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的词汇来源
肖杰迅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东北方言的产生,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历史承载等方面均有重要联系,由于联系众多,导致组成东北方言的因素来源广泛,本文主要运用东北方言中较普遍词汇的例子,讨论分析东北方言中词汇的来源。
关键词: 东北地区;方言;历史;来源;影响
“东北”现今主要指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组成的方圆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虽然“东北”一词最早发现于《周礼.职方氏》中:“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以及《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但对于如今东北地区,古代更多称之为“辽东”、“关东”等。使用“东北”称呼东北地区,是建国以来逐渐产生并流传广泛的,只是相对于中原地区位于“东北”方向。
由于地域辽阔,东北方言分类较多,主要分为东北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等;由于民族众多,东北方言受各民族之间相互的影响融合;由于承载历史沉重,东北方言受周边各国的影响也相当明显;而东北人豪放、不拘一格的性格也使得误读的情况出现,东北方言中词汇的主要来源,具体应分为下列几项:
一、来源于本民族语言的影响
清朝建立之前,东北地区被称作为“辽东”,仅在当今的辽宁地区有人口聚集区,清朝建立后,大部分女真族(满族)人“从龙入关”,导致东北地区人口日渐稀少,数百公里内竟“土旷人稀,生计凋敝”,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仅仅生活着四十万人,严重影响了边防的安全以及清朝“龙兴之地”的“龙息”,康熙年间的中俄雅克萨之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更是让康熙帝认识到清朝“龙兴之地”的重要性以及清朝边防能力急需加固的必要性。
而与此同时,由于“康乾盛世”的到来,以山海关为分界的关内与关外地区,关内的生活连年好转,人口进入急速上升期,粮食问题开始成为主要问题,黄河的连年决堤使得灾民的数量连年增多。而数十年无人耕作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便成为了缓解人口压力的首选,所以,早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便开始鼓励人口向关外迁徙,而后的各朝皇帝,均鼓励此项政策的实施,“关东”一词,便从此主要流传,而后离开家乡前往东北地区讨生活的行为,逐渐被叫做“闯关东”。
自公元十七世纪以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关内生活受天灾人祸的影响,众多移民涌入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也由仅仅四十万的人口发展到二十世纪初的三千万人口,而涌入的众多人口中,山东人占绝大多数,河北人也占一定比例,所以东北方言中,来源于山东方言以及河北方言等同属汉民族北方方言的部分众多,例如:
小小——源自山东方言,意为小男孩,后经常加儿化音。
忽悠——源自山东方言,意为骗人。
家雀——源自山东方言,意为麻雀。
各应——源自山东方言,意为烦人。
何良诸拎着空枪,退到休息区内,把头靠在沙发上,闭住眼睛。租枪按时间计费,何良诸没有交回手枪,持枪在手,心里踏实,心情也是需要付费的。司机,让他抓耳挠腮候着去吧。出来得匆忙,何良诸要猫个地儿,逮住空儿,想一想。
还有引用后经改造后成为东北方言的部分,比如“矮子里面选将军”转化为“矬子里面抜大个儿”。
本工程叠加GPON共存总投资需11.8万,户均改造价为278.8元;(优势:GPON终端为千兆,支持用户100M以上提速;劣势:投资较高、叠加光缆建设,小区条件相对受限;GPON OLT上下行2.5G,带宽受限,面临后期再次改造)
由此可见,东北方言中一大主要来源便是以山东方言为代表的汉民族北方方言,这一最主要的来源使得东北人放弃原始的语言以及掌握汉语,这一变化见证了民族融以及民族共同发展的初步实现。
目标回波占空比和长宽比是目标回波的描述向量,同一目标相邻帧目标回波占空比和长宽比将会很相近。使用信息值[14]对目标回波占空比和长宽比进行一个整体描述, 在K×M的Q帧SST多帧积累图像中,目标回波信息值表达式为
二、来源于区域内少数民族的影响
(一)女真族(满族)语言的影响
公元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女真族(满族)在爱新觉罗家族的带领下,逐步发展壮大,建立清朝并统一中国。清朝建立初期,统治者曾试图将满语作为国语推行,但并未成行,但在东北地区,由于女真族众多,使用满语的人也不在少数,虽然当今掌握满语的人屈指可数,但满语在东北话中依然存在痕迹,例如:
D+W模型反映了视差角与宽度角对舒适度(Visual Comfortable, VC)的影响,其模型可表示为
沙琪玛——在满语中表示“狗奶子蘸糖”,保留其发音,即零食“沙琪玛”。
果子——日语音译而来,表示“油条、点心”等。
河愣——满语中表示“水的波纹”,现在表示衣服上的污渍。
杨了二正——满语读音,表示“心不在焉”。
吉林——满语“吉林乌拉”的汉语缩写,表示“滨江之城”。
第二,重新梳理并建立完善了全院的技术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包括医院每一个专科的技术开展情况,实现了对医疗技术的全过程管理,做到有迹可循、有据可依,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合理。
(二)蒙古族语言的影响
佳木斯:赫哲语“尸体安葬的地方”,即古代的墓地。
老嘎达:蒙语音译而来,表示兄弟中最小的弟弟,东北方言保持了其意思。
查干湖:蒙语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
对于留学生与本国学生博士学位论文采取双重标准实际是“果”,而“因”却是授予单位对于来华博士留学生采取与本国国籍博士生几乎相同的博士论文撰写规定。由于文化背景、语言能力、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来华博士留学生与本国国籍博士生之间天然存在着差异。然而实践中,大多数授予单位并未根据这些差异化,制定差异化的论文编写规定,或者仅仅做简单规定,而各授予单位的规定又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送交的留学生博士论文也是五花八门。
嫩江:蒙语音译而得,意为“碧绿的湖”。
(三)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
东北地区生活着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等数十个民族,数百余年共同的生活,使得各民族的语言相互融合,虽然有些民族的语言几近失传,但他们的语言却一直留在东北方言中,例如: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接壤,由于俄罗斯全国的经济重心在位于欧洲伏尔加河流域,再加上其东部地区常年严寒,冻土深厚,生存环境恶劣,导致人烟稀少,而仅有的俄罗斯居民需要得到生活必需品,地理上的优势使得俄罗斯居民愿意与中国东北的人民通商。而另一方面,19世纪的俄国也主张向外扩张,在日俄战争前东北地区大多由俄国控制,所以双方的商业互通以及俄国在东北地区的控制,导致东北方言中俄罗斯语的比重也逐渐加大,例如:
大兴安岭:锡伯语音译“夏恩安岭”,东北方言留其音译,快读而成。
蒙古族自古以来便骁勇善战,与女真族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二者在清朝时期结为同盟,而常年生活在东北地区的蒙古人或通过长期居住,或通过满蒙和亲,把自己民族语言的烙印深刻留在了东北方言中,例如:
东北方言的另一来源是同在这一片土地共同生存的各民族的兄弟姐妹,东北方言中蕴含着的众多少数民族语言,体现出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共同发展,相互融合,是东北地区文化多元的一大原因;而相对立的一面,当前必须要努力保护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其存在于方言中,但毕竟占比极少,作为一个民族,不该也不能忘却自己的语言,所以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便极为重要。
空手道俱乐部网络:在社团提取问题中空手道俱乐部网络是被应用最为广泛的例子之一。空手道俱乐部网络由34个节点组成,每个节点表示一个成员,网络中的78条边表示成员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由于俱乐部主管和校长之间发生矛盾,俱乐部成员就被分成了分别以主管和校长为中心的两个社团。
三、来源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影响
(一)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
中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本土进行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抗战,但东北地区却由于种种原因,从1931年起至1945年,经历了长达十五年的殖民统治,而在此之前,东北部分地区也处于日本的控制中。随着日本侨民的增多以及日本对华政策的改变(在东北地区教育中强制使用日语),所以东北方言受日本语言的影响极大,例如:
晚霞——日语音译而来,表示“衬衫”。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当前的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只有大约25%的学生对于语文拓展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他们认为一定的语文拓展教学有助于自己的生活和以后的工作学习;有60%的学生对于学校的语文拓展教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认为拓展学习的作用并不是很大,学习可有可无;中职学校15%的学生认为语文拓展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没有必要,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应该是小学生和初中生学习的内容,只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可以了,以后很少会运用到语文知识和能力。
便当——日语保留音意,表示“盒饭”。
马葫芦盖——日语音译而来,表示“下水道井盖”。
(二)俄罗斯语的影响
加格达奇:鄂伦春语的音译,意为“生长着樟子松的地方”。
珲春——满语“浑淖浑”的音译,意为“边陲之地”。
蹲笆篱子:意为“蹲监狱”,“笆篱子”在俄语中表示“警察局”。
布拉吉:在俄语中指“短袖连衣裙”,东北方言直接将这种有俄罗斯特色的裙子称为“布拉吉”。
格瓦斯:在俄语中是“发酵”的意思,指用面包发酵而成,含有低度酒精的饮料。
列巴:指一种中间切口加奶油的大面包,俄语音译而来。
四大工程:给长城贴瓷砖、给赤道镶金边、给太平洋装栏杆、给喜马拉雅山安电梯间;四小工程:给苍蝇戴手套、给蚊子戴口罩、给蟑螂戴避孕套、给老鼠戴脚镣。
(三)韩语对东北方言的影响
东北地区与现今的朝鲜接壤,由于历史原因,朝鲜与韩国虽现今分离,但古时却为一个国家,名为“高丽”,有史以来,高丽国便为中国各朝代的附属国,年年像中国纳岁贡,而东北地区便成为了使者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在这之中,韩语便慢慢进入东北方言内,但韩语不同于日语与俄语的一点为对于东北方言的影响,不以音译为主,多以意译为主,例如:
强推:韩语意义为“强力推荐”,翻译过后缩略而成。
紫菜包饭:用紫菜,糯米,海鲜,蔬菜等包制的食品。
辣白菜:先以“泡菜”音译传入,之后逐渐改为“辣白菜”,指用白菜,辣椒,盐等腌制的咸菜。
糊涂——源自北方方言,意为用玉米面或棒子面做成的粥。
综上所述,东北方言受周边各国及地区语言的影响较大,这些来源由于东北大地上厚重的文化承载以及沉痛的苦难回忆,从地域因素的侧面体现出中华历史的厚重;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东北地区文化大熔炉的特点,充分说明了东北方言系统的开放性,反映出东北人民不保守,不封闭,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东北方言是生活东北地区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独立思考,并逐渐成型的语言系统,虽然在产生的过程中受到过外来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但东北方言依然是完全属于中国方言语系的一大分支,依然是属于中国本民族的语言。
四、东北方言的其他来源
(一)正字误读
正字误读的现象源于东北人民热情豪爽,不拘一格的性格特点,也由于不同地区发音习惯不同,东北方言中有很多传入后语音改变,导致正字误读的情形出现,例如:
“士”者,春秋下层贵族之谓也。因为“士”乃社会兵役的主要承担者,故学人多称之曰武士。关于“士”是“国人”的主体这一问题,目前学者已达共识,不赘。根据我们的研究,下面两个学术问题则必须予以清理。
嘎哈呢——源于“干啥呢”,由于语音的改变,导致独特东北语音的产生。
母们——源于正字误读“我们”。
那嘎达——源于正字误读“那个地方”。
且——源于正字误读“客”,表示家里来的客人。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British Students On-Line Shopping Behavior_______________YU Meng,et a l91
(二)来源不清
东北方言中依旧存在数量巨大的词汇来源不清的情况,往往是在东北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又广为流传的,来源大多已经不可考证,例如:
老鼻子了:意为“很多”的意思。
损色:意为“不要脸”,在一晚会中走红。
半拉磕叽:意为“完整的东西剩下一半左右”。
五、总结
东北方言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注重口语化、通俗化的特点,导致其表意往往比词义更加丰富,是对通用语言表意功能的补足。而如今的东北方言,其通俗易懂,爽朗开放使得地域化特色明显,往往在外地的东北人听到熟悉的东北方言,亲切之情便溢于言表。而随着电子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东北方言逐渐以电视剧、电影、小品等方式,从电视荧幕传向市井生活。将歌曲《中国话》改编为《全世界都在说东北话》更是让东北方言走向时尚,东北方言一时间成为时代热潮。
学生初步学习历史,对于合作学习缺乏一定的自主管理与自控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使学生及时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向,回到合作学习内容。
公司电池片环节设备全球领先:PERC较传统电池主要添加的工艺设备为PECVD,公司的核心产品为PECVD设备和扩散炉,产线配套能力行业领先,2017年公司在光伏电池环节制造设备生产商中排名第一。
东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也是汉语方言语系的一大重要分支。它是东北地区受本民族语言、区域内各少数民族、周边国家与地区以及其他方面共同影响从而产生且流传至今还在不断变化的产物,它是当今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周边国家协同进步,构建良好国际关系的重要见证以及重要桥梁。日后的东北方言,必将发挥它在民族融合,国际交流等方面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正刚.东北文化的肌肤——从历史及认知角度看东北方言[J].东北亚论坛,2008(3).
[2]李平.从东北方言看多元文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3]冯常荣.东北话的特点及流行特色[J].东北史地,2008(1).
[4]于洪波.近现代山东移民东北历史分析[J].求索,2009(9).
[5]吕赫阳.东北话打哪来[J].亚太教育,2015(26).
作者简介: 肖杰迅(1998.12-),男,吉林省舒兰人,本科,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