸关的事情。显然,一种文化要想自我保留下来,而不仅仅是在其他文化中被保留下来,就不能只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去与其他文化相互作用,而必须主动吸取其他文化来补充和发展自己,获得自我发展的新形态。所谓建构新世纪的价值观,说到底,就是建构民族文化在新世纪获得自我发展的新形态。
新的世纪、新的社会发展态势和格局呼唤着新的价值观念,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为建构起能够合理指导新世纪人类生活的新的价值观,做出我们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