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职业教育的三大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日本论文,职业教育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起始于19世纪70年代,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企业职业教育的法制化、普遍化
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资源短缺的国家。为此,在日本历史上逐渐形成了重视教育,重视人才这一传统,并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东京大学天野郁夫先生指出:“如果日本教育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就是企业内再教育这个法宝”。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企业训练标准,确立了技术鉴定制度,把职业教育作为国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而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整体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企业内职业教育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缺陷,在知识激增与陈旧速度加快的今天,它已成为日本培养企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企业经济活动人、财、物三个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而人的素质又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日本企业已把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作为一种“战略产品”,视其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秘密武器”,是比设备投资更为重要的一种投资。因此,日本许多成就卓著的企业都努力培养自己的人才,不遗余力地实施职业教育,使企业获得了成功。如松下电器公司的松下电器工学院和松下电器商学院,丰田公司的丰田工业大学,日立公司的日立工业专科学院,东京电力公司的东电学园大学部,三井不动产公司的不动产大学,大荣百货公司的大荣流动大学等,都是企业自办的教育机构,每年培训大批职工。教育培训内容均为本企业岗位所需的基础技术知识和实用的业务知识。中小企业财力、物力有限,一般采取企校、企企联合办学的方式,以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据1994年日本劳动省的一项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1542个企业中,实施教育训练的占88.1%,其中有计划地进行教育训练的占30.1%。在424 个雇佣1000名职工以上的大企业中,实施教育训练的占99.8%,有计划地进行教育训练的占85.2%。这些数据表明,在日本,越是大企业越重视对企业内职工的教育,而且多数是有计划地对所属职工进行教育训练。这不仅表明日本的企业正在向教育领域渗透,同时还反映出日本企业家重视远期效益的战略眼光。这一点已从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得到证实。
二、企业职业教育的全员化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培养大量的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精通技术业务的工人、技术人才和熟悉管理科学的管理人才,日本企业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企业内的全员培训。上至最高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科技人员,下至一般职员、新参加工作者,各层次人员都是教育对象,并且从进公司时开始,直到退休,要不断地接受定期的各种教育培训。
普通职工的教育:在日本,新职工进入公司后,一般都要经过半年左右的教育和训练,专业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要经过九个月到一年的教育培训。主要内容为介绍劳动条件、劳动组织、工资形式、福利待遇和规章制度等本公司的基本情况;了解业务知识和生产技术;通过现场实习获得实际操作和应用的能力等。通过教育和训练合格后,新职工方可到现场工作,还要固定一名经验丰富的老职工(称为指导员)继续培训一年,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技术人员的教育:日本企业的技术人员都是大学毕业生。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到公司后,除接受入厂教育、业务教育外,还需要到生产第一线当工人,有的要到销售店去服务,取得生产和销售的实际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或基层干部指导,从始至终去完成一项技术工作,取得从事技术工作的实际经验。同时,指定他们学习本专业的基础技术知识和专门技术知识,并给予指导和讲解。每个阶段结合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定期考核,合格者予以晋级。
管理人员的教育:为了保持日本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需要大批头脑敏锐、有决断力、有魄力的企业管理人员掌握日本的工业命脉和出口事业。为此,日本企业把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并把其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大致包括:①必须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能应付不断扩大的业务负担和变化莫测的经济形势;②富于理想,有独创精神,能够在竞争时代不掉队;③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全面调动职工个性和能力的素质;④通晓企业全部实际业务;⑤有广阔的视野和高度的才智,能够体察世界市场的变化,具有开发高、精、尖技术的知识等。
管理人员教育的基本模式包括:①挂职进修。在任某种职务之前,必须经过半年的预备职务的挂职学习,学习管理方法、从事职务的基础知识以及跟随老领导现场实习等,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接任。②定期调动。为培养股长以上的管理人员的全面的管理技能,在企业内实行定期调动工作岗位的制度。他们经过各类岗位的锻炼,不断接触新的领域,迫使他们不断学习,成绩优良者才有可能提升。③交流和研究。为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开阔视野,各企业每年都要选派一些人到国外去研修、考察,或是参加社会经济团体组织的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专题研究。
三、企业职业教育的伦理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很快,短短几十年时间,日本就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巨人”。这里面固然有政治的、经济的许多复杂的原因,但他们十分重视对企业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属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教育贯穿于企业的始终,不能不说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健康地发展下去,这是日本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他们认为最关键的问题不仅是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的开发,最关键的是人,是人的精神。松下公司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曾向员工们表示“松下电器是首先制造人,同时制造电气器具的公司”。有的企业提出“企业即人”。具有1500个团体会员(大部分是企业)的日本伦理研究所明确提出“用伦理兴企业,用心去工作”的口号。为此,他们采取铸造企业精神,把企业建设成为“明朗、爱和、喜劳”的集团等独具特色的措施,在企业职工中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以激发广大企业职工劳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日本,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伦理道德或企业精神。这些企业精神把个人发展联系在企业中,把国家民族要求体现在企业精神中。由于它与经济利益挂钩,又同传统思想一致,很易为人们所接受。企业人员接受就等于各个家庭接受。因为在日本的城市差不多所有家庭都有人在企业工作。家庭接受了企业精神必然影响子女的道德价值取向,再经学校一点拨,就形成了一种社会要求的精神,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要使企业真正充满活力,日本伦理研究所认为,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企业建设成为“明朗、爱和、喜劳”的集团。这六个中国汉字,在伦理研究所和一些企业中到处都可以看到。
所谓“明朗”,就是要有明快、开朗的心。一个人有了明朗的心,不仅可以解放自己,而且可以影响周围的人。早晨明快地起床,白天明快地工作,晚上明快地休息;昨天是明快的,今天是明快的,明天也是明快的。家庭、工厂、学校、商店、町以及整个国家,都应像春天般地明快,秋天般地明朗。这样,就会健康地生长、结果、繁荣。
所谓“爱和”,就是要和谐相处。和则荣,不和则伤。人际关系和谐,整体的力量就会增加两三倍,生产、经营上就成功了80%。只要人和,新的东西就会产生和发展,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爱和”是万物生成之本。而要达到“和”,正确、有效地使用文明礼貌语言是很重要的。这样,就会使人心心相印,充满爱。
所谓“喜劳”,就是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地工作。“喜劳”是一种润滑剂,需领悟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和伟大。要拚命地干,这是最大的喜悦。人活着就是要工作。工作的喜悦就是生的喜悦。只要抓住喜劳,就会带来幸福。
此外,日本企业还通过对职工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耐力的训练、感化教育等职业精神教育来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心、荣誉感,改善劳资关系,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