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教研意识,提高教研质量论文_王宇江

强化教研意识,提高教研质量论文_王宇江

王宇江 山东省乳山市教研中心 264500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综合性大工程,教研活动则是其中的核心内容。有的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数的狭窄小路上,挤掉了领导和老师的教研意识;有的学校由于对教研的涵义模糊不清,则把老师们凑在一起讨论几个问题当作教研的全部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教研活动处于盲目的无计划、无秩序状态之中,给教学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也是目前影响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有关教研的粗浅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厘清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1.从教研主体分——个体教研和群体教研。个体教研是指教师个人单独进行的教研活动,群体教研是指两人以上的活动组共同进行的教研活动。个体教研活动是最基础性的教研活动,原因是:(1)个体教研受时间、空间、人员水平高低等因素影响小,可根据各自水平高低确定教研层次和难度,并且走在路上、回到家里、坐在办公桌前都可以思考,进行构思性教研。群体教研则受上述因素影响较大。(2)群体教研是由个体教研组成的,个体教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群体教研水平的高低。个体教研是群体教研的前提和基础,它制约着群体教研的发展水平和开展程度。(3)重视个体教研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多种多样的教学艺术风格和百花争艳的教学局面,有利于调动每个教师努力探求教学新路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群体教研最直接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个体教研者的教学水平。群体教研必须通过个体教研者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其教研目的。

2.从教研的认识发展过程分——感性教研和理性教研。感性教研是对教学过程形象、直观、零碎的认识,是教研活动的初级阶段;理性教研就是教研主体解答和攻克教研问题的一般方式和经验的系统化并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感性教研是教研活动的低级阶段,理性教研是教研活动的高级阶段。判断个体或群体教研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它是否升华到了理性的高度。一般说来,教研水平低的教研主体应以感性教研为主。

3.从引发教研的直接动因分——计划性教研和偶然性教研。计划性教研是指教研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实际设计的教研活动;偶然性教研是指教研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对原来预想不到而出现的微观教学问题的解决进行的临时性教研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计划性教研目的性、选择性、科学性、超前性、系统性较强,对教学活动的推动性大,所以,应以计划性教研为主。

4.从教研内容分——研究知识传授方法为主的教研和研究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等非知识性因素为主的教研。前者是指专门研究怎样把书本知识科学地分类组合,才能快而准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的教研活动;后者是指通过研究素质、能力、情感、意志等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教研活动,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的影响等等。因为学生非知识性素质的提高,是影响学生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所以,要重视对非知识性因素研究的教研活动。

5.从教研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分布看——学前教研、学中教研、学后教研。学前教研是指教学活动进行之前进行的为教学做准备的教研活动,它包括学年学前教研、学期学前教研、单元学前教研、课时学前教研等。学中教研是指在教学活动实际进行过程中所进行的调节性教研,是学前教研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补充和调整。学后教研是指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对学前和学中教研进行总结的教研活动。它的鲜明特征是系统性、科学性、经验性,并为下一个教学过程提供依据。

此外,还可分一般性教研、特殊性教研、讨论式教研、评议式教研等等。

二、如何来做教学研究

1.创造性。教研活动最主要的、对教学活动最具影响力的特点是它的创造性。小到个体教研者自身在教研活动中对某一个细小问题的处理方法,大到重大教研课题的实验论证,即使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首先融化成自己的东西,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

2.趋前性。计划性教研、学前教研等都是在具体教学活动没有实施之前进行的,即使总结性教研、学后教研,其目的也是为下一个教学过程服务的,也含有趋前因素。这种趋前性的特点,提高了教学活动的科学性、预见性。

3.经验性。总结经验性的学后教研,能够对教学中的优缺点及时进行分辨,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过程;还有利于普及和推广优秀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

4.升华性。在教研活动的计划、创新和总结中,教研个体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发展原有的教学思想,使其不断升华。在群体教研活动中,个体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升华,每个教研者在教研活动中也会有新收获、新体会。这种不断升华的教研活动,能促使教和学双方共同提高。

5.目的性。无论计划性教研还是偶然性教研,从教学和教研的相互关系上讲,都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目的性:(1)克服了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2)避免了教学活动前后脱节、偏离方向;(3)保持了教学过程的连贯性,避免了蜻蜓点水式的品尝式教学;(4)能督促指导教师较早地为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6.比较选择性。教学研究过程就是对各种教学方式的比较选择过程。选择分宏观选择和微观选择。要宏观选择一种整体教学路子,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再选择微观细节进行补充、调节、充实。宏观控制和微观调节的完美结合,能使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论文作者:王宇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3

标签:;  ;  ;  ;  ;  ;  ;  ;  

强化教研意识,提高教研质量论文_王宇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