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体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所谓科学体系,简要地说,就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学习邓小平理论,要掌握它的科学体系。但是,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
难点之所在
有些人向我提出,翻开《邓小平文选》,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篇一篇的文章,看不出理论的体系。产生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原因。
我们把邓小平理论的著作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对照一下,在形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翻开马克思的基本著作《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资本论》三卷就是一个明显的严密的体系。再看《资本论》第一卷,从第一章到二十五章,从商品开始,再讲货币,资本,剩余价值,逐步展开,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商品的内在矛盾开始,最后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总矛盾,作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的结论,体系也是很明显的。恩格斯的基本著作也是这样。怎样来看邓小平的著作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这种差别呢?这主要是他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同。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使命是,为无产阶级创立革命学说。为此,他们需要系统地进行批判和论证,需要写出系统的理论著作。邓小平作为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历史使命不是按章节写系统的理论专著,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领导人民在中国实践社会主义。因此,邓小平总是针对某一重要情况、为了回答或解决某一重要问题,而讲理论,讲原则,讲方针,讲政策,讲办法。毛泽东的著作大体上也是这样。
我们学习《邓小平文选》,感到内容很丰富,回答和阐明了一系列重大问题,理论性很强。这一系列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邓小平有自己的理论思维逻辑。他的理论确实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但是,这个理论体系并没有现成地很明显地摆在那里,而是要我们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个理论体系梳理出来。这就是困难之所在。
研究的现状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就注意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下面,先讲党的文献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归纳概括情况。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1987年的十三大,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名称,并将这个理论归纳为十二个观点。十三大报告说,这个理论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问题,已经形成了理论的轮廓。这里说的“理论轮廓”,实际上就是理论体系。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一次作了概括,也是十二条。但这个十二条与十三大的十二条有相当大的差别。
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九个方面进一步作了概括。
1995年5月,党中央印发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学习纲要》,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展开为十六个问题。
由上可以看出,从全党来说,对这个理论的理解和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也反映出,梳理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确实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科研课题。
对于党的文献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每一次归纳概括,人们都把它看作是理论体系。但这些文献都没有明确讲这就是这个理论的体系。这样,就给人们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留下了空间,出现了研究很活跃的局面。看来这也是推进理论工作的一条经验。
我国理论工作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研究,梳理出了多种体系。这些体系大致有三种:一种是以理论层次构成体系;一种是以理论观点构成体系;一种是以理论板块构成体系。
以理论层次构成体系的,又有多种。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哲学基础或精髓、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或主题、基本理论问题在各个领域的展开三个层次构成体系。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哲学基础、理论基石诸方面的重要原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四个层次构成体系。还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四个层次构成体系。
以理论观点构成的体系更多。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一块基石、四根支柱”构成体系。一块基石,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四根支柱,即初级阶段论、改革论、本质论、市场经济论。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一块基石,两大支柱”构成体系。一块基石,即社会主义本质论;两大支柱,即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人认为,应当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基本框架构成体系。有的论著认为,邓小平理论是以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为先导,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包含的理论原则为核心内容的“严正的科学体系”。等等。
以理论板块构成体系的,也有多种。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哲学篇、战略篇、目标篇三大块构成体系。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由基石理论、支柱理论、分支理论、应用理论四大部分构成体系。
上面列举的各种理论体系,都是理论工作者在认真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构思出来的,都是科学研究的成果,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我们将上述各种体系综合起来看一下,基本内容都是那么几条,差别在于,各人的思路不同,对这些基本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不同。从每个体系看,都有其道理,将这些体系摆在一起,就使人产生头绪杂乱的感觉,反映出某种随意性。这可能也是一些人感到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不好掌握的一个原因。
邓小平的理论思维逻辑
从著作的形式上看,邓小平理论的逻辑和体系不很明显,但邓小平确实有自己的理论思维逻辑。邓小平一再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而展开并形成体系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逻辑关系。邓小平多次提出,什么叫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醒,他提示人们要首先搞清这个问题。他对一些想搞社会主义的非洲国家领导人说,“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261页)人们总是依据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去实践社会主义的。对社会主义怎么看,直接支配和决定人们怎么干。回顾一下我们实践社会主义的历史,这一点就很明显。
过去,我们曾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始终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社会,是一个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的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践上就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套。过去曾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三纯”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在实践上就不断搞所有制升格,搞“穷过渡”。过去曾认为,实行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在实践上就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如此等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比如,我们否定了穷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首先应当是生产力发展的共同富裕的社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实践上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如,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实践上,就实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以上情况充分说明,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拨乱反正,首先就是从批判“四人帮”鼓吹的穷社会主义入手的。邓小平首先讲的一句使人振聋发聩的话就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邓小平的理论思维逻辑是很清楚的。他自己曾经挑明了这种理论思维逻辑。1987年10月,在同外宾谈话时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后说:“在对社会主义作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这涉及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所有方面的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所谓“寻找自己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只有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才可能正确地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现有的各种邓小平理论体系中,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是,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有的论著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归结为回答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样,实际上就把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排除在邓小平理论的体系之外了。在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回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就是邓小平理论思维的基本逻辑。搞清楚这一点,是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关键。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框架
思考邓小平理论体系要掌握以下两条原则:第一,要遵循邓小平的理论思维逻辑;第二,要便于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和掌握。依据以上两条原则,可以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大框架,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思想路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邓小平一再阐明,搞社会主义,不能照搬书本,不能搞“两个凡是”,不能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要切合中国实际,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论述内容很丰富,实际上也是一个体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纠正了过去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认识。主要有批判并抛弃了穷社会主义;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改变了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三纯”才符合社会主义的观点;改变了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观点;克服了认为平均主义、吃“大锅饭”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观点。
二是全面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作了阐述。主要有:
“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
“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上按顺序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1页,第3卷第116、111、138、123、171页,第2卷第168、367页,第3卷第261、328、218、63页)
从以上列举的这些论述,包括了社会主义的特点、原则、目标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他既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相对照,揭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又把今天的社会主义同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相对照,指出了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从社会主义本身来说,邓小平既突出了生产力,又强调生产关系(所有制);既讲了经济基础,又讲了上层建筑;既讲了经济,又讲了政治和文化;既讲了物质文明,又讲了精神文明;还讲了“一国两制”。从总体上说,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是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和研究,是不断深化、不断发展的。揭示和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邓小平理论思维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1992年邓小平在他文选的“结束篇”即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言简意赅,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作出的最高、也是最深层次的新概括。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为人们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现在不少论著都有“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一章,给人的印象是,似乎社会主义本质论就是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很明显,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规定了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全面的。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先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要求,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论述是很全面的,实际上也是一个体系,最主要的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正如十五大报告所说,包括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全面改革论、市场经济论。二是关于各个方面的理论观点,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三是战略和方针政策,如“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外交战略、两个文明一起抓、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一国两制”,等等。
(四)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凝炼成路线和纲领,路线和纲领则是理论集中体现。因此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内容有两大方面。一个方面是规定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最后一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集中体现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其余的文字是基本路线另一方面的内容,规定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通常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概括说法。党的基本路线是用精练的规范语言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主要内容和基本逻辑看,基本路线与基本理论是完全一致的。党的基本纲领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这是邓小平理论中很重要的内容,大致包括两方面。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要由党来领导。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证明,“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7页)我们党具有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资格和条件。
二是党要善于领导。邓小平早就提出,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进行党的建设要解决的问题是: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他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关键是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主张。
从以上五方面来掌握邓小平理论体系,符合邓小平理论思维的基本逻辑,也比较易于理解和掌握。
理论发展与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它只是初步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必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那么邓小平理论在今后会有怎样的发展呢?本文前面提到对邓小平理论分层次的思路对思考这个问题有启发。
从基本理论(或理论基石)的层次看,不论是初级阶段论、全面改革论、市场经济论,还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人们都会在今后的实践中加深认识,进一步发挥,使之不断丰富。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升华,也可能形成一些可以称之为发展的新的基本理论观点。
从各个领域的重要理论观点来说,在今后的实践中,必将出现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一层次的理论必将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十四大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的理论发展,已经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从路线方针政策的层次看,在今后实践中会有更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中国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有长期的指导作用。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理论发展还是在邓小平理论体系范围内的发展。我们所说的丰富和发展,就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这里有一个如何理解“丰富”和“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一书认为:“有很多马克思主义原理在运用于实践中有了新意或对原理作了某些新的解释,但还没有达到发展的高度,这可以认为是丰富,而发展则是一种创新,是创造性的观点和见解。”(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丰富和发展理论是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对此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科学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论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