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与媒体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农业产业论文,作用论文,媒体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农村工作的三个战略重点:调整结构、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在这三个重点中,调整结构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三大重点的基础。在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在应对加入WTO以后国际农产品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包括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和“四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比重的调整,从我国已经实行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来看,有三种情况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一是地方政府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在计划经济的制度惯性下,以行政命令采取强制措施规定农户的生产和经营,最后的结局是“种什么,赔什么”、“种什么,什么多”的局面,这种方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导致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低效益。二是地方政府承认农户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直接占有土地,拥有经营自主权,把农民推向市场,撒手不管,就目前我国农民的劳动素质而言,他们对新技术,市场营销,价格预测等方面的知识还相对欠缺,单个分散的农户各自为阵,产业结构调整后的农产品形不成规模,产品缺乏差异性,其结局仍然是产品难卖,农民收入得不到保证,自由放任的低水平重复的分散生产,使产业结构调整以失败告终。三是农民拒绝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也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也同样担心产业结构调整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传统的产业结构虽然收益不高但保险系数较大,在完成政府的定购任务以后还有剩余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至于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部分农民选择了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外出打工闲置土地而不愿承担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风险。“按照西方经济理论,承担风险是企业经营的起码条件,利润就是承担风险的报酬,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与发达国家的农民是不同的,他们绝大多数都处在生存的边缘状态,因此,他们追求的目标不是寻求利润最大化,而是生存机会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1],我国部分地区农民拒绝产业结构调整大多数出于这种原因。
从我国目前进行的农业产业结构的经验来看,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风险在于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灵,把农民推向体系不健全的市场,市场中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和价格周期的无法自动恢复均衡将使大多数农民无以应对,市场失灵无法避免。相反,政府以行政干预剥夺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却让农民承担结构调整的风险,使调整后的农产品缺乏市场需求和价格优势最终导致农民收入的下降。上述两种作法都错误地假设了目前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信息是公开透明的,及时变化的和人人共享的。而实际上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缺乏这样一个信息支持系统。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目前,在我国农村土地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就像所有的经济组织一样,每一个农户都要面临经济学上的三个基本问题,在他们的生产经营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对这三个问题的判断和解决的依据是什么,是市场。“市场就是一种商品的买者和卖者相互影响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所使用的一种机制。”[2]市场中的价格和数量以及其运动轨迹构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需的信息资源,每一个农户或者其它的农产品经营者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所依据的就是这些信息资源,就国际经验而言,在农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农业统计局、农业生产服务局、外国农业局、经济研究局,世界展望委员会(号称五大部门)都承担了发布农业信息的职能,为美国的农业经济组织解决三个基本问题提供了信息和数据分析的支持。在我国进行的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户每一年、每一个生产周期都面临着生产什么样的农产品,什么样品质的农产品、如何实现生产需要什么样的资源、生产多少数量,最后产品卖给谁,这些都是每一个地方政府,每一个农户必须回答的问题。
具体来说,农业市场信息主要是靠价格信息来帮助农民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市场价格信息是农业信息(还包括自然资源信息)的主要内容。一个农产品价格信息体系可以帮助农民和政府在没有统一种植计划和统一收购计划的情况下作出各自的生产计划,这些价格信息体系主要包括下面这些内容。
第一是空间上细分的农产品价格,主要提供具体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流通费用、税金和利润在全国各地的生产基地和区域市场的具体数据,反映价格在地域空间上的差异。
第二是时间变化上的价格,即前期价格、即期价格和预期价格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价格变化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为农业生产预测提供数据上的支持。
第三是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和现货市场价格,期货市场可以形成农产品的“远期真实价格”,这些价格和价格指数可以引导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规避市场风险,指导每一个生产周期的产业结构调整,现货市场的价格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在流通领域内降低成本,尽快完成交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区域性专业化的现货农产品市场经营不景气,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在大城市经营农产品也颇具规模,这些地方的农产品价格信息也应该成为现货市场价格信息的一部分,一个价格体系涵盖的子系统越多,其价格的真实性越大,更有利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四是国际农产品价格和国内农产品价格,加入WTO以后,中国农产品的市场交换要与国际接轨,国际农产品将对中国农产品市场产生巨大冲击,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农产品必须寻求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国际农产品价格及其变化轨迹将是我国农产品价格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内容。
第五是货币量表现的价格和指数表现的价格,“商品价格的运动对于单个商品来说,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的变化,在统计上可以用绝对量和相对量(指数)反映出来,而商品价格总体的运动则表现为价格水平的变化,只能用一定的价格指数反映出来,而无法用一定的货币量来表现”。[3]农产品价格从形成到实现,要经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数据和运动轨迹是农产品价格预测的技术基础,货币量和指数的变化有助于确定农产品价格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而帮助农户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制订生产计划。
然而,在我国目前不仅没有类似美国“五大部门”的专业机构来统计、分析和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而且有限的信息发布也存在着严重的时滞,实用性小,“从信息的流动过程来看,在信息的提供方与需求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中断的现象,难以形成一个有效顺畅的信息流动网络体系,将农产品市场信息准确、及时、可靠地传递给广大农民,从而有效地指导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4]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需要价格信息的引导和支持,而且需要媒价的参与来疏通价格信息的传输渠道,信息必须与媒体结合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媒体的意义在于使信息商品进入流通渠道从而实现其价值。目前我国没有专门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的专业媒体。只有极少数平面媒体不定期发布农产品的期货市场价格。在网络媒体的建设中,农业部,北京、四川、江苏等省市已经出现了专业的农业网络媒体,但市场影响不大。在建设农产品价格信息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相应地大力拓展媒体渠道,把价格信息真实、高效地传递到农户手中。专业的媒体建设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要求。
首先,政府支持和引得迅速建立区域性农业工会、行业协会和其它协作组织,利用他们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来读解、分析通过媒体及时传输的大量信息,预测市场价格,指导农民在产品品种、产品品质和产品数量上进行选择。我们必须借鉴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的这个经验是因为我国绝大多数分散小规模生产的农民还不具备利用信息进行结构调整的素质。价格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发布必须由专门的人才来主持,农业工会和行业协会利用自己的组织优势建立农业信息人才系统才能逐步解决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寻信息专业人才的难题。从总体来看,当政府不能在短时期内整合建立农业价格信息系统所需求的各种资源的时候,在动力机制和压力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农业工会和行业协会完全可以扮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价格信息系统的组织者。
第二,组建农业的专业媒体系统,它包涵三大媒体形式:农业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农业电子媒体(广播、电视、音像)和农业网络媒体(局域网、因特网)。形式多样的媒体有助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灵活性,作到信息资源共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别无选择地大力发展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及时性和互动性,网络媒体可以反映各大市场农产品价格的每一次变化,它的即时传输使它与其它媒体相比有巨大的优势,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的主要方式,运用网络媒体不仅可以高效、真实、及时地传送价格信息,也十分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实现跨区域、跨国的即时信息互动。所以网络媒体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的最重要的载体。组建农业媒体系统的另一个战略意义在于它可以培养我国自己的价格分析师和经济分析师,他们所提供的预期价格信息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第三,借助其它专业媒体进行跨区域、跨行业的农产品价格发布,我国正处在媒体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媒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来说可以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市场交易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有细分媒体市场后专门针对农户的媒体,这些媒体将成为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的重要载体。
当今有关农业基础设施的观念中不仅包括水利、交通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信息的采集和发布也成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信息与媒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这些项目建设周期长,利润低甚至无利可图,私人投资者不愿意涉足这些领域,农民也不愿意而且也没有能力来支付信息与媒体建设的资金。从宏观上讲,只有政府在投资政策的支持下,完成与农业工会和行业协会的优势互补,尽快完成农产品价格信息工程的建设,解决了这个前提条件,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顺利实现。
标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农产品论文; 农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