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与期望理论_期望理论论文

论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与期望理论_期望理论论文

论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与期望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机制论文,理论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受到了各国政府、企业以及学者的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动因是什么?这是政府在鼓励、引导技术创新时必须会面监的问题,也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时首先会考虑的一个问题。自熊彼特创主技术创新理论以来,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许多模式,然而,这些模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足,无法统一,所以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1 已提出的技术创新动力模式及其不足

自熊彼特开始,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动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种:

1.1 技术推进模式 早期的创新理论,包括熊彼特都认为,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会引起技术创新活动,并形成高潮。技术创新的动因在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模式仅从科学技术本身去寻找技术创新的动因,把技术创新看作一个纯粹的工程问题,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忽视了社会经济环境,因而是片面。美国学者马奎斯(D.Marquis)的抽样调查表明,技术推动引起的技术创新仅占技术创新全部的1/4。

1.2 市场拉引模式 这一模式强调技术创新起源于社会需求,认为社会需求是拉动或牵引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这一模式与麻省理工学院马奎斯的抽样调查相吻合,他的抽样调查表明,实际中的技术创新约有3/4是以市场需求或生产需求为出发点的。这一模式把科学技术看作了一种对市场的消积反应,因而也是片面的。它无法解释某些产品创新(如计算机、电动机),也无法解释有些市场需求并未引起技术创新。

1.3 技术推—市场拉综合作用模式 这一模式是在综合前面2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强调二者的配合与协调,认为它们互相依赖,互相作用。这一模式比前2种模式发展了一步,但它忽视了创新主体自身的内在因素,仅仅只注意到了一些外部因素,也是不完全的。

1.4 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 英国经济学家道西(G·Dosi)在批评分析“技术推”和“市场拉”这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模式认为,根本性创新会带来某种新的观念,这一观念一旦模式化,就成了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如果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就固化为技术轨道;一旦形成某条技术轨道,在这条轨道上就会有持续的创新涌现。这一模式也是从科学技术本身去寻找技术创新的动因,并且不能揭示最初的根本性创新源于何因,因而也是不完全的。

1.5 N—R关系模式 这一模式是日本学者斋滕优提出的,他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因在于社会需求(Need)和社会需求(Resourses)的矛盾或“瓶颈”。N—R关系模式和市场拉引模式较为类似,都是从社会需求入手,认为技术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适应。现阶段,还有不少学者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复杂的模式。然而,任何一种模式都有不能说明的问题,都不够完备。

2 技术创新的期望理论

基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及一切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根本动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人又是生产力中最活泼的能动因素,笔者认为研究技术创新动力要从多视角进行,既要包括技术的、经济的、市场的因素,又要包括心理的、组织行为的等因素。本节拟从创新主体角度论述技术创新的期望理论。

2.1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组织行为学的一个部分,它认为人和组织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又是建立在一定需要之上的。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需要→动机→行为

根据激励理论研究的环节不同,激励理论可以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侧重研究人和组织需要的内容,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侧重研究人和组织的行为目的,过程型激励理论侧重研究动机的形成过程。

2.2 期望理论及其在技术创新中的表达 期望理论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它的核心内容可用等式表示如下:

激励水平=期望值×效价

激励水平反应的是个人或组织进行某一行为的动机强弱。激励水平高,则动机强烈,动力大。期望值是个人或组织对某一行为成功的可能性的估计。显然,不同素质的个人或组织,不同性格的个人或组织对这一估计是不一样的。效价是某一行为成功之后带给行为人的效用大小,它因人、因组织而异。笔者拟运用这一理论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这里简称之为技术创新的期望理论。一般认为,企业主观上唯一的目的就是盈利。只有盈利,企业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生存。有些公用型企业并不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它为社会提供服务,以创造社会效益为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技术创新活动带来的利润即期望理论中的效价。企业家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对成功的概率会有所估计,这个估计就是期望理论中的期望值。我们可以用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代替期望值。激励水平反应的是动机强烈的程度,或者说动力的大小,在这里我们直接写成技术创新的动力。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我们就得到了技术创新期望理论的表达式。

技术创新动力=技术创新产生的效益×成功的概率

这一理论,形式上只包含2个变量,但影响这2个变量的外部因素极多。后面将对该理论作进一步的分析。

2.3 与技术创新期望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

为了更好地分析、理解技术创新的期望理论,先对有关的几概念进行分析、说明。

产品的科技含量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生产某一产品时,如果采用技术的水平高于社会平均技术水平,成本将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在市场上出售产品时,产品价格将起决于社会平均技术水平的所决定的成本。这样,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将获得一个超过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这一超额利润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的反映。

产品的市场需求 我们认为,产品的市场需求不仅指某一产品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欲望,更重要的是需要这一产品的人或组织具有购买这一产品的能力,能形成现实的购买力,而且成交的价格使产品的供应者至少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以上三项条件缺一不可,否则我们就认为产品没有市场需求。产品成交的价格还有这样的特点,当供给小于市场需求,且差距较大时,价格将上升,使产品的供应者获得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产品成本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产品的成本包括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是二者之和。我们认为消费者都希望在满足同等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2.4 期望理论与其他技术创新动力模式的关系 分析前面几种技术创新动力模式,我们将发现它们都有一定的事例支持,都能说明部分问题,因此我们不宜一概否定。通过分析期望理论,笔者认为期望理论和其他几种技术创新模式不矛盾,期望理论从技术创新主体,即内因分析技术创新动力,而其他模式从技术创新主体环境,即外因分析技术创新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影响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因此期望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其他模式所能解释的一切问题,而且可以解释其他模式不能解释的问题。期望理论认为,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可以引起技术创新,这主要是因为这类技术创新创造的产品科技含量高,创新者能获得超额利润。如果科技的重大突破无法产生社会需求的产品,那么也没人去进行这种创新。期望理论还认为,如果一项技术创新会给企业批以打,则企业就会阻碍这种创新的实施,日光灯技术被白炽灯公司老板搁置十年即为一例。前面已经提到,产品的市场需求可使产品供应者至少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如果这种需要与供应差距较大,供应者还可获得超额利润,所以在市场需求拉引下产生的技术创新往往是有利可图的。技术规范——技术轨道模式指出了技术创新的方向,但它也强调“聚焦作用”,这种“聚焦作用”实际上就是经济的力量。N—R关系模式中,“瓶颈”实际上就在创造一种市场需求,从而引起技术创新。需要说明的是,创造的市场需求包括对该种资源的需求,对该种资源替代品的需求以及在达到同一功能的前提下减少消耗该资源的技术产品的需求。目前,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影响技术创新动力的其他一些因素、其他一些模式。笔者认为这种因素都是通过影响技术创新的效益或者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而起作用的。

3 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影响技术创新效益及影响技术创新成功概论的因素都是影响技术创新动力的因素,本文拟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技术创新动力的影响因素。

3.1 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 技术创新的多样性,给技术创新经济的测算增加了困难。为了提高测算的准确性,笔者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分别测算。

3.1.1 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的直接成果是新产品,新产品又可细分为替代型新产品,全新新产品。替代型新产品指在功能上和老产品相近,但成本比老产品低廉的产品,新、老产品成本之差,即可认为是技术创新单件产品的效益,记为I。技术创新的总效益(记为E)则为I与产品件数(记为N)之积,即

E=I×N(1)

全新产品指具有全新功能的产品,如果这种产品为生活用品,其单价可用边际效用测算,记为P,令其成本为C,产量为N,则其总效益(记为E)为

E=(P-C)N(2)

如果这种产品为工业用品,它最终会被用来生产生活用品。采用层层分解的办法[①],最终也可测算出其价格,计算出经济效益。任何一项新产品,都不可能是完全的替代型产品,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全新产品。其经济效益的测算,应该采用功能分析的方法[②],把产品分解为这两种类型的组合。产品产量的确定,应从这种产品导入市场开始算起,直到出现更新的产品,使该产品退出市场为止。还有少量的重大基本创新,如电动机的发明,其影响深远、效益巨大,是很难精确估计的。不过,现实生活中这类创新很少。

3.1.2 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的直接成果是新工艺,这种新工艺比老产品工艺成本低。测算其效益时,只需分析计算两种工艺的总成本,二者之差(记为I)即为采用新工艺的效益。工艺创新将会扩散,使新工艺多次被使用,使用次数为N时的总效益E为

E=I×N(3)

这样,我们就测算出了各种类型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经济效益没考虑创新的费用,且是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它还存在创新者、制造者、使用者及消费者之间分割的问题,这种分割是通过竞争实现的。鉴于这一过程涉及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笔者将另文讨论。

3.2 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技术创新成功包括2个方面:①工程上成功,即能创新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②经济上成功,即可赚取到超额利润。由于前面已讲座了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这里技术创新成功仅指工程上成功。这种成功能否获得,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精确确定其概率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只能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2.1 技术的复杂性 技术创新的困难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复杂性。一般而言,技术越复杂,技术创新越困难,成功的可能性越小。不过,技术复杂往往意味着技术较先进,一旦成功,获利将十分可观。

3.2.2 相关技术的水平 技术创新时,将会用到多项已有的相关技术。如果相关技术的水平高,将会降低创新难度,提高成功率。如果相关技术不成熟,则可能给技术创新以致命的打击。

3.2.3 技术创新人员的智力优势和激励水平 技术创新人员的智力优势,对技术创新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员队伍,其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往往很高。在这里,智力优势不仅指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还包括科技人员对某一方面的熟悉程度,在某一方面的造诣。一般而言技术人员通常都会根据自己的专长去选择技术创新课题,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科技人员受到激励的水平,决定了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动力,对科技人员能力的发挥、技术创新的成功都有重要的影响。组织行为学认为,工作成效=F(能力×激励水平)。

3.2.4 拥有的物质条件 任何技术创新,都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做保障,都要消耗一定的物质。物质条件好,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收稿日期:19961014

注释:

[①] 参见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非外贸货物影子价格调整方法

[②] 参见价值工程中的功能分析方法

标签:;  ;  ;  ;  

论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与期望理论_期望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