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金蔷薇》的读者意识论文_胡朝惠

谈《金蔷薇》的读者意识论文_胡朝惠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本文由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710370014。

摘要: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是位注重读者感受的苏联作家。他的代表作《金蔷薇》,蕴含着明显的读者意识。通过围绕“为谁写作”“用什么方式写作”进行探讨,分析《金蔷薇》中帕乌斯托夫斯基对本人读者观的相关阐述,以及《金蔷薇》的读者意识在文学形象、文学意蕴、文学语言等方面的体现,提出进一步研究《金蔷薇》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加深对《金蔷薇》更多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金蔷薇》;读者意识;读者

The reader's consciousness of the Golden Rose

Hu Chaohui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Abstract:Konstantin Paustovsky was a Soviet writer who attached importance to readers' feelings.As his representative work,the Golden Rose contains obvious reader's consciousness.By focusing on the two questions of "who to write for" and "how to write",I will analyze Paustovsky's interpretation of his own view of readers in the Golden Rose,and analyze the embodiment of reader's consciousness in literary image,literary implication,literary language,etc.On this basis,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Golden Rose is put forward,which will help us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more aspects of this book.

Key words:the Golden Rose;the reader's consciousness;the reader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是苏联一位重要的文学大师,他和他的著作《金蔷薇》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享有盛誉。《金蔷薇》不仅极富文学价值,更是苏联文学乱象丛生时期的照明灯塔,是极具指向性质的经典佳作。

《金蔷薇》中,作者着眼于探讨写作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畅谈自己的文学观、语言观、文化观。依作者所说,这是他在莫斯科的高尔基文学研究所授课时,留下的授课内容回忆总集。这部散文集也一直被视为他创作实践的经验之谈。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人关注到《金蔷薇》的价值。但大多数人依然着眼于对《金蔷薇》的文学主题、写作技巧、写作理论,或是时代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对与读者意识相关内容鲜有涉及。很多人忽略了《金蔷薇》能够被不断重视、长久传播,并且广受好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因素——作品中蕴含着浓烈的读者意识。漠视《金蔷薇》中的读者意识,将很难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地透彻理解作品,再对这部作品其他方面拓展研究,所得成果也会大大减损说服力。

一、“读者意识”内涵解读

所谓的读者意识,一般是指作家头脑中对读者需求及读者审美期待等的反映。可以理解为是读者的存在与作用的内化,再进一步生成为存在于作家心中的精神状态。实际上,它是一种作家对读者的解读,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氛围中,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审美判断,想象读者的真实需求而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读者”存在于作家创作过程的各个方面。

“读者”并非一个抽象概念,也并非混沌模糊,作为作家创作的服务对象,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总体概念。社会生活中,读者的年龄、性别、身份各不相同,他们的修养、能力、兴趣也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差异的体现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读者层。读者层次的分法有多种。按照一般学者的观点,一是按阅读水平来分,分为专业性读者层、中间性读者层、普及性读者层。二是按政治标准划分读者层次,分为敌、友、我。也有按其他标准划分的,如年龄、性别、爱好等。

由于读者意识是一种作家自觉地把读者需要、接受能力,以及审美趋向纳入创作思维活动中的心理状态,读者需要通常被看作重要的一环。读者需要,指作家在创作时要认识到读者的需求,并出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某些需求。这里的满足读者需求,不是一味地迎合、趋附,而是要求创作者充分关注作品的文体特点、内容特色等,做到换位思考,结合对读者层次的把握,做出理性分析。

至于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趋向,都是读者心理中应被关注的重要方面。认识并利用好读者心理,是优秀作家的必修课;有意识地激发读者兴趣,努力感染读者,也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必要条件。要想发挥读者心理的作用,不仅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心理知识储备,且要能做到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感悟,注意总结和归纳。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作者重视读者的心理因素,并将其渗透自身创作之中,才会使作品具有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魅力。

二、《金蔷薇》中读者意识的体现

《金蔷薇》中的读者意识,体现在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创作观念中,也体现在文学形象、文学意蕴、文学语言各方面,可以围绕“为谁写作”“用什么方式写作”两部分进行探讨。

(一)为谁写作

探讨“为谁写作”不仅有利于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作品的产生和内涵,吸引更多人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切入,全方位、多层面地关注作品,不断促进人们反思一部作品应具有的文学价值和时代价值。同时也使更多人了解到帕乌斯托夫斯基勇于承担时代与人民赋予他的责任,将“创作为人民”的创作宗旨贯彻作品始终。

首先,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读者意识表现在他对人民的热爱、尊重与认同。作品产生于“阶级论”“工具论”等教条文学横行的那个苏联时代,文学气息污浊,很多作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忽视人民的感受。而帕乌斯托夫斯基却愿意毫无保留地在人民面前展现其赤诚之心,表达出对“人民”乃至“人类”意愿的尊重和理解。他在作品中描写的民众总是有种虽然微小却能感染读者心灵的品质和力量。在他眼中,人民是勤劳平凡的,如《珍贵的尘土》一章中巴黎街头的清洁工夏米;人民也是智慧伟大的,如《矮林区中的泉水》一章里对语言文字深有思索的护林员。作者在《金蔷薇》中每一次情感抒发,都体现出他真正愿意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温和而悲悯地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

其次,表现在他对作家使命的认识。作为本人创作经验的总结,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研究了很多创作活动,并且探讨了一系列写作问题。他常用自己的创作经历让读者能更明确地体悟到素材深藏在感受之中、细节的重要作用、想象力的伟大之处,等等。当聚焦于自己的作家身份,他始终保持本真,视文学为“良心的声音”,不渝地坚持着写作——这份自己心目中“神圣的事业”。他的初衷简单而纯粹,他的理想质朴而诚恳,他认为应该善于倾听“人民的召唤”和“人类的召唤”,并且“一分钟也不应屈服于苦难”。“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的美丽,让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人类广阔的心灵和理性的力量去战胜黑暗……”在书中《珍贵的尘土》《摩崖石刻》《第一篇短篇小说》《钻石般的语言》《洞察世界的艺术》等八个章节里,他多次传达出“创作为人民”的观念。他更在《摩崖石刻》中提出,身为作家,最大的幸福应是视自己为“和一切人一样的人。” 他深知写作源于分享,而身为作家,他该承担起时代与人民赋予他的责任——“不过我知道我将要为谁写作。我将要同全世界谈话。”、“我牵着他们的手去迎接朝霞。” 于是他以笔代口,努力做到同每个读者对话,并且愿意热切地握住那群需要他的人们的手,引领他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显然,他并没有把责任与期待当成一种负担,在“引路人”身份的自我定位下,他是真诚、快乐而满足的。对整个时代的人民及其生活,他悲悯着,也乐观着。

再次,表现在他对读者的重视。作家为谁写作?在他看来,归根结底,是为所有读到他作品的人写作,是为愿意接受他善意引领的人写作。他在《金蔷薇》中提到,作家应在任何作品中“毫无保留、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并且认识到写作其实是在“写给自己看”或是写给“世上最亲近的人看的”。这充分展示出他对读者的诚意。这些议论性的文字能明显体现出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读者意识——他充满了对方便读者理解文意的考虑,和对力求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视,这些都体现出他与读者的一种交流对话。《金蔷薇》中提到,“作者的任务”是“牢牢地控制住读者”,使他们能够“想作者之想”和“感作者之感”。达成这样的任务,需要读者深入阅读,了解作者的思考和意图,也需要作者努力传达有效信息,最终与读者完成交流。后世评论一部作品的好坏,不能靠对其标签化和模式化的传播,流传下去的真正动力还是应该来自作品本身,来自作家的内心情感。一个与读者心灵相通的作家,应是能处处为读者着想,引领读者感悟艺术与人生,又将其人生纳入艺术之中的有心人。经过漫长岁月洗涤,帕乌斯托夫斯基成为了这样的有心人,他将纷繁复杂的人生经历内化为独特的审美体验,使得作品中处处都有他力求不断靠近读者的痕迹。

(二)用什么方式写作

围绕“用什么方式写作”来探讨《金蔷薇》中读者意识的体现,可以从作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语言两个层面依次进行。文学形象作为载体,能够让人们更全面细致地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而结合作品分析其文学语言的独特性,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和充分感受作者对读者的尊重和关注。

1.文学形象

普遍认为,文学形象可以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语象、形象和意象。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读者意识,能从形象和意象的选择中找到踪迹。

首先,形象选择上能体现出他的读者意识。作为该书区别于其他理论著作的标志性特征,作者将形象作为一种手段,力图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在《金蔷薇》中,作者塑造了很多鲜明的形象,如夏米、波琳娜、矮林区的护林员、车站餐厅里的老人等,他们形象的生活化或个性化带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并且往往人物形象背后都蕴含着作者的深意。作者或借人物之口道出自己的创作观念,或叙说故事用人物的经历带给读者感触及启迪。

一方面,帕乌斯托夫斯基塑造了一些生活化的形象。由于成长之路并不顺遂,他小小年纪便接触了社会,曲折丰富、各地漫游的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早就了解到劳动人民的真实景况,深切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于是他在《金蔷薇》中抒写了很多平凡人的故事,常常对生活里的普通人致以敬意。《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一章里,记载了很多他自己心目中的优秀普通人。譬如,在提到一位船长时,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其品质的赞同之感:“所有的职业都是为人民的事业服务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他看来,职业不应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只要是充满善意的、自食其力的,都值得被歌颂。再如,他用一段同护林员在矮林区漫步时的交谈经历,为我们展现出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思索和性格中包含的诗意。可见,他善于用生活化的形象,用一些普通的人与事物,来表现人们心灵的高洁,以及生活中爱情、友情的美好哲意。

另一方面,他也塑造了一些个性化的形象。由于从小受到热爱艺术、追求浪漫的家庭文化的浸淫,他很早就形成了对文学、艺术的敏锐嗅觉,这也极大地影响到他以后的生活和创作活动。具体说来,在书中首篇《珍贵的尘土》中,作者完整地讲述了巴黎街头的清洁工让·夏米的动人故事。他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先写夏米年轻时在墨西哥战争期间当兵患病,后不幸被遣送回国一事,接着写他与团长女儿苏珊娜的相识相知,最后写夏米对苏珊娜一生的爱恋,并且为她付出一切却得不到回应的悲哀结局。随着故事讲述结束,夏米那坚定又悲情的灵魂不禁让闻者动容。故事的结尾部分是文章的关键所在——作者巧妙地借老文学家之口告知读者写作源于生活积累,更点明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如此,作者在本书的第一篇,通过记述一个新颖感人的故事,让他的读者了解到书名《金蔷薇》的深刻寓意与及其来源。作者精心地选择形象,并且把材料合理安排起来,让每一章节形象鲜明、中心突出、表意明晰,使得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到作者的创作思想。正是用这种方式,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了。

其次,意象选择上所体现的读者意识,也为他的成功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主要考虑了广大苏联读者,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或多或少地使用了较多沾染“俄罗斯风情”的意象。从清晰明确的作品目录就能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利夫内的雷雨》《矮林区的泉水》《发生在阿勒斯万格公司的一件事》……一串串富有民族特色的地名被提及,一处处充满民族气息的风光被抒写,这一切都足以让本民族的读者感到亲切。

例如,在第九篇《钻石般的语言》中,他以俄语为例切入,分为《矮林中的泉水》《语言和大自然》《花和草》《辞书》四小部分阐释了本人的文学观念。他提出文字之美来自情感之美,人民和自然是永不枯竭的语言源泉,以及应严选方言等观点。接着更进一步,谈论起自己对真正的文学的看法——永恒不朽且经得起考验。他创造性地将椴树花比作真正的文学,并不断引申椴树花的特性,揭示出艺术的价值显现。作者用俄罗斯风物打比方,再有意识地跳出限制视角,从人类感受的普遍性角度加以论述,充分考虑到非俄国读者的接受心理。由于人类情感的共通性,非本民族的读者也能从作者提及的意象之中,捕捉自己正在复苏的民族记忆,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通处,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愉悦的心情,即得到美好的阅读体验。

正是作者常常将身边事物、景致引入文章,为读者营造一个轻松熟悉又易于接受的氛围,才使得读者能够具体生动地理解作者想要介绍的相关理论知识。当读者沉下心来,渐渐深入地细看每一篇章内容,便能对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读者意识有更深的领悟。

2.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的两个基本性质,为它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读者意识提供了可能。首先,它克服了一般的抽象性语言,具有意象性,为方便读者理解文本做出了考虑;其次,它具有超越性,隐喻性和表达审美的意义,为读者提供了深入阅读的土壤。帕乌斯托夫斯基十分注重打磨自己的文学语言,他认为语言规律能影响和感染读者,提出“作家的语言如何作用于读者,是有其独特的规律的” 。

一方面,他善于使用富有想象力、寓意性的语言。如在《珍贵的尘土》一章中,他在叙述主人公夏米的愉快心情时,展开了奇异浪漫的想象。接着又用优美的比喻,把每个值得珍惜的点滴细微之处比作“杨树的飞絮”和“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一粒粒金粉”,借着文人之口揭示了“金蔷薇”的美好寓意,发人深省。再如,他用“黑暗”在“葳蕤的枝叶下”同“树叶和雨珠絮语” 这样巧妙的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一个寂静的夜晚。又如,在《闪电》一章中,为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抽象复杂的创作构思的含义,他将闪电产生的过程娓娓道来,且在篇末再次强调,那带电水汽中爆发的第一道火花——闪电,就好似构思。随后的一连串比喻更令读者惊艳:将“豪雨”比作“构思的体现”,将“灵感”比作“初恋”,还将人的“内心世界”比作“调好了弦的神奇的乐器”。

另一方面,他善于使用妥帖细腻、清雅隽永的语言。他把大自然看作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将自然界中光线和色彩的微妙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笔端。作为风景描写的大师,在《夜行的驿车》中,他描绘了一幅寒冷晦涩,又不失温暖明亮瞬间的威尼斯秋景:“一团团秋日低垂的乌云在大海上空翻滚……可是一俟太阳破云而出,墙头的绿霉下便立即露出玫瑰红的大理石,这时往窗外望去,整个城市就跟旧日威尼斯大画家卡那列托的画一样絢烂多姿。” 又如,在《摩崖石刻》一章中,他将作家与木花连在一起,提出真正的作家不应该成为一朵“不结实的木花”,他们不应在障碍面前退缩、摇摆不定。描述原因时,他酣畅淋漓地进行了一番新颖而又清爽的释答,真诚地表达出自己对作家创作精神的看法。

他所使用的语气至始至终让人倍感亲切,却又不乏深意,如同和读者正于雨夜灯下促膝畅谈。譬如,回顾往昔,他反思自己早年间写下的诗句都是那样拙劣而单薄,仅仅像是“涂上了好看的颜色的木花”,是“镀金的纸箔” 再如,他并不愿意把创作活动只是视为一件任务,他认为“文学是世界上最壮丽的现象”,并且他发自内心地热爱创作这一事业,他诚恳地写道:“我的整个身心要求我去做这件事。” 可以看出,他主张用真实的创作经历和真切的人生体验,这种能与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感的方式来表达,认为“费解的、晦涩的,或者故意弄得莫测高深的作品,只有作者自己才需要,人民是决不会需要的。”

帕乌斯托夫斯基重视语言表达的作用,在传递文学知识和阐述创作观点的同时,主张平等地与读者交谈,深切注重读者的接受程度及阅读感受。因此,无论是他表达方式的运用,他向读者展现的情绪语气,还是他一系列化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生动的语言,都成为他对读者悉心关照的体现。

三、《金蔷薇》中读者意识的价值

研究《金蔷薇》中所体现出的读者意识,不仅有利于探索作品自身的价值,也具有特定的时代价值,更为后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体现出丰富的启迪价值。

首先,《金蔷薇》能够取得广泛好评,固然与其伟大的文学主题,以及写作技巧的介绍内容密切相关。但文本中自始至终贯穿着的、强烈的读者意识更是功不可没,无论是在作品产生的时代还是当今社会,都对《金蔷薇》自身价值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让作品熠熠生辉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研究书中读者意识的体现,有利于使更多人进一步了解这部丰富深刻又生动有趣的伟大文学作品,也将会吸引更多人关注作家本人的创作主张,以及所体现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继而体悟作品中对人文关怀的追溯、哲思与传承。

例如,作者在最后一篇中提到“总而言之,作家必须使读者经常处于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亦步亦趋地跟在自己后面。” 帕乌斯托夫斯基体现出的这种读者意识,不仅是作为作家的他,试图去理解读者的所思所感,更是作为“引路人”的他,所表现出的一种对读者现实生活关切,乃至对读者心灵层面的引领作用。他的读者意识,是对读者心理的全面认识,对读者需要的满足,更是试图在更高层面为读者切实提供帮助。因此,对《金蔷薇》读者意识的关注,应该成为《金蔷薇》乃至对帕乌斯托夫斯基研究的重要部分。

其次,研究《金蔷薇》中的读者意识也具有时代价值。作品产生的时代,是一个擅长俯瞰式说教的时代,是把文学当成尸体活生生解剖的时代,更是被“公式化”“无个性”写作异化的时代。“阶级论”“工具论”的教条文学横行,苏联文学正面临着艰难的考验,甚至可以说是陷入了全面的困境。帕乌斯托夫斯基却如照明灯塔一般,身体力行地矫正当时苏联文坛的不正之风。

在苏联特定时代,他的文学主张和写作实践具有伟大意义。他没有像阐释学那样,将所有的艰辛推给读者,而是关注读者、尊重读者,主动为读者的阅读承担起责任。“在这间斗室里,我可以同千万人,同全世界谈话……像个引路人那样牵着他们的手在生活里行走。” 彼时他正只身在里加湾海滨沙丘上的某个小屋里写作。可即使是这种常人眼里最孤独、最迷茫的时刻,他也从未忘记过读者的存在,从未忘记作为作家应担的时代赋予的责任。明明“附近一个人也没有”,他却能够在点亮灯、提起笔,坐到书桌前“随便写点什么”时,一想起他的读者们,就能够将所有的孤独感一齐燃尽。往小处说,他写普通人平凡质朴而又琐碎的生活,记下小人物的纯洁情感;往大处说,他以小见大,为表现整个时代的现状热泪盈眶。

美国学者马克·斯洛宁也曾这样评价帕乌斯托夫斯基:“他在人民中的形象也一直是高大的……他曾勇敢地保护过那些持不同政见者并抗议他们的被捕和流放。”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形象是高大的,人格是高尚的,作品也是高洁的。他体现出高度的读者意识,不仅是出于帮助读者们理解文意、把握创作技巧的考虑,更多的是帮那群正被平庸、肤浅、公式化的文学冲昏了头脑,而陷入困境,感到痛苦、迷茫的读者们,有力地打下一针清醒剂。

再次,作品蕴含读者意识,对后世在文学创作的理论、实践等方面也有极大的启示意义。苏俄文学研究专家董晓先生曾指出:“文学的自由精神不会在没有苦难意识和抗争意识的作家头脑中自行生成,苏联作家的这个精神传统,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最宝贵的精神资源。”《金蔷薇》中体现出的人性关怀和自由精神是身为作家对读者的关注和对时代的思考,所以尽管经历了岁月的磨洗,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依然光彩照人,启迪后世。我们的中国文学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学,都应该学会聆听大师的声音,走出作家束缚自我的小天地,认真对待每一位读者,走近读者,关怀时代。

国内关于《金蔷薇》的有关研究不少,但研究内容大多缺乏新意,千篇一律,尤其是《金蔷薇》的读者意识方面,缺乏具有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研究成果。而漠视读者意识,将很难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地透彻理解作品,因而对这部作品其他各方面进行研究,得到的成果也会大大减损说服力。长远看来,关注《金蔷薇》的读者意识无疑十分具有启示性,无论是进一步对《金蔷薇》作品本身的价值探索,或是加深世人对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文学主张、写作实践的时代意义的了解,还是为后世探究俄罗斯文学对他国文学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方面的借鉴学习,都具有伟大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俄]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董晓.走近《金蔷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余永祥.论作者的读者意识[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4]王洪辉.敬畏生命——论《金蔷薇》对中国写作理论的影响[J].文学自由谈,2009(12).

[5]李建军.用伟大经验矫正自己时代的文学[J].域外文苑,2014(12).

[6]郑玮.林语堂译创过程中体现的读者意识[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21(2).

[7]徐之媚.童心观照下的文学世界——论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文学创作[J].名作欣赏,2016(29).

论文作者:胡朝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  ;  ;  ;  ;  ;  ;  ;  

谈《金蔷薇》的读者意识论文_胡朝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