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论文_郭政

浅谈德育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论文_郭政

山东省烟台第十中学 264000 

摘 要:近年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居教育工作的主导地位。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通过老师向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化学热爱的激情。《水的人工净化》一节课从全新的角度开展化学学科德育教育,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化学德育四大层面的内容都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初中化学 德育教育 水的人工净化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开展化学学科德育教育,在《水的人工净化》一节课中,设置以帮助花妮净水作为情境主线,以健康饮水为活动目的,对天然水中的杂质进行逐步的分离。在学生对各种分离方法浅显、片面的认知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形成深入、全面的认知。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对学生随意的操作进行细致的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说,化学德育的四大层面——“科学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伦理”“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内容都在本节课中得以体现。

下面就来谈一下具体的实施办法:

一、情景线索——健康饮水,珍惜资源

本节课以帮助花妮净水为情境线索,以健康饮水为德育主线贯穿始终。首先在学生分析得出天然水中含有多种杂质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饮用这样的水对健康不利。经过了沉降和过滤,除去了难溶性杂质以后,学生们发现此时的滤液还有颜色,所以继续帮助学生认识饮用含有颜色或异味的水也对健康没有好处。除去了颜色,接着利用蒸发实验让学生了解水中含有可溶性物质,然后学习蒸馏。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蒸馏水和天然水的物质组成,并结合自来水厂的生产流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健康饮水并不需要通过蒸馏除去水中的人体所需的可溶性物质。让学生了解饮用自来水和矿泉水对健康更有好处,但是自来水在饮用之前一定要加热煮沸。

通过对地球上水资源分布情况的介绍,并结合花妮家乡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珍惜淡水资源的意识,最后从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上升到对于其它的资源也应当如此,树立学生的资源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化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当地使用一些化学方法,会对自然界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样的科学伦理观。

二、认知线索——点滴渗透,融会贯通

要将德育有机地寓于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之中。教师应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因素,通过化学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优良品质的教育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也感受到化学教学的德育之美。

1.初窥门径,了解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

要净化一杯含有多种杂质的水,首先应当明确这杯水中都含有哪些杂质。从天然水中各种物质的颗粒大小入手,用眼睛是否能看到这些杂质的颗粒来区分颗粒的大小,然后引导学生从颗粒大小的角度分析各成分的性质差异,最终根据性质的差异寻找净化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还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这个思路的应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对照实验,感受严谨的科学探究。

在学生学习明矾的净水作用时,利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播放两杯相同的天然水,一杯静置沉降,另一杯加明矾沉降,在20倍速度的情况下进行播放,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明矾具有促进水中悬浮杂质沉降的显著作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再配合教师恰当的引导,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对照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还能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对照实验是如何控制变量的。还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一些较慢或者变化不明显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采用一定的办法将其实验现象进行放大,从而便于观察。

3.源于生活,揭示生活现象的内在规律。

在学习沉降、过滤、吸附和蒸馏这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时,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中这些陈述性的知识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将学生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变为程序性知识,最后关注学生的元认知。这也是对化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好的体现。首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分离不溶性物质和液体的例子,例如茶壶和漏勺,并说明这些东西使用的具体原理。然后对这些浅层次的认知从深层次的原理上进行解释,将滤纸在过滤操作时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全面的剖析,从而引出实验室中过滤操作的原理和方法。“吸附”这一部分的教学也是源自学生生活,因为学生对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认识较为片面,只知道活性炭能除去异味,并不了解活性炭是否能除去色素。所以,让学生将含有色素的水倒入提前准备好的装有活性炭的装置中。通过清晰可见的现象,验证了活性炭不仅能除去异味还能除去颜色这一特点,将生活中片面的认知变得全面而具体。“蒸馏”这一部分的教学也遵循同样的思路。但是与前两部分不同的是,虽然学生生活中见到过蒸馏,但是并不知道这就是蒸馏。所以,教学首先是唤醒学生的旧认知,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热时锅盖上会凝结水为例,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蒸馏。然后通过选择组装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方法、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表达交流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对蒸馏的旧认知替换为新认知,最终让学生学会了蒸馏的方法和原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习了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这些方法对自来水厂净水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各种分离方法进行总结,最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离混合物一般思路的理解,来关注学生本节课中元认知的发展情况,让更多的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和探索知识,最终培养学生形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精神。

4.宏微双观,透过现象看待事物本质。

化学科学用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独特视角看待物质世界。对于过滤和吸附这两个分离物质的方法,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到其内在原理。学习过滤操作的具体原理时,不但能从宏观上了解水能通过滤纸而不溶性杂质无法通过滤纸,还利用数码显微镜观察到,滤纸的结构并不是密不透风而是具有很多的孔隙。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通过简易的动画将滤纸能分离不溶性杂质的原理展示在学生眼前。这样也让本来较为抽象的微观视角变得更加的形象和具体。

对于活性炭的吸附性,同样也展示了它的微观结构图,不仅能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结构能决定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又能决定物质在生活和生产各个领域中的用途;更能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化学学科所独有的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两大视角看待物质世界的方法,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

5.利弊共存,化学方法需妥善应用。

在德育中, 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掌握的一系列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化学科学不仅可以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资源匮乏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可以给人类文明发展造成巨大危害甚至是灾难。德育教育的实施,使得学生能感受到化学对生活真真切切的帮助。例如,自来水厂用液氯杀菌消毒,保证人们的饮水健康。因为使用和饮用硬水有许许多多的危害,所以我们不仅可以选择适当的化学方法进行鉴别,还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硬水软化,避免因为使用硬水而对身体健康和各种设施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化学也不例外。化学科学技术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造成灾难。我们学习化学,需要对这两方面都进行认识。例如,在自来水厂利用液氯杀菌消毒,教师不仅让学生认识到液氯能杀菌消毒这一优点,还让学生了解过量的使用液氯、对被有机物污染的水源使用液氯都会对人体健康不利,让学生体会化学的两面性。让学生感受正确的使用化学方法,可以为我们的生活趋利避害,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守良知和道德底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识,减少化学产生的不良影响。

6.化繁为简,利用分类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在科学研究中,分类研究的方法广泛存在于各个学科领域,当然化学也不例外。分类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化学学科独有的魅力,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体会和掌握。本节课在学习纯净物和混合物、区分硬水和软水时也让学生体会了分类研究物质的思想。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天然水和蒸馏水的物质组成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在此处教师首先提出了分类的依据,即按照物质种类的多少进行划分,让学生自己总结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在区分硬水和软水时,教师不再直接提出分类依据,而是让学生利用课本自己去寻找分类依据,通过对分类依据的理解,学会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分类研究这一方法的理解。

山东省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指出,“揭示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的化学原理”是实施化学学科德育教育的任务之一。而分类研究的方法,正是学生揭示规律和原理的重要手段,可以将某些特征或性质相似的物质或物质的变化归为一类,化繁为简。

三、实验操作——安全规范,合作共赢

实验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掌握化学知识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化学学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途径。本节的三次学生实验操作,都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着德育教育。

1.实验前——周密规划,保证安全。

过滤和蒸馏这两个实验,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并且能进行高效的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周密地安排实验计划,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列出了详细的注意事项。过滤操作,为了达到规范操作和高效操作的目的,教师分步进行了演示实验操作,力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做到规范、准确地实验。而蒸馏实验,教师也通过演示蒸发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形成一个规范的实验操作模式,保障学生的实验安全。

2.实验中——严谨认真,合作共赢。

每次实验开始前,教师都向学生渗透:实验时需要遵守实验纪律,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结果。实验过程中,小组内要合理地进行分工,共同完成实验任务。这些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师在每一次的实验时都要不断重复的,让学生个体和小组的行为从要求逐步转变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最终使学生养成遵规守纪、注重安全的行为习惯,形成合作、分享、交流的团队意识与互助共赢的科学研究习惯

3.实验后——交流反思,实事求是。

在每一次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都要向学生渗透准确的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不畏失败、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最终形成实事求是、耐心细致、严谨务实的良好品质。

《水的人工净化》一节课中,利用多样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勇于反思和创造的科学精神。初中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是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是教学大纲中对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化学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爱敏 化学教学与德育[J].学苑教育,2011年10期。

[2]杨辉 也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36期。

论文作者:郭政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  ;  ;  ;  ;  ;  ;  ;  

浅谈德育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论文_郭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