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治疗及预后后评估的研究论文_张琦1,孙卓宽2

1.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功能检查科肌电图室 277500;2.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277500

摘要:目的:研究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108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90例特发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患侧和健侧进行神经电图(ENG)和肌电图(EMG)检测,分别对比健侧与患侧面神经检测结果。结果:患者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M波波幅降低,与自身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27例,中度46例,中重度9例,重度8例;治疗3个月,轻度患者治愈率为100%,中度患者治愈率为86.95%,中重度患者治愈率为55.56%,重度患者治愈率为25.0%。结论: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可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值得临床予以重视。

关键词:神经肌电图;特发性面瘫;预后评估

特发性面瘫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射精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引起的急性单侧周围性面肌瘫痪,是临床神经科常见的多发病。临床患者10%-25%患者会遗留明显的后遗症,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如果临床可以及早发现,并对面肌瘫痪做出准确的评估,从而给予积极的治疗,可有效降低面肌痉挛、面肌萎缩等严重并发症。神经肌电图(ENG、EMG)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无创伤,检查客观评价面神经功能的方法。本文作者结合2017年1月-2108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90例特发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108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90例特发性面瘫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特发性面瘫诊断标准[2];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全部或部分瘫痪;无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经头部CT、MRI排除颅内病变。排除标准:因外伤、肿瘤等原因引起的单侧周围性面瘫;合并严重的肝、肾、心脏等严重并发症。其中男性47例,女性43例;年龄20-48岁,平均(41.052.33)岁;右侧50例,左侧40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患者确诊后均推荐使用处方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强的松60mg,每日晨起顿服,2d后改为每日40mg,第5、6天改为30mg,第7、8天改为20mg,第9、10d改为10mg,第11天停药。同时给以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辅助治疗。

1.2.2检查方法

采用丹麦维迪公司生产的肌电诱发电位仪,温度控制在18-25℃,皮肤温度保持在28-30℃进行检查。患者平卧,双目微闭,保持身体放松,检查室内有无金属屏蔽干扰。分别对患者进行双侧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的神经传导功能、面神经各支所支配的肌肉进行针电极肌电图检查。

(1)ENG:采用表面电极检测,接地电极连于同侧腕部,记录电极为表面皮肤电极,分别置于额肌、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处,刺激电极置于耳前,即面神经出茎乳孔相应处,刺激频率调为1次/s,波宽为0.2ms。通过逐渐加大刺激强度,加大至运动诱发肌电动作电位出现最高波幅,然后分别侧健侧于患侧颞支、颧支、颊支运动诱发动作电位起始处的潜伏期和M波波幅,并根据潜伏期与刺激点到记录点距离的比值计算出传导速度(NCV)(m/s),先测健侧,后测患侧。

(2)EMG:采用同芯圆针分别插入额肌、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处,观察插入电位、肌松驰自发电位、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形、时限、波幅、最大用力收缩时募集电位,先测健侧,后测患侧。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患者患侧与健侧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M波波幅变化情况;同时依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分度。

1.4疗效评定标准

1.4.1疗效:完全恢复:面瘫肌运动功能完全恢复,两侧对称;部分恢复:面瘫肌运动功能显著改善;未恢复;面瘫肌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变[3]。

1.4.2病情分度:轻度:M波波幅下降70%以内,NCV正常或轻度减慢,EMG正常或极少自发电位发放;中度:M波波幅下降70%-90%,NCV中度减慢,EMG部分神经源性损害;中重度:M波波幅下降90%以上,NCV重度减慢,EMG部分或完全神经源性损害;重度:M波电位消失,NCV波幅引不出,EMG出现大量纤颤正相电位,呈完全神经源性损害[4]。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ENG检测结果

患者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M波波幅降低,与自身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ENG检测结果

3讨论

神经肌电图是依据神经解剖原理和神经电生理特性对周围神经肌肌肉本身功能状态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的方法。ENG可通过测定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变化判断面神经是脱髓鞘病变还是轴索损害,对面神经病变可提供定量的指标。神经缺血缺氧早期病理变化为水肿和脱髓鞘,严重时则有轴突变性。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组织和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为脱髓鞘病变。而轴索病变则表现为电位波幅明显下降,末端潜伏期正常或稍微延长[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M波波幅降低,与自身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特发性面瘫患者病变侧神经髓鞘和轴索均有损害。临床通过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可对早期面神经损害程度和预后进行评价,是定量检查的有效方法。EMG检查主要是对整个运动系统,特别是运动神经元的功能状态。特发性神经面瘫运动神经元损害,早期因脱髓鞘改变,引起神经传导阻滞,所以检测多表现为插入电位延长,募集电位干扰程度减弱。因此,在EMG检查中出现自发电位,表面损害严重,预后效果差。治疗3个月,轻度患者治愈率为100%,中度患者治愈率为86.95%,中重度患者治愈率为55.56%,重度患者治愈率为25.0%。该结果提示病情分度越轻,面瘫预后越好,病情分度越重,面瘫预后越差。面瘫2个月后受损神经功能仍在恢复。

总之,神经肌电图是特发性面瘫最可靠的检查手段,可指导临床治疗更具有针对性,进而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最大化的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所以,临床通过ENG、EMG检测后,应早期给予积极治疗,以促进神经修复,改善神经功能,为良好的预后效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石晓花.冯雪玲.甘欢欢.等.瞬目反射对贝尔氏面瘫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1):42.

[2]卢祖能.曾庆吉.李承晏主编.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8.

[3]李健东.面神经微循环研究和波检查对周围性面瘫早期预后诊断作用及靶肌注射对失神经面肌萎缩防治作用的研究[D].北京:首都医科大学,2001.28-30.

[4]党静霞主编.肌电图诊断与临床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32.

[5]樊忠.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3,20(4):218.

论文作者:张琦1,孙卓宽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  ;  ;  ;  ;  ;  ;  ;  

神经肌电图对特发性面瘫治疗及预后后评估的研究论文_张琦1,孙卓宽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