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主体状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主体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B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0)02-0040-06
电子计算机自1946年诞生以来,经过几次更新换代,现已成为主要的信息处理工具。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等接踵而来,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信息网络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如此深刻的变革必将对人类的主体性存在产生深刻的影响。对这一系列可能的影响做出尽可能科学的预测是未来行动的前提。
一、对相关词语的界定
在讨论网络时代下的主体状况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网络”和“主体”及相关词语的具体所指。
1.“网络”和“网络时代”
“网络”一词的使用非常广泛,但含义各有不同,至少有以下三种:第一种主要指数字信息中的硬件;第二种指建立在数字信息通信硬件基础上的具体的信息网络;第三种即由李普纳克(J·Lipnack)和斯坦普斯(J·Stamps)提出的“网络形成”(networking)。 他们在《网络形成》一书开头就写道:“网络就是连接我们共同活动、希望和理想的连环;网络形成是形成人们相互联系的过程。”
综合这几种含义,本文所使用的“网络”一词是广义上的,它不仅包括信息技术上的“网络”,还包括交通、经济、文化、观念、社会等含义上的“网络”。它所反映的是这样一种时代特征,即一切事物、一切人都通过某种网络而联系着,都是该网络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结点。
网络时代、网络社会以网络为特征,因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整体与部分统一;整体发展以个人自律为基础;动态的联系;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多头领导;每一个人既是一个结点,又是一个连环(注:正村公宏.网络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的课题[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7).)。
2.“主体”和“主体性”
主客体一直都是哲学家讨论的一对范畴,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会关注该时代的主体状况。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在实践中,主体将本质力量对象化于客体,改造客体,同时也把客体的属性、规律内化为自己的本质,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主体性表明主体自身的状况和主客体发生关系的方式。
人的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和认识活动,其中贯穿着人与对象的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与此相适应,人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和审美主体等。
主体是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这里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世界。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世界包括两个部分:对于特定的人而言的外部事物和人本身。外部事物包括自然物、社会存在、他人等;人本身是人反思的对象,反思集中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中,通过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而使人的主体性得以实现。
网络时代下,网络电脑、综合服务数字网络、全球信息网、国际互联网等的广泛应用将使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工具、手段网络化,甚至连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客体也以网络化的形式存在,势必影响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状况。
二、网络时代不同活动中主体状况的改善
几十年前,马尔库塞、弗罗姆等人还在为科技革命导致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异化而忧心忡忡,科技发展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也时时困扰着人们,但人类却从未停止过科技创新。在经过六七十年代的科技反思之后,网络曾以前所未有的优势造福于人类,消除人的异化现象。而人的异化的消除与人的主体性的增强是一致的。在网络时代,实践、认识、审美等活动中的人表现出更多的主体性。
1.实践主体状况的改善
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但是,迄今为止,劳动作为实践的基本形式,仍然是人谋生的手段,还不是个人所体验到的生命的追求。进入网络时代,人的劳动方式会发生质变,人类在消除异化的道路上将迈出一大步。
网络时代的人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往返于工厂、写字楼、住处,可以在家中上班,节约劳动时间,增添劳动情趣。各行各业都依靠网络组织工作,这种劳动工具的统一性使劳动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就熟悉其他行业的工作,不同行业之间的工作转换将比现在更方便、快捷,劳动者的自由度增加了。网络电脑还可以把我们的一些思维任务接管过去,人们可以逐步从一般的思维过程中超脱出来,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英国贸易和工业部近期发表的一份名为《展望2015年工作前景》的报告还指出:调查表明,因特网的迅速发展将使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劳动者”选择为自己工作,网络时代将是一个个体劳动者的时代。
通过各式各样的网络,人们从一般的劳动实践中解放出来,劳动本身逐渐改变其被异化的性质,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证。
2.认知主体状况的改善
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是人的认知活动,认知主体在网络时代也将发生变化。
网络给认知主体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数量的增加,它还可以将零散的思想加以集中,达到前所未有的严密性,并使个人的思想能迅速传递给他人。就最基本的认知活动——学习而言,网络作为非常人性化的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大家在游戏中学习,轻松而有成效,学习的自主性、自为性增强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间接地通过媒介进行的,在网络时代,认知主体的自主权和认知活动的有效性将得到保证。“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电脑)将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注: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4.)“未来的黄金时段”将不再被耀眼的广告占尽风光,“是不是黄金时段,完全取决于我们眼中所见的品质。”(注: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00.)
3.审美主体状况的改善
审美是人类活动尤其是未来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活动的品质及其地位可以反映出文明的进步程度和人的主体性状况。
就网络对审美主体的影响而言,它首先可以保证审美的个性化,强化审美者的主体性。工业时代的艺术有一种技术趋同性,缺少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民主。网络以低成本、全方位的特点使远程输送各种形式的艺术品成为可能,在认同审美主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为不同主体传递不同艺术作品,并为他们提供评价场所,增强了艺术家、艺术机构、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使艺术成为艺术本身而不是商品。
更重要的是,网络可以使每一位审美主体不再停留在艺术欣赏层次上,而是进入到审美创造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世界各地找到欣赏自己作品的观众、听众;还有许多电脑爱好者正在进行非常个性化的电脑程序创作,“电脑程序设计艺术有望作为一种新的大众艺术形式得到普及。”(注:崔育斌.互联网络时代的审美与艺术[J].浙江学刊,1999(3).)
不仅仅是实践主体、认知主体、审美主体,其他一切主体在网络时代都将发生变化。网络将通过影响这些活动的规则现实地改善活动主体的状况。
三、网络时代不同关系中主体状况的改善
无论是实践主体、认知主体,还是审美主体,总是相对于实践客体、认知客体、审美客体而言的。主体是主客体相互关系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种相互关系中,主体才具有自主的意义。考察一切活动的主体状况,最终必须进入到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去。根据主客体各自的划分情况,可以从以下几种关系出发考察网络时代的主体状况。
1.人与人关系中的主体状况的改善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源于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首先实现各自的主体性,但由于共同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精神资源等)的相对有限性和主观的原因,一个人主体性的实现往往以危及他人的主体地位为代价。竞争愈演愈烈,无形中每个人都把他人物化为实现自身主体性的手段,其结果是客观上每个人都被降低为手段,谁的主体性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这是工业社会后期尤为突出的问题。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状况。
全球性的网络可以将人们的距离拉近,使地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呈线性延伸状,而是成网络扩散状,每一主体都与他人进行直接交流,减少了中间环节,拉近了心理距离。在网络中,每一个人都会从根本上体会到社会是一张网,任何主体的发展都离不开他人,只有大家共同进步才是上策。
网络还将改变共同资源紧缺的状况。由于个人主体地位的下降与共同资源的相对有限性有直接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变主体状况,可以从扩大资源数量和提高其利用率入手。宇宙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物质资源数量的增加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不可能的,但网络可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以网络为载体的全球信息交流可以使物质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利用,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至于社会、精神等非物质性资源,借助于低成本的网络可以使需要的人共享它们,资源共享正是全球信息网发明的初衷。不仅如此,借助于高科技的网络,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在实际上扩大资源的总量。
当资源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时,当每个人都能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共同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前提时,人与人关系中个人的主体状况就将得到非常大的改善。
2.人与社会关系中主体状况的改善
建立在人与人关系基础上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的整体有机论认为,所谓“整体”是“完整的整体”或“流动的整体”;整体包含于每一部分当中,部分被展开为整体;由于整体包含于每一个部分之中,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其他部分以某种形式包含于每一部分中(注: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1985,8.)。如果我们把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看作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那么,社会包含于每一个人之中,个人被展开为社会,其他人也以某种形式包含于每一个人之中。这种观念符合人与社会关系的本质。
网络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每个人的主体地位,也必然可以加强人与社会的联系,发展社会中的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整体的主体性。主体性不仅仅是人的主体性,当我们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时,社会被视为一个有机体,有自组织能力,相对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具有主体性。
与工业社会相比较而言,网络社会将赋予主体的人更多意义上的自由。自由是一个主体性范畴,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工业文明用科技手段对所有人进行整合,融会个人经验与社会经验,使之相对和谐。个人活动、选择的自由实际上是被教化的自由,个人追求的东西往往是科技、行政等权威不知不觉中强加给个人的,而不是个人体验到的生命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得不到全面发展,主体状况难以改善。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网上的一个结,任何一个结出现问题,整张网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网络社会必将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网状环境,尽量保证每个主体真正的自由。
以选举为例,美国现在的政治游戏就是向特殊的利益集团募集巨额竞选资金,谁的广告宣传做得最多、最好,谁就是赢家。但是,几年以后,网络很可能会通过削弱精英分子对信息社会的控制来实现政治的民主化。美国选民将不再是少数几家电视台和全国性出版物播发的新闻与广告的被动接收者,他们将从无所不在的网络上获取信息,交互式媒体将使他们可以自由地做出应答(注:理查德·邓纳姆.21世纪的21 种设想[N].参考消息,1998—09—08)。
从选举的变化可以看出,网络时代的个人面对庞大的社会整体将不再是一个弱小的个体,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他将自身的本质赋予社会,使社会为了人而存在,同时将社会的本质内化于自身,使自身成为综合、全面的社会主体。
当然,个人主体性在社会中的实现不是无条件、无限制的,网络将同时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使社会在面对个人时也同样具有自为性、主体性。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通过每个社会成员的进步和他们之间的协作来发展自身,网络可以使这种进步更迅速,使协作更有序。社会决策可以由最有能力的人在短时间内共同做出,有利于社会的集体领导。
3.人与自然关系中主体状况的改善
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基础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网络时代,不仅是个人、社会,自然也被纳入网络当中,形成网络系统。面对自然,人的主体性得到恢复;面对人类,自然的创伤得以抚平。
人化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它的产生过程是提高主体能力、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但人类社会长期以来为了高扬人的主体性,力图完全征服自然,结果却适得其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2000年全球环境展望》,在新千年到来之际描绘出了正在走向毁灭的地球的“健康”状况。
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自然遭破坏,实际上反映了发达地区人掠夺不发达地区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上一代人掠夺下一代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状况,这必将导致人类的自我异化和主体地位的丧失。人不断从自然那里索取却从不付出,以至于长此下去,人类很快会彻底失去自己的“无机的身体”,生存的依托没有了,何谈主体性的实现。
但事情并没有到毫无挽回的余地的地步。自然遭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的原始分配不合理,由于所在地区不同,人们对不同资源的占有量不同,有的地方某些资源匮乏,有的地方浪费现象严重。网络遍及全球,资源信息也遍及全球,通过网络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合理的再分配。更重要的是,未来具有网络意识的人将把人与自然万物看作网上相互联系的网结,领悟人与自然共生的道理,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4.人与自身关系中主体状况的改善
人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体现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反思是人与自身发生关系的重要方式。
反思是主体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从对象上看,主体反思的不仅仅是孤立的自身,更包括与自身相关联的一切事物和行为。从性质上来看,反思强调的不是反思对象与反思行为在时间上的前后性,这种思维是在某种行为、观念已经对主体产生了现实的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其作用是滞后的。反思强调的是在行为之先进行自我认识,以便在行为过程中达到自我控制。
网络时代,瞬息万变,主体若想做到游刃有余,思想始终不落后于时代,必须经常进行反思。要使反思及时、准确,主体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自身行为和观念迅速做出判断。网络社会也是信息社会,大量信息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是一种低成本的共享资源,这就为反思的自觉进行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往往受到个人关于这些关系的观念的影响,及时地反思这些关系及其观念,可以及时调整这些关系,使它们在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下达到最佳状态,保证人的主体地位、社会的进步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网络时代主体之困境及其对策
以上讨论的是主体状况在网络时代的改观,但网络对于主体而言不可能是完全有益的。网络作为非人的存在物,具有非人性化的性质,必然会在某些方面危及人的主体地位,但通过人的努力,这些困境可以得到改善。
1.主体性困境之一
毕竟会有那么一些人不愿意进入网络时代,不愿意依靠网络生存,但却被强迫进入这样一个时代,这些人的主体性何在?
网络无论怎样先进,怎样符合人的意愿,毕竟是非人化的技术,很多技术恐怖论者、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把人类生活交给这样一种无意识尤其是无道德意识的技术无疑会造成一种灾难。然而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由于网络将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生活方式,这些人也将被推向网络时代。他们如果继续持有以上观点的话,必然会经历一次主体性的丧失。也许这些人仅仅是少数,但社会不应该忽视少数人。我们无法在网络时代下专门为他们提供一个无网络的生存环境,但我们至少可以尊重他们的观念,并以此反观自身,尽量避免网络化可能对主体造成的危害。
2.主体性困境之二
实践主体应当有最基本的“实践权”。这里的“实践权”指的是人们为了维护主体地位最起码的就业权。网络时代是非常经济的时代,一切资源都被节约着利用,包括劳动力资源。“我们将目睹全自动化系统剥夺许多人的工作机会,工作上的终身雇佣观念已经开始消失。”(注: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7.)
严重的失业问题在网络时代早期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是必然一直持续下去的。失业问题实际上是非技术性和低技术性劳动力过剩引起的,可以通过把这两种劳动力转化为高技术性劳动力而得到缓解。一般说来,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是以社会成员的进步为前提的,但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一部分社会成员推动技术、社会的进步,进而带动其他社会成员的进步。网络将为非技术性、低技术性劳动力转化为高技术性劳动力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缓解失业问题。
3.主体性困境之三
网络再发达毕竟是科学技术,鉴于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科技的错误运用曾经带来一系列伦理(包括生态伦理)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网络在这方面的负作用。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自然、人类在其他方面的损失为代价的,英国泰晤士河在遭破坏后整整150年才得以恢复, 对网络的不合理使用也有可能对人类造成类似的危害。而且,现有的知识产权等观念与网络的开放性不相符合,“未来10年中,我们会看到知识产权被滥用,隐私权也受到侵犯”(注: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67.)。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伦理问题会接踵而来。
科学家和其他一切社会成员应该将他们关于善的理念贯穿于社会活动中去,而且有必要对网络进行科学的规范与管理,使网络社会遵循一定的规则,保证主体的地位。
网络时代主体的困境还可能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我们可以未雨绸缪,预先提供几种基本的对策。
对策之一: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们之所以把未来社会称为网络社会,是因为网络将成为社会成员联系的主要方式,将成为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特征。但现在已经出现了“因特网中毒症”,有的人过度依赖网络,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鉴于网络可能给主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不应该完全、绝对地依赖于网络,不能把联系方式变为联系本身,把生存方式变为生存本身,社会除了网络还需要许多其他东西来维持和发展,人除了网络还需要许多其他东西来保证其主体地位。如果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网络上,难保一定不出现偏差。
对策之二:与其使人的生存数字化,不如使网络尽量人化。
尼葛洛庞蒂提出“数字化生存”的概念,认为未来社会每一代人都会比上一代人更加数字化。库茨魏尔技术公司的创始人库茨魏尔更认为,到2009年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仍然保留着生物躯体,大多数人将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电子电路,结果就可以获得永生。这样的设想在将来就算有技术上的可能性,也不会有伦理上的合理性和现实性。被人类实践证明为合理的伦理规范在网络时代必须予以保留,应当改变的只是它在具体社会中的具体形式。如果人的生存完全数字化,这些伦理规范必然遭到破坏,生存本身能否继续下去就值得怀疑。前面我们谈到网络可能带给主体的危害正是源于网络的非人性化因素。科技可以使人更聪明,但不应使人不成其为人。只有网络尽量人化,才符合人的主体需要,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才得以保存。网络人性化应该成为未来网络技术的重要课题。
五、关于预测
以上是笔者对网络时代的主体状况所做的一点预测,但也仅仅是预测。
预测是一种冒险,没有人保证它一定会实现。逻辑不能完全保证预测,因为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中,不是什么新东西。经验也不能完全保证预测,因为经验再多也是过去,无法保证未来。
然而人类还是要做出预测。只要我们在生存、在发展,我们就不会停止预测,这是植根于人的理性本身的。有根据的预测或多或少可以为未来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些指导意见。
就网络时代的主体状况而言,我们现在所能做的更是一种预测。对网络时代的到来与否本身就是一种预测,而主体状况与人自身、社会、自然、时代等密切相关,更难以把握。但基于网络在现在的发展水平和它已经给人类主体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较科学的预测。
以上对网络时代主体状况的预测主要目的是揭示两种可能性,即网络可能给主体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为网络时代主体状况的改善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对网络可能造成的危害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收稿日期] 199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