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理论与食指现象_关系代词论文

可及性理论与前指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及论文,现象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1)04-0003-06

0.引言

我们可以从不同语言层次和方面对篇章进行描写。前指现象即是其中之一,它对篇章描写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在篇章中,话题的建立、保持和转换主要是通过前指模式来进行的。从表面形式上来看,它由两部分组成:指代词语和先行词,但它的使用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等种种因素。对它的研究一般从Renkema(1993:73)所说的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如何理解它;其二,有哪些相关因素影响我们对它的理解。可及性理论是一种从这两个方面对篇章中的指称词语进行解译的理论模式。本文旨在对可及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前指现象的关系进行简单介绍和论述。

1.可及性理论的理论基础

1.1 交际模式

可及性理论是一种认知模式。根据Sperber和Wilson(1986),从亚里斯多德到现代符号学,所有有关交际的理论都是以编码模式为基础的。交际过程被认为是编码和解码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Paul Grice和David Lewis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从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新模式,即推理模式。根据推理模式,交际过程不仅是编码和解码过程,同时还是发出和理解信息的过程。他们认为,在我们所要表达的概念和体现这些概念的语义表现形式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这种差距不是通过更多的编码来弥补的,而是根据相关信息通过推理来解决的。当然,推理过程不可能脱离语言形式,而是以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命题为基础的。

推理过程和解码过程是完全不一样的。推理过程从命题出发,根据命题或在命题的导引下得出一个或几个符合逻辑的结论;而解码过程是从一个符号出发,根据某个基本规则,将与此符号有关的信息解译出来。

这两个交际模式并不互相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推理以命题为依据,而编码和解码也只有与推理相结合才能解译出完整的交际意图。对于前指现象的理解,也应该将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才能予以充分解译,这是因为,解译前指现象不仅涉及到句法、语义等语内因素,还涉及到语用、心理等语外因素。

1.2 记忆结构

许多语言学家都试图找出语言形式所表现的信息与记忆结构之间的关系。Chafe(1976)(注:转引自Ariel:1990。)认为,已知信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我们解译体现这条已知信息的语言形式时,它必须具有某种“可恢复性(recoverability)”。Craik和Lockhart(1972)(注:转引自Ariel:1990。)建议将人的记忆能力分为短期记忆(short-termmemory)和长期记忆(long-term moemory)。他们认为,记忆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一端是有多种体现形式的表层语言形式,另一端是其相对稳定的深层语义结构;某信息进入这个连续统一体时位处何处取决于它与正在被处理的话题的相关程度(usefulness to the subject ofcontinuing to process)。Tulving(1972)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和片段记忆(episodic memory)的概念。前者储存永久性知识,属长期记忆;后者储存短暂性信息,属短期记忆。由于新信息的不断涌入,片段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分化,根据其与某当前话题的相关程度,有的转入短期记忆,有的转入长期记忆,而有的被废弃。

Ariel认为,长期记忆与短期记忆之间的区别不过是信息“可激活”程度(Level of activation)不同。片断记忆和语义记忆之间的不同也只是某相关记忆模块(modular unit)与其他模块之间的连续数量不同而已。她认为,最适合可及性理论需要的记忆理论是“平行分布处理”(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PDP)模式。PDP模式认为,记忆由一些模块组成,它们之间互相发出和接收信号。由于相关模块之间的连接强度不一,不同模块之间所发出或接收的信号强度也就不同,这样就产生了信息之间的“可激活”程度的不同,因而就有了前指成分可及性程度的不同。这种模式也符合上述“记忆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观点。在这个连续统一体中,信息按照“可激活”程度由弱到强或由强到弱排列。

1.3 语境(Context)理论

记忆中的信息项目与语境密切相关。根据Ariel(1990),语境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语境材料的来源将其分成三类:一般或百科语境(General or Encyclopedic Knowledge)、物理语境(the PhysicalEnvironment)和语言语境(the Linguistic Context)。百科语境又被称为(交际参加者所有的)共有知识(Shared Knowledge)。Ariel称这种分法为语境的“地理分法(Geographic division)”。

前指成分形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受语境的影响。比如说,语义记忆中的信息项目与多个语境有关,连续数量多,因而其语境便会被“弱化”(de-contextualized),可及性程度就低,选择前指形式时便不得不选择语义信息含量大的形式,比如名词加上一个有定描述句。片断记忆中的信息项目只与某一个语境相关,连接数量少,因而显凸程度高,可及性程度就高,选择前指形式时就可选择语义信息含量较少的形式,如代词甚至零成分。据此,Ariel(1985)建议,将代词、指示词语和专有名词分别称为语言语境信息标志语(Linguistic Givenness Marker)、物理语境信息标志语(Physical Givenness Marker)和百科语境信息标志语(Knowledge Givenness Marker)。Arile(1990)进而建议用可及性(Accessibility)的概念来取代信息已知程度(Givenness)的概念,这样就将信息标志与语境的可及性程度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权仅与语境本身联系在一起。她认为,自然语言在编码时就已经暗示了前指成分的可及性程度。信息的“可恢复性”(retrievability)就在于其“可激活”程度,即“可及性(accessibility)”。

2.可及性理论中的指称词语及其可及性

2.1 指代词语的编码原则

可及性理论的普遍性之一在于它所提出的指称词语编码原则。Ariel(1990:79-82)提出的三个编码原则是信息度(informativity)、严格度(rigidity)和削弱度(attenuation)。信息度指的是指称词语的语义信息量大小,如果所指实体可及性低,编码者就会采用信息量大的语言形式,反之则采用信息量小的形式。严格度指某一可及性标志语指向其先行词的严格程度,即歧义程度;歧义大,可及性就低,编码时就得采用较复杂的语言形式;反之则采用较简单的形式。削弱度指信息度或严格度基本一样,但语言形式不一样的指代词语之间的可及性差异,如重读形式与非重读形式。这三个原则是可及性及其语言形式之间的调节者。

2.2 影响可及性的因素

Ariel(1990:28-9)认为,影响前指成分形式选择的因素至少有下列四个:1)距离(Distance),指先行成分与前指成分之间的线性距离;2)竞争(Competition),指(两个或更多的)先行成分的在解码者心理上的可及性程度大小;3)凸显(Saliency),主要指先行成分是否当前话题;4)一致(Unity),指前指成分与其先行成分是否属于同一心理框架、观点、部分或段落。

上述四个因素中的2)和3)表明,篇章括题凸显程度一般比较高,因为在自然篇章中,篇章话题一般是最凸显的实体,因此在记忆中占有突出地位,可及性高,其前指成分形式一般为代词或零形式。它们在我们的记忆中总是处于高“可激活性”状态中。如果指向某一先行成分的前指成分数量多,那么该先行成分一般就是篇章的话题,因此篇章话题经常“代词化(pronominalized)”(Levy,1982)。1)和4)两个因素则说明了前指成分与先行成分之间关系的性质对解译前指成分的重要性;1)指的是前指成分与其先行成分的具体距离,而4)指的是前指成分与其先行成分在语义逻辑上的抽象距离。

2.3 可及性等级

如前所述,指称词语的可及性系统是一个按照“可及性”程度排列的连续统一体。我们可以将这个连续统一体大致切分为三大段:低、中、高;它们在语篇中分别由不同形式的指称词语体现。Ariel(1990)将这些指称词语分别称为“低可及性标志语”、“中可及性标志语”和“高可及性标志语”。她进而对各段内部不同指称形式的可及性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2.3.1 低可及性标志语

根据Ariel的定义,“低可及性标志语”指那些所指须从“百科语境”推理的指称词语。按照语言使用的“明晰”和“经济”原则,可及性低就意味其语言表现形式必须信息含量大,因而就比较复杂。因此,低可及性标志主要包括语定描述和专有名词。从“距离”角度来看,它们的先行成分一般在同一语段内或同一语篇内,而很少在同一语句内。在低可及性标志语内部,其形式也繁简不一,繁简程度与可及性成正比。比如说,我们指称一个人,可能有几种不同方式:姓+名+限定性描述、姓+名、名或呢称。选择哪一种方式取决于讲话者对有关心理实体的“共有知识(shared knowledge)”。

2.3.2 中可及性标志语

根据Ariel(1990:47),“中可及性标志语”主要包括各类指称词(deictics or indexicals),对它们的解译主要依靠“物理语境”。通过对一些指称词的比较研究,Ariel认为,其主要区别在于“近指(proximal)”与“远指(distal)”;根据“距离”和“显凸”标准,近指可及性高,远指可及性低。

2.3.3 高可及性标志语

“高可及性标志语”主要指那些解译时须依赖“语言语境”的指称词语,主要包括代词和零成分(Ariel,1990:56)。第一和第二人称主要用于外指(Halliday & Hasan,1976:48),因此Ariel主要讨论了用作前指的第三人称代词和零成分。人称代词的用法受到各种句法或语义条件的限制。代词在句中一般不重读;但一旦重读,就成了“有标(marked)”现象,附加了新信息,因此其可及性比非重读代词低。伴有点头、手势等副语言特征的重读代词现象的可及性更低。零成分(gap)只能传递短期记忆里显凸性极强的信息,即当前话题。按照Ariel所提出的指代词编码三原则,零成分语言成分最简单,可及性最高。

作为结论,Ariel(1990:73)总结出了下列各种指称词语的由低至高排列的可及性程度等级:

full name + modifier→full name→long definite description→short definite description→last name→first name?distaldemonstrative + modifier→proximal demonstrative + modifier→distal demonstrative (+NP)→proximal demonstrative (+NP)→stressed pronoun + gesture→stressed pronoun→unstressed pronoun→cliticized pronoun→extremely high Accessibility Markers(gaps,reflexives,etc.)

3.对可及性理论的评述

3.1 可及性理论的普遍性

我们认为,可及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普遍性。可及性理论是从认知角度研究前指现象的,而认知能力是人类所共有的,因此可及性理论对各种语言中的前指现象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尽管在不同语言中指称词语的编码方式不尽相同。这种普遍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使用“经济”和“明晰”前提下的指称词语编码三原则(见2.1)。这种普遍性使得可及性理论可以被用来分析不同语言的指称词语,并且由于不同语言指称词语编码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各种语言指称词语之间的异同。比如,许余龙(1995:197-8)通过运用可及性理论对汉语中的各类可及性标志语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处理语篇时,1)高可及性标志语指的是句中主题或是前一句中一个较显凸的、所期待的共同话题;2)中可及性标志语指的是所期待的主题群中的第一个话题,或所期待的共同主题;3)低可及性标志语用来阐明某一语篇实体,标示某一主题的转换,重新确认某一(线性或心理)距离较远的,已被其他主题所取代的主题,或重新确认当前主题以标示情景、活动等的转换。

3.2 可及性理论研究视角的多样性

可及性理论的第二个特点是其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可及性”概念借自心理学,是一个认知概念,可及性理论本身属认知范畴。从认知角度来分析前指现象是一种较领先的途径,可以解释一些以句子为基本分析单位的模式如“成分通领”所无法解释的句子。其次,作者又从结构的角度对指称词语结构与可及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她认为,指称词语的结构越简单,其可及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复杂。她还从功能角度讨论了句子之间的关系对指称词语选择的影响。Ariel(1990:133)认为,两个小句(clause)之间的关系越紧密,所用可及性标志的可及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再者,在指称词语编码三原则中,“信息度”的概念实际上是借自于Shannon等人于40年代创立的信息论。语言形式越复杂,所包括的信息量就越大,其可及程度就越低,这个结论实际上借助了信息论中的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概念。语义信息强调信息的逻辑——语义观点;语用信息强调信息的效果(陈忠,1999:26)。按照信息论的观点,认知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信息的主要功能是消除或降低不明确性,提供给对方有价值、最关心的知识或消息。指称词语的编码本质上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的。最后,可及性理论源自Sperber and Wilson(1986)的“关联理论”(Relevance),属交际理论中的推理模式,同时又借助编码模式,如指称词语的编码三原则。

3.3 可及性等级划分的细致性

可及性理论的第三个特点是指称词语可及程度等级划分的细致性。Ariel所划分的指称词语可及程度等级(见2.3.3)要远比Givón所划分可及程度等级和Huang等所划分的语义等级复杂。Givón(1985)所划分的可及程度阶列由低到高排列如下:

有定名词→名词→重读代词→非重读代词→零成分

Huang(1994)所给出的语义等级排列如下:

名词短语>代词>零形式

符号“>”表示左边成分的语义等级大于右边的成分。如前所述,语义信息与可及性成反比。因此,零成分的可及性最高,名词短语的可及性最低。三者比较而言,Ariel所给出的可及性等级要远比后两者的详细。

4.前指现象

4.1 前指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前指现象包括任何具有回指作用的语法形式,包括回指名词、动词、副词、从句的词语或短语(Xu,1995,1999)。Halliday& Hasan(1976:89)将之归为“替代(substitution)”类内。一般对前指现象的研究大都限于名词性的词或短语。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就将之定义为(Wilson & Kell,ed.2000:20):(在同一语篇中)任何被赋予同样指称价值或范围的两个名词性短语。

前指成分与其先行成分是一种语义上的“共指”(co-reference)关系。共指关系有别于替代关系。在"Hill didn't go home after worklast night.He went to a bar with a friend."句中,"He"与"Hill"在语义上彼此共指;而在"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and he alsobought one."中,"one"被用来替代"a book",但它与后者的所指并不相同。熊学亮(1999:8)认为,共指与替代都是保持语义连贯的衔接手段,但共指的前指成分一般是特定的代词或具有代词性质的副词,理解其所指的基本上在语言本身范围内就可以解决;而替代词可以是代词以外的其他词语,其替代对象往往具有不确定性,理解其所指时更加依赖语境。

4.2 对前指的研究方法

前指研究方法大致分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两大类。形式主义分析主要涉及前指使用的各种句法条件,如陈平(1987)对汉语零形回指的研究,黄衍(1992)对汉语空范畴的研究等。比较富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是Chomsky(1982)的生成语法理论中的“管辖与约束理论”(Theory of Governmentand Binding)(Xu:2000)。此理论的核心是对Reinhart(1976,1981,1983)所提出的“成分统领(C-command)”的分析(如Chen:1987;Huang:1994等)。

功能主义对前指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前指在篇章中的连句成篇的作用。此类研究一般是在Halliday & Hasan(1976)所提出的“连贯”(cohesion)和Givón等人(1983)所提出的“话题连贯”(topic continuity)的框架内进行的(如Chen:1986;Xu:1995等)。戴浩一(1989)认为功能主义又分结构功能主义、语用功能主义和认知功能主义三个层次(如van Hoek,1997),但在具体操作时可能跨越两个甚至三个层次(如Ariel,1990;Xu,1995等)。

5.可及性理论与前指

5.1 以篇章为单位

如“引言”中所述,前指现象由两部分组成:先行成分和前指成分。前指成分即各类指称词语。可及性理论只是讨论了指称词语的可及性等级。但是,若要完整地解释前指现象,还应该将先行成分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对于前指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指称词语的研究,而且是对话语主题(topic)的建立、保持和转换与指称词语的关系的研究。这就必然要涉及到整个段落甚至整个篇章;这是因为,前指关系不仅仅局限在句内,而且主要发生在篇章之中。例如,Ariel有关英语指称词语在篇章中分布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1990:18):

Xu有关汉语指称词语在篇章中的分布情况调查结果如下(1995:81):

两位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指示代词和有定描述甚至零形式和代词都可用作篇章连贯的手段。虽然零形式和代词主要用作句内或句际连贯手段,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是篇章连贯手段,因为句内或句际的连贯手段都是为篇章连贯服务的。之所以它们与其先行词的距离相对其他指称形式而言较近,是因为受到了句法条件的限制(Chu,1998)和“经济”、“明晰”等语言使用的一般性原则(熊,1999)等的限制。曹逢莆(1995)更是将汉语定义为“语段趋向的语言(discourse-orientedlanguage)”。因此,研究前指应以篇章为单位。

目前从篇章角度出发研究英语前指似乎理论研究多于实证研究,对汉语篇章中前指的实证研究著述有一些(如Chen,1986;Xu,1995等)。Xu(1995)从语用——功能观点出发,以十八篇中国民间故事为主要语料,经研究分析后认为,零指称为高可及性标志语,表示当前主题、所期待的主题或显凸程度较高的共同主题。代词短语在主题位置时为高可及性标志语,在指一个刚被取代的主题、所期待的主题群中的第一个主题或所期待的共同主题时为中可及性标志语。名词短语为低可及性标志语,被用来明确或指示一个被取代时间较长的主题或主题、情景或活动的转换。

5.2 以认知为统领

如前所述,按照信息论的观点,认知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是消除或降低不明确性。句法理论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利用了一定量的语义信息,因而本质上是一种概念结构(Hoek,1997:10);它的局限性也正在于它只从形式主义出发,因而无法解释像“视点(point of view)”这样的认知语言现象。而像“视点”这样的语言现象,只有从认知的角度才能予以解译。以认知层次为研究通领,辅以语用、语义、结构等层次,应该是一种较全面的解译前指现象的模式。

6.小结

可及性理论由于其普遍性、可及程度等级的细致性和其研究视角的先进性而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就指称词语而言,我们所需做的是更多的实证研究以发现不同语言中指称词语在编码形式上和可及程度上的差异。但是,指称词语仅仅是前指的一个组成部分,若要完整地解译前指现象,我们认为,一是应该以篇章为前指研究单位,二是建立一个以认知为统领,涵盖语用、语义、结构等层次的综合模式。

收稿日期 2000-08-30

标签:;  ;  ;  ;  

无障碍理论与食指现象_关系代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