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生活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保障论文,对策论文,职工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国职工生活保障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职工生活保障的现状
一、就业保障
职工的劳动权利是生存权利的重要内容,就业则是劳动权利的具体体现。1979年以来,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国家改革了统包就业制度,提出了劳动部门介绍就业、劳动者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方针,并加强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工作,近年来又实施了“再就业工程”。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降低了失业率,由1978年的5.3%下降到1995年的2.9%。各级工会在积极协助政府做好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帮助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二、收入保障
工资制度改革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工工资水平有了较快的增长。据统计,1990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2140元,到1995年,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已达5500元,比1990年又增长2.6倍。“八五”期间, 全国职工实际工资平均增长6%,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 职工工资增长最快的几年。但发展不平衡,一少部分企业职工则由于企业经济效益较差等原因陷入劳动收入不足以保障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困境。为此,国家特别采纳了工会的立法建议,在1994年7 月颁布实施的《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截止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本地区的最低工资规定。
三、养老保障
我国的养老保险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1.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1995年全国离退休人员人均离退休金达到4239元,比“七五”末期的人均1726元增长146%,年均增长19.7%。2.恢复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本完成从“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的转变。1994年,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职工8770万人,约占全国企业职工总人数的77%,共有2075万离退休人员从统筹基金中领取了养老保险金,约占全国企业离退休人数的93%。3.实行城镇企业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开始社会保险费用由企业一方负担向国家、企业、个人三方负担的转变。4.开展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试行社会保险保障方式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的转变。目前全国已有1.2 万户企业实行了企业补充养老制度,补充保险金额累计为12亿元;约220 万职工参加了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储蓄金额为4.36亿元。5.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探索基金筹集模式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1994年,全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78.5亿元,支出634.2亿元,当年结余54.3亿元,年终滚存结余323.3亿元, 为迎接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作了初步准备。6.养老保险正在实现社会统筹向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转变。
四、医疗保障
各地积极探索了医疗改革办法。目前,全国80%以上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至1994年底,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0 多个市县、500多万职工实行了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有225个市县50万离退休职工参加了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推行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
五、住房保障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城镇推行了住房商品化政策,调动了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个人四个方面的建房积极性。住房建设发展很快,城镇居民住房水平已由1978年的人均3.6平方米提高到1995年的人均7.9平方米,增长了一倍多。城镇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成套率大大提高。为了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国家实施了安居工程。据统计,1995年末,国家安居工程建成住宅818万平方米。1996年将投资122.5亿元建设安居工程住宅1409万平方米。全国各地兴办职工住房合作社700余家, 为住房条件困难的职工家庭提供经济适用、成本低廉的住房。
六、生活福利和社会救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9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83元,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3893元,比1994年增长22.5%,比1990年增长1.8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分别为4.9%和8%。
随着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福利状况也有了很大改善。国家和企事业单位1994年开支的福利费用达1876.8亿元,比1978年的75.9亿元增加了23.7倍。为了确保低收入者和贫困职工的基本生活,我国一些城市陆续制定了“最低生活保障线”,为生活困难者给予定期补助。
在保障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权利方面,中国各级工会一直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大力开展扶贫解困送温暖活动。从1992年开始全国各级工会开展送温暖活动以来,累计慰问困难职工近2000万人(家庭)。仅1996年元旦春节期间据28个省市区统计,共慰问困难职工700 万户,慰问困难企业6万家,筹集使用慰问款12亿元, 其中各级工会拨款2.4亿元。十多年来,经工会扶助累计脱贫困难职工达到121.5万户。
职工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在劳动就业方面
1.下岗职工和富余人员数量较大,并呈上升趋势。2.下岗职工的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偏高。3.失业周期长,生活困难问题较为突出。下岗职工的下岗时间多为1—2年,有的长达5—10年。4.下岗职工的失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偏低,30%左右仅有初中文化水平和初级技术水平。5.保进就业的法规政策在部分地区和企业得不到落实。
二、在收入分配方面
1.在初次分配中,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导致不同地区、行业、企业间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及职工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2.在一些经济效益差、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一些私营、外商投资企业中,停发、减发或故意克扣、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严重,致使这些企业职工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基本生活难以保障。3.部分企业职工收入分配中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职工工资收入总量增长较快,特别是工资外收入透明度差、隐蔽性强、增长速度快。4.地区间收入差距继继扩大。
三、在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
我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有:覆盖面不够大,实施范围不够宽;法制不健全,制度不规范;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基金管理不严,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等。在现实生活中,尚有相当一部分离退休人员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一部分人由于企业经济状况不良,影响了正常就医,医药费不能正常报销。
四、在生活福利方面
1.一部分职工家庭生活水平下降。2.虽然职工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因而造成消费水平差距迅速扩大。3.社会救助政策不健全,现行的企业困难补助办法难以确保贫困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4.受物价大幅度上涨的影响,部分职工家庭实际收入下降,1995年居民收入下降面达到41%。5.双停、亏损企业职工生活困难程度加剧。1995年全国减发或拖欠职工工资的企业有58223家, 涉及职工1042.6万人。6.部分职工住房水平低,居住状况比较拥挤。7.职工集体福利事业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
促进职工生活保障的建议
一、积极扩大城镇就业面,做好富余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
1.尽快制定和出台与保障劳动者就业权密切相关的《促进就业法》、《失业保险条例》、《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从立法上保证劳动者就业权利的实现。2.继续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种经济组织在就业中的作用。3.重视职工的技术技能教育和思想教育,提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身自素质。4.尽快完善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提高救济水平,使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结构合理化。5.加强监督检查力度,对拒不执行国家劳动就业方面的法规政策、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严惩。6.充分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积极参与促进就业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积极协调社会利益矛盾。
1.加强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完善调控措施,健全调控体系,理顺管理体制。2.对处于垄断经营地位、非劳动收入增长快的行业和部门进行重点监控。加强对此类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税收征管工作。3.建立和完善企业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工资保险基金制度,为困难企业和职工解决好停发、减发和拖欠工资问题,保障这些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4.探索企业收入增长的内部制约机制和工资决定方式。5.改革企业现行劳保福利制度,清理整顿企业中福利性、实物性收入,加快企业职工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的结构调整步伐。6.严格执行个人收入申报和单位代扣代缴制度,加强个人所得税和征收监管工作,使之成为调节过高收入和缩小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的有力措施。
三、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各类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以适应我国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状。2.加快社会保险立法步伐,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使整个社会保险体系的运作有法可依,依法保障。3.提倡、发展职工互助保险,作为国家法定基本保险的补充,但要坚持自愿参加、自主选择的原则。4.要高度重视困难企业、困难职工的生活保障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项保险待遇的及时支付。
四、积极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疏导职工请绪,做好职工群众的思想工作,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关心职工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地为他们办好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要注意做好改革中利益关系的协调工作,除重点解决困难企业的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外,还应该研究解决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并要下大力量疏导职工情绪,多做一些宣传解释工作。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向职工群众讲清楚。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坚决避免由局部矛盾引发大规模突发事件的发生。
标签:社会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