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论文_孙培洁,张海朋

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论文_孙培洁,张海朋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47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并就此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本次研究活动将我院急诊科的30名护理人员作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急诊科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职业危险,并对该科室的护理人员展开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结果: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的30名护理人员中,共有10名产生过生物损伤、14名产生过物理损伤、有2名由于心理因素产生过损伤、有4名产生化学损伤;而在2年内引发危险超过5次的就有15名,1年内引发危险次数超3次的有23名,半年内引发危险次数2次有11名。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性危害,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结论:在充分了解急诊科护理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基础上,对其展开相应的防护措施,有利于预防职业危害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人员的安全。

【关键词】职业危害;急诊科;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288-01

在医院诊疗、抢救患者的时候,急诊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场所。该科室具有流动性大,病种多、体力强度大、专业性要求高等特点[1]。与此同时,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接触到病种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的患者。因此,急诊科护理工作压力相对其他科室更高。正是这种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将护理人员至于不同的危险中。为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需要了解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才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本文本次研究活动将我院急诊科的30名护理人员作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并就此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活动将我院急诊科的30名护理人员作为作为研究对象。男8名,女22名。

1.2方法

观察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并向护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社会心理状态、物理防护意识以及其他。了解急诊科护理人员工作期间存在的职业危险性因素。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工作期间的职业危险性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X2来检验,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急诊科的30名护理人员中,共有10名产生过生物损伤、14名产生过物理损伤、有2名由于心理因素产生过损伤、有4名产生化学损伤;而在2年内引发危险超过5次的就有15名,1年内引发危险次数超3次的有23名,半年内引发危险次数2次有11名。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性危害,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3.讨论

事实上,急诊科不同于医院的其他科室。从多方面而言,急诊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正由于次特殊性,护理人员护理服务期间有着诸多的职业危害,严重医院的供应室并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范围。从多种方面来说,医院供应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正是基于此,供应室的职业危险因素多于其他科室,给工作人员产生较为严重的身体影响。

3.1急诊科护理职业危害

首先,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右多方面的内容,但概括来说有病毒性与细菌性两种。而这两种危害是通过患者血液体液与患者的分泌物。多通过锐器引起损伤。另外,护理人员在提供护理的过程中,会通过粘膜或护理人员的伤口进入到护理人员的身体内。其次,化学性因素。在临床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会接触到各种消毒剂,常见的有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这些消毒剂不仅有刺鼻的气味,同时还会对护理人员的皮肤产生损伤,严重的时候还会引起护理人员基因突变,引发癌变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在接触化学药物的时候也有可能对机体产生危害。有学者曾经就指出,接触抗癌药物的肿瘤可护理人员,对生育有着潜在性的危害。再次,物理因素。大部分的护理人员有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疼痛等多种问题[2]。这些疾病的发生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有直接性关系。护理人员在搬运患者的时候,有可能会引发运动功能性损伤。与此同时,长期接触X线还会对人体造成多种损害。最后,心理因素。通过调查可知,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规,大部分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心里紧张、焦虑失眠等多种情况。产生这种现象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沉重的工作负荷有直接性的关系。

3.2防护措施

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为降低这种危害的发生率,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首先,生物防护措施。监督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合理设计工作流程。进入到工作区域的时候应当佩戴帽子、穿隔离衣、戴口罩,更换鞋子,不得随意出入。在处理患者已使用过的物品时应当先进行消毒、再清洁再消毒的原理。在刷洗的时候如果发现帽子、衣服或者口罩被污染,应当立即进行更换,应用自来水冲洗被污人的部位。遵循洗手原则。第二,化学因素防护措施。针对被污染医疗器械,护理人员应当选用合适的化学消毒剂。熟悉化学消毒剂的特点与配置方法、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配制和取用消毒物品的时候应当戴手套与口罩等防护用具,避免皮肤直接与消毒剂接触。第三,物理因素防护措施。首先,针对锐器割伤,护理人员在接触回收物品的时候,如器械、敷料的时候应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栽培皮带好手套、口罩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处理刀片、碎玻璃的时候,工作人员应当特别小心,正确掌握锐器与废弃物的处理方法。如果工作人员不慎被刺伤,应立即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随后应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进行冲洗。其次,防辐射处理。在实行紫外线消毒的时候,应当关闭门窗,室内不留人,佩戴好眼镜,径直皮肤暴露在外。最后,环境防护[3]。针对高温、寒冷、潮湿的环境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后,减少心理压力。根据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状况,应适当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对护理人员展开心理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心里耐受性。

综上所述,在充分了解急诊科护理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基础上,对其展开相应的防护措施,有利于预防职业危害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人员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谢金辉,王建瓴,节海燕,等.职业接触抗癌药以护士生死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18(4):526-527.

[2]林虹,马淑清,黄敏霞,等.护理人员职业危害认知及自我防护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10,17(2):186-187.

[3]李英,催延艳.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24(8):58.

论文作者:孙培洁,张海朋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  ;  ;  ;  ;  ;  ;  ;  

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论文_孙培洁,张海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