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居住方式对贫困老年人口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
杨晓蕾 慈勤英
摘 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且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选择独居的老人愈发增多,但是由子女提供物质及生活支持的家庭养老依旧是目前主要的赡养模式。因此,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研究框架,以贫困老人为研究对象,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考察居住方式对贫困老人获得社会支持的影响。研究发现,非独居方式与贫困老人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健康状况四个维度上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应弘扬传统儒家文化,健全家庭养老方式;政府和用人单位提供保障,倡导子女关心照护老人;调整税收政策,减轻需赡养老人的家庭纳税负担;发挥社区能动性,为独居贫困老人建档立卡,满足需求和生活保障。
关键词 社会支持;居住方式;贫困老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总和生育率降低、死亡率下降以及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使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到2018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2.49亿,占17.9%,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66亿人,占11.9%(1) 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 。由此,我国不仅成为老龄化规模最大的国家,也进入了快速老龄化阶段。同时,我国的家庭规模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与子女分居的独居老人数量大幅增加(2) 许琪:《居住安排对中国老年人精神抑郁程度的影响——基于CHARLS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社会学评论》2018年第4期,第47页。 。家庭规模缩小,子女数量减少影响了老年人口的居住方式,这种改变作用于老人的照料资源的获得,独居方式降低了老人可获得的经济支持(郭志刚等,2001(3) 郭志刚、陈功:《当代中国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量的分析》,《人口学刊》2001年第5期,第36页。 ;张文娟、李树茁等,2004(4) 张文娟、李树茁:《劳动力外流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居住安排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第65页。 )。在我国,家庭这一基本生活单位仍然承担着绝大部分经济、生活、情感照料的功能,照料老人是家庭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家庭是养老保障能够运行的前提条件,家庭人数越多,老人可获得支持越多,所遭遇的养老风险就会越小。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背景下,独居贫困老人作为较为特殊群体,需要扶贫政策倾斜。此外,除了国家政策的帮助,家庭内部是否能够给予独居老人所需要的支持?因此,探讨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获得社会支持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4.推进学生食堂标准化建设:学校餐饮服务中心拟配备专业营养配餐人员,或者由专门人员对学生食堂进行标准化建设,为全校学生合理配餐,保证菜品搭配的合理性和种类的多样性,使学生一日三餐营养素摄入能够满足身体需要,同时保证奶制品的摄入。
面对人口老龄化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笔者于2015年在湖北省、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对生活困难的低收入户,主要包括低保户、低保边缘户、五保供养等生活困难群体进行调研。了解了贫困老人的生活和经济情况,调查发现大多数独居贫困老人都面临着经济问题和生活压力:收入极低或无收入来源,住房简陋;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缺乏医疗保障和相关医疗健康知识;很少与亲友往来,缺乏精神慰藉,时常感到孤独。
我们哥几个嘴上说着不接哥们儿朝洛蒙的电话。我去柜台上结完账出来时,看见哥几个都穿好了衣服,开始往地铁站走。地铁站黑乎乎的,这么晚了哪还有车!我们哥几个就叫停了一辆路过的出租车,扔给司机两百块钱,让他加足马力,抄近路直奔六环外冲去。
综上,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逐渐加深,老年人口独居安排增多,家庭养老方式转型的背景下,本文探讨独居和非独居对贫困老人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和健康状况四个维度获得社会支持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论提供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通过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相较于独居贫困老人,非独居贫困老人的生照料状况更好”,假设2得到验证。此外,居住地对贫困老人的饮食支出的影响得到了验证。
而“代际冲突论”者认为多代同住易于引发代际矛盾,由此产生的影响甚至会消解子女照料带来的积极影响(许琪,2018)(12) 许琪:《居住安排对中国老年人精神抑郁程度的影响——基于CHARLS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社会学评论》2018年第4期,第47页。 。有研究发现与子女同住对老人的健康更为不利(Hughes&Waite,2002)(13) Hughes.M.E.&L.J.Waite, “Health in Household Context: Living Arrangements and Health in Late Middle Age.”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 Vol.42, No.2, 2002, p.21. 。子女与老年人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差异较大,此时易于产生代际冲突,从而影响老人身心健康和获得社会支持的状况。并且,在有些情况下,还会出现子女不养老,而是“啃老”的现象,由此引发父母的不满,并导致其生活满意度和健康状况变差(闫云翔,2016)(14) 闫云翔:《家庭政治中的金钱和道义:北方农村分家模式的人类学分析》,《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45页。 。这种物质剥夺对于贫困老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不仅没有帮助其获得社会支持,反而损害了老人的利益。
还有学者认为居住方式并不影响老人获得社会支持的状况,他们认为子代对老年人的日常照料并未因居住方式的分离发生中断,子女根据父母的真实需求给予家庭的代际支持,并不受居住方式、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制约(张苏、王婕,2015)(15) 张苏、王婕:《养老保险、孝养伦理与家庭福利代际帕累托改进》,《经济研究》2015年第10期,第54页。 。
今年6月,总面积11.6万平方米、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300万人次的龙湾国际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市域铁路S1线将在今年国庆正式迎客……眼下,温州正按照《浙江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2016~2018年)》的要求,全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东南门户枢纽城市”。为加强对温州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温州市还特别成立了温州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
进而,从不同维度来看,在经济支持方面,尽管家庭规模变化与生育率下降可能不是平行关系,但是它与老人经济支持状况之间可能是呈线性的,独居状态会导致老人获得经济支持下降(16) 杨菊华:《人口转变与老年贫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6页。 。同时,子女的支持基本满足了老人的生存需求和希望得到子女关怀的心理需要,因而能够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健康和晚年幸福(17) 许琪、王金水:《代际互惠对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104页。 。在生活照料方面,与家人合住意味着老年人可获得及时的生活照料和较低的生活成本,独居则增加了养老的时间成本、距离成本和机会成本(18) 慈勤英:《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2页。 。同时,非独居老人拥有比较多的出行机会去看望孙辈或亲友。在情感慰藉方面,家庭是老人活动的主要空间,情感慰藉的作用尤其突出,而居住方式对老人的情感依赖度有显著影响,非独居的老人比独居老人在情感上更依赖子女(19) 宁雯雯、慈勤英:《老年人精神慰藉中子女的作用》,《重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第48页。 。非独居的老年人口倾向于与亲友交往,在节日期间互相拜访,在日常与邻里一起进行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贫困老年人口的精神生活,也利于其身体健康。最后,在健康层面,与家人同住的老人意味着获得更细致的照料、医疗知识的普及和身体照护,对老年人的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宁雯雯,2018)(20) 慈勤英、宁雯雯:《家庭养老弱化下的贫困老年人口社会支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8年第4期,第68页。 。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已经就居住方式对老人获得社会支持的影响进行了许多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这些研究中较少涉及贫困老人,老年人和贫困人口都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贫困老人作为两项叠加的弱势群体,居住方式对其获得社会支持的影响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为探究居住方式对贫困老人社会支持的影响,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相较于独居贫困老人,非独居贫困老人的经济支持状况更好;
老龄化会降低劳动力供给。如是金融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劳动力人口首次净减少104万,尤其是15岁~24岁的“小鲜肉”减少最快。近三年几乎每年减少1000万人,10岁~19岁人口是五年后劳动力适龄人口,此年龄段人口数也从2012年开始进入净减少状态(近三年累计减少1345万人。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劳动力减少将显著加大。老年人口不生产,只消费,消费本国和“鲜肉国”劳动力人口的剩余产量。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供养,劳动力的成本随之提高,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
自变量为贫困老人的居住方式,其中独居贫困老人有174人,占总数的31.93%;非独居老人有371人,占总数的68.07%。
H3:相较于独居贫困老人,非独居贫困老人获得情感慰藉状况更好;
H4:相较于独居贫困老人,非独居贫困老人的健康状况更好。
三、数据、变量与统计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课题组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辽宁省、广东省、江西省、山西省和浙江省等地进行社会救助调查所采集的数据。该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总共完成了包括辽宁省朝阳市、湖北省武汉市和黄冈市以及广东省的深圳市等省市42个街道68个社区,16个乡镇40个村的问卷调查,最终获得了1503份有效问卷。
对8种不同食用菌料酒的开发,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草菇料酒、香菇料酒和茶树菇料酒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符合现代人健康理念且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平菇料酒和灰树花料酒呈香呈味作用较明显,满足现代人对不同口味的需求。
基于研究需要,本文选取了调查数据中60周岁以上低保受助群体为研究样本,剔除不合格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贫困老年人口545人。
(二)变量操作化
1.因变量
本文的因变量是贫困老人获得社会支持情况。依据社会支持理论和老年群体特殊性,将社会支持分为经济、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和健康状况四个维度,从问卷中筛选出与之相关的观测指标。在经济支持维度,选取“个人月总收入”和“是否有自住房”。其中“个人月总收入”为连续型变量;“是否拥有自住房?0.否;1.是”。在生活照料维度,选取“年衣着支出”、“年衣着支出”和“年交通支出”为观测变量,三个变量均为连续型变量。在情感慰藉维度,选取“对社交状况满意程度:1.非常不满意;2.比较不满意;3.比较满意;4.非常满意”;“对家庭关系满意程度:1.非常不满意;2.比较不满意;3.比较满意;4.非常满意”;“对休闲娱乐生活满意程度:1.非常不满意;2.比较不满意;3.比较满意;4.非常满意”为观测变量。在健康状况维度,选取“健康自评状况:1.生活不能自理;2.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3.基本健康;4.很健康”;“有无慢性病:0.是;1.否”。
2.核心自变量
本研究的核心自变量是贫困老人的居住方式,包含两个类别:与家人共同居住的为非独居方式,自己居住的为独居方式。根据调查问卷处理为以下问题:“居住方式:0.独居;1.非独居”
表3将年饮食支出、年衣着支出和年交通支出作为生活照料维度的因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中。数据结果显示,模型(1)中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年饮食支出呈现显著相关性,模型(2)纳入控制变量后,在 0.05的显著水平下,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年饮食支出呈现显著相关性,非独居贫困老人年饮食支出比独居老人几率高87.8%(e0.630-1)。此外,居住地与年饮食支出呈现显著相关性,城市贫困老人比农村贫困老人年饮食支出高的几率为84.6%(e0.613-1)。模型(3)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年衣着支出状况呈现显著相关性,模型(4)纳入控制变量后,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年衣着支出呈现显著相关性,非独居贫困老人年衣着支出比独居贫困老人高的几率为117.7%(e0.778-1)。模型(5)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年交通支出呈现显著相关性。模型(6)纳入控制变量后,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非独居老人比独居老人的年交通支出高的几率为152.7%(e0.927-1)。
考虑到人口特征因素对贫困老年人口的社会支持状况产生影响,选取贫困老人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婚姻状况和受教育状况作为控制变量,剔除对被解释变量产生的影响。其中,“性别:0.女性;1.男性”;“年龄:1.60-69岁;2.70-79岁;3.80岁以上”;“居住地:0.农村;1.城市”;“婚姻状况:0.不在婚;1.在婚”;“受教育状况:1.从未上过学;2.小学学历;3.初中及以上学历”。
(三)统计模型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使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首先进行社会和人口因素特征的描述性分析。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框架下,使用线性回归模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住方式对贫困老年人口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和健康状况四个维度获得支持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统计
如表1所示,因变量分为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医疗健康四个维度:在经济支持维度,贫困老年人口的个人月平均收入为1301.38元,拥有自住房的占贫困老人总比82.94%,远远高于居住在非自住房的贫困老人;在生活照料维度,贫困老人的平均年饮食、衣着和交通支出分别为6110.92元,179.48元和134.59元,由此可见,贫困老人用于衣着和交通的支出极少;在精神慰藉维度,76.51%的贫困老人对家庭关系表示满意,51.56%的老人对社交生活表示满意,39.45%的贫困老人对休闲娱乐表示满意;在健康维度,未患慢性病的贫困老人比患慢性的贫困老人多49.36%,64.40%的贫困老人对自己健康评价为“不健康,但能自理”,仅有1.10%的老人自评结果为“非常健康”。
H2:相较于独居贫困老人,非独居贫困老人获得生活照料状况更好;
表 1主要变量与描述性统计结果
在具有关键影响的自变量中,男性占总数的55.5%,比女性稍多;年龄在69-69岁的老人占44.22%,80岁以上的贫困老人占20.92%;居住在农村的贫困老人占69.72%;婚姻状况为在婚的占46.05%;47.34%的贫困老人从未上小学,18.53%的贫困老人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上。
(二)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经济支持的logit回归分析
表 2居住方式与经济支持的 logit回归分析表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p<0.001,p<0.01,p<0.05。
表2将个人月总收入和住房类型作为经济支持维度的因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中。数据结果显示,模型(1)中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个人月总收入呈现显著相关性,模型(2)纳入控制变量后,在1%的显著水平下,非独居贫困老人的个人月总收入比独居老人高出172.9%(e0.1004-1),在其他的重要控制变量中,居住地与贫困老人的个人月总收入相关,即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城市贫困老人的个人月总收入高于农村贫困老人。模型(3)中纳入居住方式,居住方式对贫困老人的住房类型呈现显著相关性。模型(4)纳入控制变量后,在5%的显著水平下,非独居的贫困老人拥有自住房的几率比独居老人高156.5%(e0.942-1),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居住地与住房状况有显著相关性,城市贫困老人比农村贫困老人拥有自住房的几率低84.9%(1-e-1.83);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年龄越高的贫困老人拥有自住房的几率越高。
通过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相较于独居贫困老人,非独居贫困老人的经济支持状况更好”,假设1得到验证。此外,居住地与年龄对贫困老人的经济支持作用得到了验证。
(三)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生活照料的logit回归分析
表 3居住方式与生活照料的 logit回归分析表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p<0.001,p<0.01,p<0.05。
3.控制变量
加里·贝克尔的家庭经济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高效的经济单位,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细胞,在社会、文化发生巨变的当今,家庭依然对家庭成员保留了最大的影响(5) 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6页。 。20世纪以来,政府和市场机制的成熟、社会福利的增加对家庭中的老人、病人、失业者和经济遭受困难的人给予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家庭的功能。但是,家庭对于家庭成员,尤其是对处于弱势的老年人的保护和支持功能仍然不可忽视。有学者认为,相较于独居老人,与家人同住的老人得到的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更多,与家人同住成为影响老人获得经济支持、情感支持与日常照料的重要因素(鄢盛明等,2001(6) 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31页。 ;王硕,2006(7) 王硕:《家庭结构对老年人的代际支持影响研究》,《西北人口》2001年第3期,第78页。 )。魏宁等(2018)(8) 魏宁、周绿林:《基于家庭变化视角分析中国老年人居住安排变化的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年第9期,第4265页。 认为居住方式是传统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延续,与父母同住体现了子女的孝顺,且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与家人同居的老人更易获得代际支持。Garary Villegas认为家庭支持网络是贫困老人获得支持最重要的因素(9) S.Garary Villegas,“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Networks among the Elderly in Mexico.” Population Ageing ,Vol.7,No.1,2014,p.143.。对于我国大多数老人来说,家庭依旧是获取社会支持的关键来源。父母年老、自理能力降低或丧失后,由诸子轮流赡养(简称“轮养”)的做法在不少地区有所表现,被轮养的老年父母或父母单亲周期性轮转于诸子女的家庭中(彭希哲、梁鸿,2002)(10) 彭希哲、梁鸿:《家庭规模缩小对家庭经济保障能力的影响:苏南实例》,《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1期,第3页。 。然而,现在受计划生育政策和城镇化影响,子女外出求学、务工,组建核心家庭,导致家庭规模缩小,老年人口的独居比例大幅提高,引发了独居老人劳动负担加重、生病无人照看、精神孤独等问题(方黎明,2016)(11) 方黎明:《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54页。 。
(四)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情感慰藉的logit回归分析
表4将家庭关系、社交关系和休闲娱乐活动满意度作为情感慰藉维度的因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中。数据结果显示,模型(1)中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对家庭关系满意度呈现显著相关性,模型(2)纳入控制变量后,在 5%的显著水平下,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对家庭关系的满意度呈现显著相关性,非独居贫困老人对家庭关系满意的几率比独居贫困老人高106.5%(e0.725-1),在控制变量中,居住地、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都对贫困老人对家庭关系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在10%的显著水平下,城市贫困老人对家庭关系满意的几率比农村老人高60.0%(e0.470-1);在10%的显著水平下,婚姻状态为再婚的贫困老人对家庭关系满意的几率比不在婚状态贫困老人高79.1%(e0.583-1);在10%的显著水平下,教育程度越高的贫困老人对家庭关系的满意度越高。模型(3)中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对社交关系满意度未呈现显著相关性,模型(4)纳入控制变量后,在1%的显著水平下,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对家庭关系的满意度仍未呈现相关关系。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性别、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与贫困老人的社交满意度呈现相关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女性贫困老人对社交关系满意的几率高于男性贫困老人32.8%(1-e-0.398);在10%的显著水平下,在婚贫困老人对社交关系满意的几率比不在婚贫困老人高54.3%(e0.434-1);在5%的显著水平下,教育程度高的贫困老人对社交关系满意的几率更高。模型(5)中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对休闲娱乐满意度呈现负向相关关系。模型(6)纳入控制变量后,在1%的显著水平下,居住方式与休闲娱乐满意度仍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非独居贫困老人对休闲娱乐满意的几率比独居贫困老人低59.9%(1-e-0.916)。此外,在1%的显著水平下,在婚贫困老人对休闲娱乐生活满意的几率比不在婚贫困老人高。
通过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相较于独居贫困老人,非独居贫困老人对家庭关系的满意度更高”“相较于贫困独居老人,非独居老人对休闲娱乐的满意度低”,部分假设3得到验证。此外,居住地、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对贫困老人情感慰藉的影响得到了验证。
This angle is interrelated to the volume density of the material by using the following equation:
组织蛋白、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SZ)试剂盒均购买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院。水蛭素活性测定采用《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的测定方法及陈华友等[12]提供的方法(数据体现时,在相应标号前增加指标英文缩写,如“LSZss”代表配合饲料组嗉囊组织中溶菌酶的活力)。
表 4居住方式与情感慰藉的有序多分类 logit回归分析表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p<0.001,p<0.01,p<0.05。
(五)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健康的logit回归分析
表5将健康自评状况和患慢性病情况作为健康维度的因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中。数据结果显示,模型(1)中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健康自评状况未呈现显著相关性,模型(2)纳入控制变量后,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健康自评状况仍未呈现显著相关性,在其他重要控制变量中,年龄和教育程度影响贫困老人的健康自评状况。具体来看,在5%的显著水平下,贫困老人年龄越大对健康状况评价越差;在5%的显著水平下,贫困老人的教育程度越高对健康状况评价越高。模型(3)中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患慢性病情况呈现显著相关关系,模型(4)纳入控制变量后,居住方式与贫困老人患慢性病情况呈现显著相关性,在10%的显著水平下,非独居老人未患慢性病的几率比独居老人高77.8%(e0.576-1)。此外,在其他重要变量中,年龄和教育程度与贫困老人患慢性病情况有关,具体来看,在5%的显著水平下,年龄越大患慢性病的可能性越低;在1%的显著水平下,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患慢性病的可能性越低。
通过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相较于独居贫困老人,非独居贫困老人患慢性病的几率更低”,部分假设4得到验证。此外,年龄、教育程度对贫困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得到了验证。
由于我国发电厂电气设备的规模不断扩大,灵敏性不断升高,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而传统的检修频率已经无法保证发电厂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导致我国发电厂电力系统临时性检修频繁发生。这种状况不仅使设备检修的正常计划失去了意义,而且也打乱了发电厂的正常生产计划。由于电气设备不同要求不同,而我国发电厂一律采用传统的思路进行检修,很容易导致电气设备在检修或维修完成后的短时间内再次出现故障,严重的影响了发电厂的正常工作,降低了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配合给予手术室围手术期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护理措施如下。
表 5居住方式与健康状况的 logit回归分析表
Standard errors in parentheses. p<0.001,p<0.01,p<0.05。
五、总结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首先,从总体来看,非独居贫困老人获得社会支持状况要优于独居老人。与亲人同住的贫困老人在经济、生活、情感和健康层面获得的支持更多,经济能力强,认知水平高的子女亲友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多生活及健康照护,而亲人的陪伴为老人提供了情感的慰藉。所以,非独居的居住模式有利于老人得到更好的社会支持。
其次,从不同维度来看,在经济支持维度上,非独居贫困老人的经济支持状况优于独居老人体现在非独居贫困老人的个人月总收入及拥有自住房的几率更高。与亲人同住的贫困老人获得经济来源的渠道多,尤其与多位家庭成员同住的老人,会得到更多人情往来以及亲友的接济,因此家庭总收入也会增多。而对于独居贫困老人来说,经济来源较为单一,低保金很可能是其收入的主要或唯一来源,获得的经济支持较少。同时,是否与亲人同住影响了家庭的资本积累,从而影响了贫困老人的住房类型。父母帮助子女购置房产、支付首付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父母年老后也更倾向于与子女同住,由子女养老;在生活照料维度上,非独居老人的生活照料情况优于独居老人体现在非独居老人在饮食、衣着、交通的支出更多。饮食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和最基本的支出,非独居老人获得家人的生活补贴更多,部分活动能力尚可的老人会负责全家一日三餐,增加了老人的饮食支出。同时,与家人同住的老人经济更为宽裕,可以为自己添置衣物或由亲人添置照料。在交通支出方面,非独居老人走亲访友的机会更多,有些与儿女孙辈同住的老人会负责接送孙辈上下学,部分老人组团短途旅行等,所以非独居老人产生的交通支出更多。在情感慰藉维度上,家人通常是老人得到情感慰藉的第一重要来源,相较于经济支持,很多老人更缺乏情感慰藉,与家人一起居住的老人,通过日常交流与家人增进感情,更容易获得情感慰藉。而在贫困老人对休闲娱乐活动满意度的回归检验中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相较于独居贫困老人,非独居贫困老人对休闲活动的满意度更低。这与研究假设相反,笔者认为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与家人同住的老人可能家人对其的关心更多,避免老人发生危险而减少了其外出参加休闲娱乐活动的机会,二是因为有些老人可能从原来的住所搬去与子女同住,得到了子女的照料,但是却远离了熟悉的邻居伙伴和日常的休闲娱乐活动;在健康维度上,与家人同住的贫困老人更容易得到家人关于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年轻人也会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如每天坚持锻炼,饮食少盐少油等,这些行为都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减少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概率。而独居老人的饮食习惯多是年轻时保留下来的,且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饮食口味会变重,没有家人监督和健康知识的普及,老人患慢性病的概率会增大。
最后,其他关键因素对贫困老人获得社会支持状况有显著影响:在经济支持维度上,居住地与贫困老人的个人总收入呈显著相关关系,相比于农村,城市贫困老人的个人总收入更多,这与城乡的收入水平差距相关;居住地与住房状况以及住房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相较于农村,城市贫困老人拥有自住房的可能性更低,对住房的满意度也更低,这与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城市房屋库存量和购房的限制性政策不无关系。在生活照料的维度上,居住地与贫困老人的饮食支出呈显著正相关,相较于农村,城市的饮食支出更多。因为城市物价水平普遍高于农村,所以饮食上的花销更高;在精神慰藉维度,教育程度与贫困老人社交生活满意度和家庭关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对自己的社交状况和家庭关系越满意,教育程度高的老人越可能理解别人,在社交生活上也容易找到新的乐趣;在健康维度上,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的健康自评状况越好,也越不容易患有慢性病。教育程度高的老人更容易采取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较为了解。
步骤6 对加权超矩阵W=(wny)N×N进行稳定处理,即计算矩阵W∞的列向量即为各指标的稳定关联权重,令
(二)讨论
1. 弘扬儒家文化,健全家庭养老
家人给予老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是无法替代的,所以应弘扬儒家文化,以家庭为纽带,加强家庭间亲子互动,增进父母与子女感情,提升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王金元、赵向红,2015)(21) 王金元、赵向红:《社会治理视阈下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研究》,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年,第171页。 。同时,随着老人的年龄渐长,身体机能开始衰退,自理能力开始下降,在生活照料方面需要的支持逐渐增多,而在大多数老人看来,配偶与儿女是“内”,而朋友社区是“外”,老人更容易接受来自家人的生活照料(22) 韦璞:《农村老年人社会资本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89页。 。而在健康层面,独居老人并不了解健康状况,许多老人未进行常规体检,不知是否患病,对其生命健康是一种潜在风险。因此,子女有必要督促或带父母进行常规体检,及时掌握老人健康状况(23) 郭平:《老年人居住安排》,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 。同时,为老人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对于与父母居住距离较远的子女,应定时看望老人,经常与父母通话,让父母感受到关怀和温暖,获得幸福感。
2.社会政策保障,企业文化助力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是老年人实现经济自立的重要环境条件,这一制度由社会保障制度和老人自我储蓄承担,家庭成员主要提供生活照料及情感支持,形成一种老年自我经济支持、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料和社会机构提供有偿但相对优惠的长期的服务格局(24) 王跃生:《中国当代家庭结构的变动分析——立足于社会变革时代的农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02页。 。此外,在个税缴纳政策可借鉴香港地区以家庭为税收单位,对于需要赡养老人的家庭减免部分个人所得税以减轻家庭负担,在政策层面鼓励家庭养老(25) 田北海:《香港与内地老年社会福利模式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3页。 。在企事业单位层面,可设置探亲假鼓励子女看望陪伴独居老人,助力家庭养老。
3.保护独居老人,推广社区照护
风俗油画以现实的生活场景以及日常情感为主题,其故事性为人们了解不同时期、地域、文明、种族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桥梁,将那些模糊的世界写实而又丰富地展现到人们面前。
社区是独居老年获得支持的重要场所。当家庭赡养人的数量和能力很难达到家庭养老的需求,且对于一些无法获得家庭支持的孤寡老人,社区可弥补非正式支持渠道为其提供支持的重要来源(26) 丁志宏、曲嘉瑶:《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基于有照料需求老年人的分析》,《人口学刊》2019年第2期,第87页。 。针对社区这一支持层面,建议为独居老人建档,全面了解独居老人的信息,如老人的家庭情况,经济状况、健康情况和主要社会关系等,针对老人的偏好和需求为其提供服务。其次,社区定期重点走访孤寡老人和与家人联系较少、且居住较远的老人,了解其生活状况和健康情况。推广社区照顾体系,形成一种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为老人提供安全感。独居老人不易获得来自家人的照顾,尤其与子女居住距离较远或关系疏远的老人。但是目前社区照顾并不普遍,主要是因为社区照顾的服务内容较少,并且对社区独居老人的认识不足。社区应积极整合物质和人力资源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如建立老年人协会,提升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27) 慈勤英:《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8页。 ;开展健康及文化娱乐项目,提升老人的健康意识,丰富老人的娱乐活动和社会交往。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Living Pattern on Social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Poverty
Yang Xiaolei Ci Qinying
Abstract :At present,China has entered the high speed aging period.With the shrinking of family size, the number of elderly people who choose to live alone is increasing. However, family pension with material and life support provided by children is still the main mode of support.In this study, we take the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dd the measurement dimension of medical health. We select the poor elderly aged 60 years and ov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amine the four aspects of living style on the poor elderly: economic status, life care, emotional comfort and medical health status.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elderly living with family get more support than those who living alone.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encourage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should provide policy to help children support elderly people; adjust tax policies to reduce the tax burden of families who need to support the elderly; community should establish fil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for elderly living alone in poverty.
Key words : social support; living pattern; elderly people in poverty
作者简介: 杨晓蕾,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慈勤英,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项目编号:13JZD020)。
中图分类号 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 2019) 10-0181-13
责任编辑: 郭洪
标签:社会支持论文; 居住方式论文; 贫困老人论文;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