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眼耳鼻喉科,江苏 南京211800
【摘要】目的:评价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有鼻中隔偏曲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14年1月~2015年7月,医院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患者44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28例、变态反应性鼻炎15例、鼻息肉1例,采用双侧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44例,原发病采用相应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11~66min、平均(27±6)min,术中出血量5ml~50ml、平均(30±5)ml;术后第6周黏膜完整72.73%,鼻中隔偏曲解剖学疗效治愈率70.45%、好转率25.00%、4.55%;鼻中隔偏曲治愈者原发病治疗控制/治愈96.77%(30/31)例,高于好转+无效者23.08%(3/13)1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后6周嗜酸粒细胞水平(0.39±0.49)%低于术前(0.76±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原发鼻部疾病,若伴鼻中隔偏曲,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术治疗策略,可增进原发鼻部疾病疗效,但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也可能难获显著疗效。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临床分析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向一侧或两侧、或局部有突起、引发鼻腔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发病率约为12.7%~81.2%[1]。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等关系密切,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很有效,可消除疾病引起的临床症状,为鼻窦炎等并发疾病治疗奠定基础。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类型较多,近年来鼻内镜技术迅速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手术治疗手段,但不同疗法疗效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尚无规范性的治疗方法可供选择,总结经验非常必要。2014年1月~2015年7月,医院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患者44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4例患者,其中男38例、女6例,年龄19~44岁、平均(29±5)岁。病程1~20年、平均(6.1±3.2)岁。鼻塞39例、头痛20例、鼻出血5例、鼻涕反流29例。S型偏曲12例、C型偏曲3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棘突,下鼻甲代偿性肥大、鼻中隔紧密相贴。术前鼻内镜、CT检查确诊。采用双侧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44例,所有患者均非单纯的鼻中隔偏曲,原发病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28例、变态反应性鼻炎15例、鼻息肉1例。
1.2方法
常规鼻内镜、CT检查,评估鼻部疾病,如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伴随鼻部病变,对于息肉占评估息肉位置、原发部位、累及骨质病变情况。择期手术,术前1-2日,是使用抗生素,鼻腔局部使用类固醇。表面局部麻醉,以1%地卡因10ml+1‰肾上腺素1ml行鼻腔表面麻醉,连续3次。先处理并发症,如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者先行Messerklinger术式,扩大上颌窦,摘除息肉,清除窦腔内脓液,彻底清除病变组织。若见鼻中隔偏曲,酌情给予鼻中隔矫正术或鼻甲成形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传统的鼻甲粘膜切除术:在鼻甲下端自后向前做一楔形切口,切除鼻甲前下段部分黏膜,在黏膜下分离切除下鼻甲骨,黏膜肥厚者部分切除黏膜下组织,最后复位、塑形鼻甲黏膜。术后以凡士林砂条或膨胀海绵填塞。留置3-5日,抽取填塞条后,清除残留分泌物,鼻腔冲洗治疗。1周后后鼻内镜下换药,每隔1-2周进行1次鼻腔冲洗术,术后4-6个月,每隔1个月复查1次,直至术前黏膜上皮形成。
1.3观察指标
症状改善率,鼻内镜检查体征评分。术中出血、手术时间。
1.4疗效判定
(1)治愈:鼻中隔偏曲矫正良好,鼻内镜检查见嗅裂、中鼻道、总鼻道暴露良好,窗口愈合,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2)好转:鼻中隔偏曲矫正良好,鼻内镜检查见嗅裂、中鼻道、总鼻道暴露良好,创口愈合,鼻腔通气尚不顺畅,偶有头胀等不适,无并发症;(3)鼻中隔偏曲矫正不满意、鼻腔通气未改善,鼻塞、头痛等症状仍然存在。
1.5统计学处理
以WPS xls数据表录入数据,转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校正 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时间11~66min、平均(27±6)min。术中出血量5ml~50ml、平均(30±5)ml。术后第6周复查,术腔黏膜完整32例。鼻中隔偏曲疗效:治愈31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治愈者31例,原发病治疗控制/治愈30例(96.77%),好转+无效者13例,原发病治疗控制/治愈3例2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术前嗜酸粒细胞水平(0.76±0.50)%,术后6周(0.39±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鼻部原发病鼻内镜治疗术,若见伴有鼻中隔偏曲,多数学者认为应同期治疗,未鼻部原发病治疗奠定基础,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得更好的解剖结构,改善通气状态,恢复正常的鼻腔气流动力学,以利于减轻症状,同时控制鼻部解剖结构异常、鼻腔气流动力学异常带来的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从病理性的角度来看,鼻中隔偏曲可引起机械性阻塞,气流长期刺激两侧鼻腔,通过神经-副交感神经反射产生相应症状,对鼻黏膜刺激进一步诱发不正常的神经反射增加接触变应原机会、阻碍药物进入鼻腔抵达有效部位,同时影响鼻窦口顺产,增加感染风险,致炎性分泌物反复刺激鼻腔,加重鼻腔症状。
本次研究显示,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获得治愈者原发鼻部疾病控制/治愈96.77%(30/31)例,高于好转+无效者23.08%(3/13)证实鼻中隔确实可能影响原发鼻部疾病疗效,当然也可能与未获得治愈者病情更为严重有关。鼻黏膜恢复速度慢,影响因素较多,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应尽量保留正常的组织结构,尽量联合鼻甲重塑,采取等离子切除等创伤更小的技术[2]。
综上所述:对于原发鼻部疾病,若伴鼻中隔偏曲,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术治疗策略,可增进原发鼻部疾病疗效,但鼻中隔偏曲手术治疗也可能难获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林树春,赵进喜,杨建国,王德生等. 鼻中隔偏曲并下鼻甲肥大手术的疗
效观察[J].中国耳鼻咽喉科颅底外科杂志,2012, 18(2): 136,138.
[2]张丕华,张星煜,陈明.鼻窦内窥镜手术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808-3809.
论文作者:乔欣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6
标签:鼻中隔论文; 鼻甲论文; 鼻腔论文; 黏膜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疗效论文; 鼻窦炎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