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约翰#183;奈斯比特的《亚洲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约翰论文,亚洲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的新作《亚洲大趋势》,我国出版界给予了极高评价和广泛宣传,甚至称它是“一部非同凡响的应世巨著”。本人细致研读了此书,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片面偏颇之处,现就较重要明显的几处作简要评论。
奈斯比特在书中多次强调,90年代将是“亚洲时代”,“当进入2000年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亚洲将跃居世界领先地位,我们正在迈向一个亚洲化的世界”,“操纵世界的轴心已从西方转入东方”。然而,这种看法不论从哪种角度看显然都不成立。
认为21世纪将是“亚洲世纪”这个理论的根据无非来自两方面:一是亚洲国家分层追赶、军突起的现象,确实是引人注目,为世界历史所罕见;另一个根据是美国经济霸权的丧失和欧洲的停滞。这种理论认为,下一个世纪世界经济重心将从大西洋地区转移到太平洋地区。例如美国著名学者林德尔就很明确地说:“太平洋区域与其他区域的比较,说明世界经济重心的确从大西洋地区移至太平洋地区”[①]
众所周知,战后50年代特别是60年代起,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西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亚洲的经济形势出现了深刻变化。首先是日本出现了战后经济奇迹,从战争废墟上以年率9%以上的速度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70年代以后,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又以近10%的平均增长速度在不长的时间成长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197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但亚洲地区国家增长势头仍然基本保持,并又有一批发展中国家正在兴起,即将加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亚洲开发银行1989年出版的“亚洲发展前景”曾预计90年代中后期,发展中亚洲仍将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有活力的地区。然而,由此制定下一个世纪将是“亚洲世纪”,这实际是低估了欧美的力量。
美国是不是已经衰落了呢?20世纪本来已经是工业发展强国的美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而成为世界超级强国,后因西德和日本的兴起,其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从而丧失了霸权地位。但它至今仍是一个占世界总产值近1/4的经济大国,科学技术的综合水平仍居世界第一,产业结构的层次很高,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苏联解体后,美国更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军事、政治、经济三者兼具的大国,其综合国力其他国家不可相比。1994年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及布什在1990年提出的旨在西半球即包括中南美各国、加勒比各国及全美洲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美洲倡议”则更为美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部动力。
至于欧洲的停滞,并不意味着欧洲已经衰落,太平洋的兴起也并不预示着大西洋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从经济上说,欧洲的经济实力仍相当雄厚,在1960—1980年期间,西欧和北美的总产值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虽下降了4%,但仍占半数以上,至今,西欧总产值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4。虽然亚洲太平洋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美国对亚太地区日益重视,但美国不会放弃西欧。西欧仍是美国的重要战略利益所在地。美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问题,虽然矛盾重重,但贸易仍在矛盾中向前发展。所以,美国在同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建立密切联系的同时,不会放弃同欧洲保持密切的联系。从政治上看,美欧联合是西方安全的基石,美国是在不削弱与西欧关系的前提下,加强同亚太地区国家的关系。从科学技术上看,欧洲曾是两次产业革命的发源地,有悠久的科技发展史,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素质较好的科技人员队伍。据欧共体执委会发表的材料,目前欧共体有35万科研人员,只比美国少27%;而科研费用约占世界的1/5,比美国多一半,比日本多一倍。从90年代初期的情况看,欧洲有可能在90年代得到振兴。1993年正式启动的内部统一大市场,统一后德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东欧经济的市场化,都将为欧洲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推动力。
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雄霸经济的单极结构将不复存在,世界经济将向多中心、多极化方向发展。亚太地区经济上的崛起,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未来的世界经济将形成以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三大中心或三极结构为主的格局。各个中心将在彼此依赖、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中获得发展,各国都将据此而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任何一个中心或国家都不可能按自己的意愿左右国际事务。而《亚洲大趋势》一书却多次宣称:世界的未来在亚洲,世界将由亚洲人来制定规则。又说:“中国将跃升为亚太地区的中心”。这很可能引起部分中国人的沾沾自喜,这种盲目乐观甚至可能导致狭隘民族主义泛滥的危险。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徐友渔研究员认为,我们现在对许多问题都不能持清醒的心态,如汉语学界大谈“东方主义”,“资本主义话语压迫”等等,其实国家之间的互相遏制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实问题,是地缘政治学的基本常识。上述心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出现民族主义的恶性膨胀,我们将再度陷入被围困的心态之中。
奈斯比特在阐述东方之所以终将击败西方的理由时说:“亚洲人不论现在或将来,都不会实行给国家经济带来极大负担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西方国家为沉重的福利负担所累,而东方国家却无此忧患,在新形势下,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入充满活力的自由机制”。他认为,亚洲的兴起也即自由主义的兴起,正以其特有的“亚洲模式”运行,使经济步入一个鼎盛时期。这代表了一部分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对东方的看法。西方经济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便渐渐衰退,至今还疲不能兴。西方某些观点认为问题出在政府身上,高税率减低了商业投资,挥霍无度的社会保障令工人无心工作,太多的管制令企业缚手缚脚。里根、撒切尔夫人等都相信这种说法,他们削减公司利润税,刺激投资,又削减福利计划,他们都推崇、相信减少政府干预便可以摆脱经济衰退的供应学派经济学政策。所谓“亚洲模式”便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持此观点的人认为亚洲经济欣欣向荣,就是税率低,福利少,政府干预也少的结果。经济发达的亚洲国家无疑大都是比欧美国家税率较低,福利较少,政府干预亦少,但若说亚洲经济便是因此而得以成功发展,却是不符合事实的。亚洲的经济强国绝不是这种所谓“亚洲模式”的产物。日本已经以巨大的补贴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新加坡可说是有世界上最精致的社会保障制度;韩国在工业迅速发展后,把改善贫富悬殊列为当务之急,以有效的社会政策,在短短几年便实现了收入较高水平的均等化。应该说,亚洲经济的迅速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除了充分利用战后出现的对世界各国都极为有利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条件,以及这个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经营资源所形成的互补性分工以外,还同亚洲各国和地区根据各自的特点成功地制订和执行了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建立了有效的经济决策机构有着直接关系。世界银行1993年9月发表的一份报告认为,东亚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有3个:一是采取了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包括有限的财政赤字,低通货膨胀,迅速增长的出口,稳定的利率和稳定的金融资产;二是对经济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干预,如对不景气工业的补贴,对利率约束的缓和,实行强制性储蓄制度,保护进口替代品和强制实施特别出口目标等;三是建立起广泛的技术性人才资源。综上所述,奈斯比特所推崇的西方人眼中的“亚洲模式”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且许多西方人也已经承认这种主张并不能解救西方的经济衰退。当今“克林顿经济学”与里根——布什保守主义经济思想所不同的地方,正是在于前者摒弃了后者的“放任自流”和“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愈少愈好”的思想,而主张政府积极干预事务,从而重振美国经济。在这种渐趋明朗的形势下,亚洲国家如果仍盲目听信西方人所谓“亚洲模式”的愚弄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奈斯比特对于“亚洲趋势”的看法过于片面且过于乐观,因为要成为趋势,必先形成一个稳定的集团,而在世界经济转型过程中,亚洲是所有地区性集团中最不稳定的地区。奈斯比特反复描述亚洲社会各方面的共性及互补性,断言“靠经济联系,高科技特别是发达的通信和人口流动”就可以使亚洲成为一个“完整的地区”,但对现实中明显存在的各种不稳定特征及障碍却视而不见,丝毫未加阐述。应该看到,区域经济的集团化或地区经济的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全球性缓和、经济竞争和合作居于主导地位的形势下,在欧美地区内部加紧推动一体化建设的促进下,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亦会有所进展。但是,亚洲地区情况复杂,既有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有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相互关系中,既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因此,亚洲的经济合作将不会象欧洲经济共同体那样,很快建成区域统一大市场,实现没有国界限制的商品、劳务、人员资金的自由流动;也不可能象美加那样很快取消关税和限制措施,实行自由贸易。亚洲的经济合作将是多种范围、多种形式和多样组织并存,交叉发展,逐步完善。由于多边合作牵涉面广,协调立场,求同存异,需要时间。从目前亚太地区实际还在进行的几个合作圈来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矛盾和障碍,因此不能盲目乐观,操之过急。
还有,奈斯比特在此书中涉及的,许多概念过于虚幻和空洞,缺乏思维的连贯性和深入性,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探讨。例如,他使用“亚洲人”这一概念的角度多次变化,在著作最后,竟花费大量篇辐讨论远离亚洲各项社会事务的作为美国一个少数民族的亚裔美国人,从而使“亚洲人”这一概念更加模糊,加剧了“亚洲人将制定世界规则”这一论点的不科学性。
最后,《亚洲大趋势》一书引用资料十分随便,缺乏深度。如作者以“美国对亚洲的出口量已远远大于对欧洲这个成熟市场的出口量”为主要论据导出“无论是消费品还是资本货物,市场都在亚洲”,显然缺乏深度。诚然,从1993年起美国对亚洲的出口额开始超过对欧洲的出口额,但数字并不显示贸易流量的性质和内容。美国与亚洲贸易多为原材料交易,而与欧洲则多为高科技产品交易,单纯的数字比较并不十分准确地反映贸易的依存关系及市场的生成状况。再者,此书以十分散文化的语言写成,所谈的问题也欠深入考虑。许多经济界人士认为此书并无太多学术价值,纯粹是商业操作性的产品,如果从以学术的角度来讨论它,未免有些高估其价值。国内出版宁愿大炒特炒此类价值不高的外国人著作。而对国内学者许多很有见地的著作不闻不问的做法实在令人遗憾。
注释:
①S·B·林德尔:“太平洋世纪——亚太地区推动力的经济与政治后果”,转引自江苏省社科院“亚太地区经济环境与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开发研究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