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进校园论文_王辉

民族文化进校园论文_王辉

王辉 (贵州省贵定县文化馆 贵州省 贵定县)

摘要:“民族文化进校园”本身就是一项复杂工程,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苗族与布依族聚居地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时遇到很多问题,受到多重压力,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行民族文化。基于此,本文中分析推行民族文化进行校园的措施。

关键词:民族文化;校园;推行措施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共存的政策。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世界各地很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逐渐消亡,这对我国来说具有警示作用。如何实现民族文化走进校园,达成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和谐共存的目的呢?本文就此展开相关论述。

1、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民族文化意境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中,表现为:部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工艺正在消失或已经失传;大批具有民族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遭到破坏;很多非物质文化陷入失传或面临失传的境地,很多口口相传的民间艺术频临消失。虽然国家与当地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民族文化,每年都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但这些措施并未有效遏制民族文化快速消失的现状。此外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大多数年轻人并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再者贵州苗族、布依族聚集地多处于贫困地区,受到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及农村教育格局的影响,存在青少年未接受完义务教育就外出打工的情况。学校教育体系中也未将民族文化纳入其中,造成学校无法发挥传承文化教育的功能。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意味着要快速推行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措施。

2、“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民族教学关注重点是受教育者的身份及为其提供上学机会,并不重视民族文化,再者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和教师不得不将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这样便造成““民族文化进校园””面临着众多问题。

2.1民族文化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在贵州苗族聚集区,少数民族的学生已经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相比于东部城市学生,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受到严重限制。而为了获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家长从小就开始教育他们要努力学习,取得一个好前程,脱离农村,去城市发展。但阻碍他们走上主流社会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不通——民族语言通行受限。所以很多家长为帮助孩子讲成一口流利的汉语,从小开始就不再教习孩子说本族语言,甚至有意无意排斥先辈文化,让孩子从小开始学汉语、说汉语,导致学生都不知道本族有哪些传统文化。而家长和学生过于倾向于依靠现代科学知识来改变自身生活条件、拓展生活空间的改变方式,忽略了本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其完全可以凭借本民族的歌曲艺术和自身歌唱才华走向了世界,改变自己。

2.2教师本身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①学校用人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创新和竞争机制。首先教师指标考核中没有体现出对创新意识的鼓励,同时,学校考核制度没有竞争性,对于优等考核和劣等考核者没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导致教师对出主流课程外的工作任务都采取应付态度,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更有很多老师认为,对学生开展魅族文化教育就是额外增加教学负担,浪费时间。②教师对于民族文化重要性“认识”不够。首先教师对开展民族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次,其本身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其没有时间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学校也没有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民族文化讲解时,只有一些浅层的知识点,过于表象,学生不能对民族文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老师讲解时也没有兴趣和耐心。例如,贵州一双语实验小学,采用汉语跟苗语两种语言教材,这在无形中将教师的工作量提升一倍,但学校既没有因提升教师工作量而提升教师的待遇,也没有组织教师进行苗语培训,导致教师无法从更高层面的理论知识确定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又无法建立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导致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志薄弱。所以,教师只能应付性的按照上级指示,被动地向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教育。

3、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具体措施

实际生活中现代知识与民族传统文化存在地位不平等的情况,这直接影响人么对教育的选择,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没有用”的知识。学校迫于压力,仅能将“民族文化进校园”作为点缀实施,因此应该采取具体措施。

3.1有效融合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

学生的培养需要从个体、群体和精神三个层面出发,最终确保学生养成精神性的良好发展和健康的人格,而精神和人格双向健全的人才能够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对壮族优秀文化进行展示,有利于增强壮族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的民族素质,养成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觉性。因此,我们应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来鼓励和促进对壮族学生壮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例如,每年可以定期开展壮族文化旅游节、壮族文化知识竞赛和壮族歌舞大赛等,在开展壮族旅游开发项目的同时,将壮族民俗文化展示向世界,将文化资源开发与未来学生发展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和掌握本族文化,进而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凭借自身一技之长,获得广阔生存和发展空间。

3.2培养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与自信心

苗族、布依族本身有着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如,苗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钱的炎黄传说时代。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由于战争等原因,逐渐进入西南山区,最常见的就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芦笙节等。这些文化都有着悠久历史,要想在学校教育中发挥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就需要了解具体情况,熏陶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

3.3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合作

贵州地区应该建立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查找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结合点,实现学校教育中贯穿民族文化的目的,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与民委部门合作建立民族文化教育平台,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提高学校与教师推行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结语

总而言之,国家教育体系中纳入民族文化,是延续民族文化的有效措施。因此结合实际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同类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江华,张诗亚.西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两种路径之评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1(02):112-114.

[2]杨丽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与反思——基于广西武鸣县民族教育情况的调查和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02):89.

论文作者:王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民族文化进校园论文_王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