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论论资本营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论论文,资本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质量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存亡。作为企业经济活动基本要素的资本,其营运状况及其营运结果,又是企业经济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当代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质,在于通过对资本合理的有效的筹措、分配、运用,去谋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和稳定的发展。以资本营运为中心的财务决策,既是企业微观决策的基础,又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
(一)
企业资本营运中的“资本”,从现代经营角度出发如何理解和界定,是一个应当首先加以明确的问题。对此,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的意见并不一致。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看法:其一,资本体现经济价值的所有权,是一个经济单位所有者投资于生产经营中的本钱,通常是指资本金。其二,资本是一个经济单位供长期经营、投资的永久性筹资项目,它包括该单位全部资金来源中除流动负债之外的所有者投资、留存收益和长期负债。其三,资本是以带来盈利为目标的经济价值,它包括一个经济单位的所有筹资项目,即全部所有者权益和全部负债。
不难看出,上述三种意见都认为资本是企业赖以经营并获取盈利的经济价值,其差异的焦点集中于经济价值所包括的范围上。那么,哪种涵盖比较适当?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离开理论概括和实践要求。
第一,从资本的本质规定看。一般而言,凡能创造收益、带来新价值的价值,理应归属于资本的范畴。现代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是概括市场供求的现实状况和变化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与能力,在向社会提供商品的同时,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所谓的各种条件和能力,既包括企业自身的条件和能力,也包括借助企业外部的条件和能力,尽管二者的性质、特点不同,但都可以被企业加以营运达到生利创利的同一目的。例如,发行股票获得的资金,属于所有者权益范畴,可供企业永久使用,不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采用债券方式筹措的资金,属于负债范畴,有确定的偿还期,需要付息还本。两类资金来源属性和渠道的不同,是十分显然的。然而同时应当看到,两类资金筹集的目的都是为了参加生产经营,都可用来生产利润或转作他用,其最终目的和所发挥的作用并无区别。如果说,我们依旧把“资本”局限于资本金,或者把“资本”划定在自有资本范围内,这无疑是对利用外来资本生产利润的否定,是对负债经营方式的否定,在理论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
第二,从会计核算的基础看。传统的企业会计,就企业本身而言,极端重视自身资本,认为核算目的重在计算本身拥有的财产数额;就债权者角度,极端重视企业支付能力,认为核算要求在于测定企业财务状况和可偿债程度。居于上述认识,提出“积极资产-消极资产=净资产”这样一个资本等式为基础的二重账户系统学说。现代会计则与此不同。它是构筑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或“资产=权益”的恒等式基础上,从整体上表达资金运用形态和资金筹措来源的对称状况,并按持续经营观点,以计算期间损益为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可见,这样的处理已经把外来资本与自有资本同等看待,把负债作为可以加以运用的两大资本来源之一,没有再把现代经营中不可或缺的外来资本,排斥在资本营运的统筹范围之外。
第三,从现代企业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投资者的投入去开展生产经营,即使有可能也是一种极不经济的作法。国内外微观经济的运行无不表明,企业负债状况往往是决定生产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首要因素。近几年,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企业的负债率一般保持在45—60%,债务与股本的比例一般为1∶1左右。我国企业债务率更高,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3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负债21014亿元,资本金12618亿元,债务与资本金比例为1.74∶1。债务总额中,流动负债14338亿元,长期负债7676亿元,二者比例为1.87∶1。这就是说, 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是过度依赖于外来资本的,自有资本严重不足,而外来资本中又偏向周转性的流动负债,长期资金极为短缺,这种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客观事实告诉我们,要盘活用好资本,改善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就不能不把企业命运与前途攸关的负债列入“资本营运”圈子之内统盘考虑,也不能不把用于弥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而筹措的流动负债作为测定企业经济活动效能的重要内容。现代经营观念认为,可以把资金运动看作是债务链的不断形成与解脱,把资金的注入与流出看作是债务的输入与输出,这正好揭示了资本营运的一般特征。
综上,我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资本营运中的资本函义,有必要超越原有的界定,而进入一个更加实际、更加全面的层次。具体地说,资本营运不能囿于传统的单一的资本金范畴,应当扩展到过去称为总资本的范围,即包括自有资本和外来资本两大部分。这是第一个层次。资本金、公积金、长期负债以及事实上已形成常量的流动负债,都成为资本营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分别从某一特定角度显示资本营运的状况及其结果。这是第二个层次。所谓的资本保值和增值,指的是第二个层次中的包括资本金和公积金在内的权益资本,是第一个层次运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
企业资本营运是对资本的筹集、供应与运用。成功的资本营运,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总量对称、结构均衡和效益明显。
第一,总量对称。主要指资本的合理需求总量与有效供给总量要大体平衡。供小于求,资本不足,将会牵制和阻滞企业的正常发展;供大于求,资本过剩,势必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资本供求价值总量的平衡,具有如下特点:
1、相对平衡。企业资本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是一个相对量的平衡,而绝非是一个绝对值的概念,它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的内在统一性要求。就企业发展而言,对资本的总需求水平趋向于把资本供给能力推向潜在的最高边界,要求满足生产经营扩张的最大欲望,可是,资本总供给能力总是有限的,往往只能把需求的必要下限量作为筹集与供给的依据。因此,按市场需求科学地组织生产经营和投资,按生产经营和投资的合理需求组织相对匹配的资本,是资本供求总量对称的基点。
2、动态平衡。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周而复始,资本的筹集、 分配、使用处于不断变化中,在一定的时点上或一定的空间里,资本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偏离是难免的。因此,我们所说的总量平衡是就一定的期间而言的,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数量上的平衡,二是时间上平衡。当资本供给大于需求时,要寻求投资出路,加以运用,反之,当资本供给小于需求时,则要及时多方筹措,努力支撑企业的运转,使资本在运动中最终实现数量上和时间上的双向平衡。
3、弹性平衡。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是客观的、实在的, 并置于千变万化的宏观背景之下。当主观不能见之于客观,微观设计脱离了宏观环境,那么,资本的筹措、利用与运行,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且会给企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伤。因此,无论是资本的需求还是资本的供给,都要留有合理的必要的伸缩余地,保持合理的必要的弹性区间,增强相互的适应性与协调性,以避免因客观条件的变化或意外情况的出现而导致企业经济活动的紊乱。
第二,结构均衡。主要指资本配置与分布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要基本协调和有机结合。结构均衡与否,体现出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劣、财务风险的高低以及经营能力的强弱。资本营运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1、筹资结构。筹资是企业赖以进行生产经营和实施投资的必要活动。由于当代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和筹资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形成了筹资结构的多层化,例如,自有资本和外来资本结构,长期筹资和短期筹资结构,自有资本的内部结构,外来资本的内部结构等。企业资金需要量、需要时间、用途和种类,决定筹资渠道及其方式的选择;企业筹资渠道和方式的选择,又决定筹资结构的状况。
一般情况下,最佳筹资结构的选择基准有三条:一是综合成本最低,二是收益期望值最高,三是财务风险最小。例如,企业初始建立或业务尚待全面展开之前,对经营的未来缺乏把握,前景吉凶难卜,为减少或避免固定利息对企业经营的债务压力,提高经营的安全系数,往往选择自有资本为主的资本结构。企业经营状况欠佳,需要筹措大量资本扭转趋势,为降低资金成本和减少财务风险,维持资本结构的安全性,往往采取增资扩股或股债并举的方式。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资金利润率大于负债利率时,正是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较好时机,企业可以通过扩大负债规模来增强资本实力,增加生产经营的投入,获取企业权益资本收益。
由于企业的基础不同,特点各异,加之主客观条件不断发生变化,筹资结构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合理标准,也不可能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最佳比例。企业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针对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条件,做到筹资目的明确、筹资渠道选择合理和筹资方式搭配得当,真正支持和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才可能称得上是最佳的筹资结构。
2、运用结构。企业筹资的目的在于运用, 并谋求最好的运用效益。资本的运用,必然体现出多种资产形态,形成纵横交叉的运用结构,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结构,流动资产与长期投资结构,流动资产中的存货与速动资产结构,原材料、在产品与产成品结构,货币资金、短期投资与应收帐款结构等。不同的企业,各种运用结构的比例关系也有所不同。
但是,作为合理的运用结构,仍有共通的要求。一是资产流动性强。我国一部分企业活力不足,资金紧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资产处于静止状态,由此造成企业难以改变各种资产比例关系和既成结构性质,缺乏现代企业应具备的抗逆与调蓄能力。前文所述我国之所以出现银行贷款变动对企业经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认为主要根源于资产流动性差这一痼疾。实践告诉我们,企业的经营必须从传统的实物形态经营向价值形态经营转化,从以经常贸易为主导的经营向以财务交易为主导的经营转化,通过流动和加速流动去实现企业目标。二是投资组合合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多种的生产经营和投资机会,使资本营运形态丰富多彩,如产品形态、资产形态、无形资产形态、房地产形态、金融形态等。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盈利目标、融资能力以及承担风险的可能性,将可以参加运作的总资本恰当地分配于不同的运用形态和具体种类上。资本运作形态的分配与组合,要考虑基本的社会分工,要考虑企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强弱项,不能主次不分或舍本逐末。以工业企业为例,产品形态的营运是主体,其他形态的营运是补充,是进行有效竞争、拓宽收益领域的必要手段,因而首先要搞好产品营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其次,再统筹考虑多角化形态的营运,增多流动、重组和增值的契机。
第三,效益明显。资本营运质量的优劣,可以通过筹措、运用以及相互联系的多项指标来衡量,但最终将集中体现在权益资本增值的数量和速度上。对此,通常采用资本保值增值率加以反映,即: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为资本增值;数值越大,资本增值幅度越大。在分析和制定一定期间的资本保值增值状况时,有两点不能忽略,其一,不能忽略利润与发展两个方面的因素。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最大利润是矛盾的统一体。利润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结果,没有利润就谈不上发展,谈不上资本的保值增值;同样,企业要发展,要追求未来期间的更多收益,就有可能扩大某些投入或投资而牺牲短期的利润,进而影响一定期间内的资本增值数量和速度。其二,不能忽略利润分配因素。上述资本保值增值率已不包括本期利润分配部分。事实上,资本通过营运所获得的利润,除一部分留存企业转化为公积金或转增实收资本(股本)外,相当一部分以利润(股利)形式分配给投资者。因此,为了全面评价资本营运效绩,有必要增设两个指标:一是资本营运收益率。其表达式为资本营运收益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本期分配给投资者利润总额)÷期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式中, 本期分配给投资者利润总额为会计核算帐户“应付利润”(或“应付股利”)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二是总资本利润率。其表达式为:总资本利润率=本期净利额÷本期平均总资本余额。该公式可分解为:总资本利润率=(本期净利额÷本期销售额)×(本期销售额÷本期平均总资本余额)=本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本周转率。这样,可以进一步反映企业总资本的运转和利用效率。
(三)
企业资本营运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需要处理企业内外的各种经济关系。下面几种关系,尤应引起重视。
1、内涵与外延关系。企业资本的内涵营运, 是指通过对资本存量的合理调整,挖掘潜力,提高利用效率,以盘活用足现有资本的方式满足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需要。企业资本的外延运营,是指扩大资本的筹集,通过资本增量来扩大生产经营场所,增加物力和人力,以期实现企业扩大再生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无论资本内涵营运还是外延营运,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条件下,各有侧重而已。
长期以来,我们运作资本往往着眼于量的追求,把解决资本紧缺的希望单纯地寄托在国家投入或银行贷款上,忽视了对现有资本能量的充分释放,忽视了建立有效的自增资本的资本补给机制,一旦经济条件发生变化,譬如银行抽紧银根,企业就会感到资本“饥渴”,生产经营维艰,生存尚难,何谈发展,因此,要提高资本营运水平,一方面要求企业强化经营管理,提高运作质量,充分发挥现有资本潜力,走一条自我调整、自我补充、自我积累的路子;另一方面,要求企业把扩张欲望置于资本营运效益的基础上,不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即是非铺不可的摊子、非上不可的项目,也要量力而行。不讲经济运行质量的扩张,决不是成功的发展;不能带来资本增值的投入,决不是成功的资本营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内涵营运与外延营运的融合程度,是资本运作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
2、风险与盈利的关系。企业资本营运风险大小, 其重要性并不亚于盈利水平的高低。在激烈而多变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想要完全避免资本营运的风险是不可能的。企业经营的基本目的,是设法有效地组织、支配、利用各种资源,以期获得最大收益,而风险正是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物。
资本营运的风险性与盈利性既相矛盾又相统一。就相互矛盾而言,低风险与高盈利一般是不可兼而得之。追求较高盈利往往需要冒较大的风险,资本营运的安全性必定降低。但是一味四平八稳,拘泥于安全性,又难以获得较高盈利。就相互统一而言,获利能力强的企业,才能真正有实力维护资本营运的安全;获利能力弱的企业尽管谨小慎微,也难免在竞争中处于不安全的境地,面临种种失利的风险。因此,企业对资本的营运必须同时考虑盈利与风险两个因素,必须在满足本企业长期战略需要的前提下,谋求利润最大化。即是说,企业既要有胆识、魄力和谋略,根据市场动向、潜在需求、价格变动等信息果断决策,捕捉并利用有风险的机遇,又要整体策划,围绕能够稳定运作的经营核心,调整、改造、优化经营和投资结构,并相应采取降低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乃至隔离风险的方法,将可能出现的失利风险的冲击压低到最低程度。
3、变通与调控的关系。如前所述, 企业资本营运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着基本的营运原则和要求,其核心在于资本的流动与重组,通过各种筹资手段运用及其合理组合,使资本流到企业最急需、回报率最高的产品、环节和领域。居于此,对资本的管理、控制和调节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首先,要求资本营运的调控要符合本企业发展整体战略。整体决定部分,系统决定要素,这是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资本营运是各个运行形态和多种要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其增长轨道是各组成部分轨道的向量和。要达到整体预期目标,必须从时间和空间上调节各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和排列顺序,使每个组成部分以最高效率完成整体战略所赋予的任务,发现偏离运行轨道的活动要及时校正,力图达到最优调控目标。其次,要求资本营运的调控要从静态的规划约束,变为动态的结构平衡。动态平衡显示了资本营运所具有的灵活演进和协调同步的特征,表现为不断适应各种制约与变化的总趋势。如果将资本运作仅仅停留在静态控制水平上,它的作用必定是机械的,不仅进入不了营运的最佳状态,反而会随着情况的变化成为营运的禁锢。此外,要求资本营运调控策略的选择,应当把应急与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谨慎把握资本总量及结构的控制力度,缓解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着想,努力解决优化资本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提高与企业管理制度完善和经营机制创新之间的适应性,尽早把资本营运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标签:投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企业筹资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营运能力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