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综述_经济学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综述_经济学论文

中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09)0033-0016-04

一、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标志着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了。20世纪80年代后,教育经济学理论被引入中国,以厉以宁、王善迈、范先佐、曾满超、靳希斌等著名学者为代表的各领域专家在教育经济学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世纪90年代,作为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国家先后召开了几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培养社会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1]不少学者开始认识到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国学者首先从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开始,先后翻译了多部外国职业教育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认识和学习国外相关的研究经验。如,《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英]利奥纳德·康特著,贾玉心、孟方等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在介绍日本、澳大利亚、美国、西德和英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揭示职业技术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上述这些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政府政策、管理体制、师资培训、课程设置及就业等问题都作了详细论述;《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美]Martin Carnoy著,闵维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收集了许多优秀经济学者的重要文献,阐述了有关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教育产出、教育的收益、教育与经济增长和技术变革的关系、教育评价和教育财政等方面的重要问题,也涉及许多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为帮助人们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教育决策效率和更清楚地认识教育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济学研究工具。这些译著为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经验和启示。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逐步发展起来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效益研究》(闵维方,1991)一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作者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特定社会经济技术状况,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一个关于教育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认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我国现代化技术工人的有效途径之一。[2]值得一提的还有《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牛征,2002)一书,该书在探讨职业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教育经济理论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职业教育成本效益、职业教育发展几方面进行了研究。这是我国首部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专著,填补了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空白,在学术上居我国教育经济学学科理论的前沿,是一部位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力作。[3]

二、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成果综述

现有职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涉及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价值、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职业教育成本—收益、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教育博弈、职业教育集团等内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1)职业教育的价值分析。运用经济学的观点从价值创造角度、经济增长角度、经济发展角度来考虑论证得出职业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提出职业教育的巨大经济价值与普遍投资不足的矛盾存在。这一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与职业教育的成本要大大高于普通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经济性质存在矛盾的看法有关。[4]围绕职业教育到底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产品,职业教育应该由政府办还是社会办,职业教育是否能产业化和市场化等问题,讨论了职业教育的经济特性,提出了要将职业教育发展放在战略性地位,构建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经费合理分摊和有效保障机制等措施,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2)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从穷人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观点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加速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好方法;[5]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是解决中国面临的人口、产业结构及就业转换等问题的重要条件和基础;[6]通过构建“平民化”、“个性化”、“全人化”的“三位一体”职业教育新体系,满足人对职业的需求和社会对人的需要,达到人与职业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7]这些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为我国经济提供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有效缓解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以教育扶贫,促进教育公平,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必然要求。

(3)发展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由于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无论个体还是群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本都是有限的,要加大积累必须增加投入。教育与培训投入是增加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开发和培训科技与生产之间的中间转换型人才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8]通过对人力资本理论与筛选理论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在我国当前教育的筛选作用大于人力资本作用、信号功能强于生产功能。[9]这种现象使得人们倾向过度投资于普通教育,盲目追求高学历,导致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和声誉大大低于普通教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技术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是专门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教育类型,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大批新型技能型人才,增加国家人力资本积累,解决我国目前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

(4)职业教育的供求均衡。任何社会对人力资本的需求都会呈现一种金字塔形,即对于高级、中级、低级人力资本的需求是依次递增的,对于中低级人才的需求较多,对高级人才需求较少,这是社会分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大批中低级人才,能够提高社会整体劳动力素质,其具有培训对象广泛性和培训目标的技术性,能够有效降低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问题。职业教育的市场供求均衡就是要使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达到大体的平衡,即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效率最大化。影响职业教育供求平衡的因素包括职业教育机构的师资状况、资源多少、劳动力需求结构、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个人素质、家庭条件、个人未来预期和兴趣偏好等等。通过对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研究,职业教育提高供给效率的措施有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入、调整学校规模、引进人才、调整职业教育结构等。此外,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具有与普通教育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它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就必须兼顾职业和教育这两大要素。[10]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正是可以促进职业教育市场供求均衡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构造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供求均衡的关键。职业教育供求关系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能够为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制定方面以及宏观调控方面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5)职业教育投资的成本—效益。对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研究,揭示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性投资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姜大源对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方面投资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后认为,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就是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11]闵维方通过国际比较的方法,介绍了职业教育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总结了一系列外国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提出职业教育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国的职业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实证研究。并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制造业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级中学教育导致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和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通过分析职业教育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大国家财政拨款,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公平机制,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投资职业教育的体制以及公办职业学校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等对策建议。[12]

(6)职业教育集团。当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中同一主体下个体规模扩大、数量增多时,就要经历从单一向群体发展的集团化过程,这就必然导致组织治理结构的变化和合理化,引入个体联合的有效组织形式——职业教育集团。[13]余秀琴基于组织学、经济学理论及教育政策的研究探讨了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可行性,构建了系统的理论框架,认为职业教育集团化的组建为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提供了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方面的保障,为实践各种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能在促进集团各个组织的共生发展的同时有效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14]有学者在风险分散理论、市场势力理论、系统优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集团进行分类,解释了职业教育集团组建的动因和经营模式。姜维、邓俊芳等学者重点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集团化问题,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形成的背景、原因、形成过程以及发展优势,也看到了高职教育集团发展存在盲目扩展、协调困难、管理费用过高等问题。这些研究证明职业教育集团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和较高的激励程度,同时看到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并不是成员越多、规模越大就越好,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保证适度扩张,实现规模经营的经济性。

(7)职业教育制度分析。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产业机构调整的大环境,众多学者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职业教育制度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探讨,分析了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包括完善法制环境,职业资格制度的制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增强职业教育课程与企业知识体系的衔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做好职业教育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时期下,我国职业教育制度要向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发展,强调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指导和调节作用。

(8)其他理论研究成果。除上述几方面研究成果外,有学者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得出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现实问题和不利原因:如招生不规范,专业设置没有结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培训市场混乱等现象,为当地职业教育进步提供了建议。还有基于公共经济学角度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个人收益和外部性收益进行分析,讨论了义务教育阶段后继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间接成本对于家庭和个人的影响,提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政府统筹安排,做好转移支付工作,遵循既要考虑收益,也要兼顾公平的原则。

三、展望职业教育经济学未来发展

职业教育改革呼唤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密切关联需要职业教育经济学领域研究的深化。展望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未来发展,今后的研究应关注以下领域:

(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新时期下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如何构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完善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框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2)从已有的资料分析,目前职业教育缺乏有效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国内对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也不够系统和深入。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对职业教育投入产出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对职业教育经费评价的研究,对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评价的研究,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将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在政府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基础上对农村职业教育筹资、成本分担、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投入研究,探寻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化模式,对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4)在研究方法上,目前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研究和规范性研究中,实证研究方法运用较少。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职业教育成本—收益核算与计量,职业教育成本分担,职业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机制,职业教育与个人、家庭受益的关系,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职业教育毕业生择业和就业成本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标签:;  ;  ;  ;  ;  ;  

我国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综述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