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成为专业读者_朱永新论文

朱永新:成为专业读者_朱永新论文

朱永新:成为专业阅读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阅读者论文,专业论文,朱永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语文教师应当成为社会的读书人口。语文教育的特征与功能,语文教学的语言实践特点让语文教师成为“心灵与文字相遇”的人。阅读是语文教师理解生活、解释生活、升华生活的重要方式。

      当下,网络提供的文化微缩景观,无论是“小清新”“鸡汤派”,还是“情怀党”“分析师”,都能依照自我的价值定位与审美偏好,找到契合于自我阅读需求的领地,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和大众文化分割离立。但是,什么是真正的阅读生活?

      美国学者罗斯扎克如此发问: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也许这只是哲人的文化焦虑,哲学总是对技术革新可能带来的文化风尚的改变给予深度观照;那么,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写下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自己灵魂的深处有一份丰富的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的一二百本书”这样的诤言时,我们又作何解读?

      犁去内心世界的荒芜,保持思想的深度与创新,是语文教师的学术担当。在现代媒体的海量资讯面前,语文教师又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增进对意义世界的理解?有一种取向:做一个专业阅读者。

      张悦:朱老师,您好!在不同场合,您都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尤其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句话更是成为被广泛引用的高频句子。我将这句话理解为您的阅读观,您能跟我们具体谈谈阅读和精神成长的关系吗?

      朱永新: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我想,这绝不仅仅是从身体的角度来说的。我们的躯体发育与每天的饮食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要用饮食来调节我们的身体,“管住嘴,迈开腿”是保持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法宝。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精神成长与我们每天的精神食粮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与躯体的发育相似,精神发育的历程也是与我们每天的“食物”有着密切关系的。读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发育的历程是整个人类精神发育历程的缩影。人类因为有了文字,有了可以记录我们思想、记录我们创造、记录我们智慧的文字,才超越了其他动物,而这种超越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是通过图书保存下来的。阅读这些伟大著作的过程,就是接受和继承这些伟大思想和智慧的过程,我们也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真正地拥有。所以,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和这个时代的阅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个时代的阅读和每个人的阅读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的精神阶梯就是随着我们的不断阅读而不断攀升的。如果没有这样的阅读生活,我们的精神就会退化,就会萎缩,就会衰落。

      没有阅读永远不可能有个人心灵的成长,永远不会有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我们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我们人生的宽度、厚度和高度。阅读不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

      张悦:谢谢朱老师。“读什么”是个本原性话题,“读什么”远比“怎么读”要来得重要;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以专业阅读作为基座的,这就使得“定位”精准的阅读内容变得更加关键。现代科技手段的更新带来了取之不竭、丰富而复杂的资讯,“干货”“水货”齐齐登场,难于甄选。漫步书海森林,有时还真不知道哪一棵是自己的“树”。请您从“专业阅读”的角度,对“读什么”这个问题,给予我们一些解答。

      朱永新:的确如此,对于教师来说,“读什么”是专业阅读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有人曾经对我们研制中国教师基础阅读书目提出意见,认为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为什么还要管教师读什么书呢?我一直认为,古人讲的“开卷有益”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仅仅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就达40万种之多,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图书中,要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的确非常不易。

      对于教师而言,专业阅读的根本任务就是建构一个合宜的大脑,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此,我们专门为教师精心研制了新教育实验的教师阅读地图,为教师选择最合适的书。在我们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最重要的是两大类:一是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以及人文科学素养等方面的读物;一是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学(如课程、课堂)理论,以及所教学科的专业书籍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会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对待人生。心理学则是关于人的学问,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洞察人性,了解人身心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希望教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对自然、社会,对人类命运、世界和平等能够深切关注。提高人文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路径是和经典对话。读经典就像交朋友,要交就交最值得交的好朋友,要读就读最值得读的好书。那些经过时间大浪淘洗积淀下来的经典,是最值得你读的。经典读多了,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就加强了,阅读的口味和习惯也就养成了,阅读的鉴别力自然也会提高。我们所推荐的孔子的《论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等,就是比较重要的经典。

      教育学理论对于教师来说也非常重要,会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课程与课堂,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而学科知识,更是教师的看家本领。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成为他们所教学科的虔诚的传教士,能够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以及学科的历史与方法。如一位数学教师,就应该了解数学文化、数学哲学、数学历史,掌握数学课程论与数学教学论,能够引导学生像数学家发现数学那样学习。

      传记类书籍也是我特别希望教师能够认真阅读的。按照生命叙事的理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不断书写中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叙事的唯一主角,也是最重要的作者。能否把自己的生命故事写成一部伟大的传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为自己寻找生命的原型、人生的榜样。那些伟大人物的传记和优秀教师的传记,如《史蒂夫·乔布斯传》《林肯传》《居里夫人传》《毛泽东传》《我的生活故事》《第56号教室的奇迹》《窗边的小豆豆》《夏山学校》《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等,就是为我们书写传奇树立的原型和榜样。与伟大的人物对话,与崇高的精神交流,会使自己不断地汲取奋进的力量。

      优秀的管理类图书也值得教师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教师也是从事管理的。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一些优秀的管理类图书,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理解学生,理解工作。如《从优秀到卓越》让我们知道,优秀经常是卓越的敌人;《如何改变世界》让我们知道,只要用心去行动,普通人的努力也可以改变世界。这些书首先是教我们如何“管理”自己,会让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更有效率。

      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教师陶冶情操、丰富心灵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移情作用,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让人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与启迪,如《平凡的世界》《巴黎圣母院》等,都是非常好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也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阅读是写作和讲演的基础。阅读那些好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大有裨益。而这恰恰也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张悦:谢谢您给我们提供的阅读视角和阅读书目。您刚才给出的“读什么”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在“对”的时间找到那棵“对”的“树”。在厘清了“读什么”这个本原问题之后,我想也许可以谈谈方法论。我觉得,专业阅读有其“专业”属性,区别于一般的阅读,它是心灵高度参与的阅读,它追求理性思辨、思想成长、学术进步,与教师的专业诉求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它不是随性的“散步”,而是朝着预设的道轨执著“走心”的努力,是与文字缔结互约关系、相向而行,敞亮自己、走向对方的过程。在您的最新力作《致教师》中,您给出了如何进行专业阅读的建议。能跟我们具体聊聊这个话题吗?

      朱永新: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位教师也都是一道风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风景,与我们的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师成长的历程中,总有一些书是绕不过去的。我们把那些书称为“根本书籍”。当然,这并不妨碍每位教师有自己的阅读兴趣、阅读口味,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书目。

      在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以后,“怎样读”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首先主张用“知性阅读”的方法精读一些最重要的“根本书籍”。知性阅读的方法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聆听、梳理、批判、选择,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知识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

      教师在处理所有教育教学问题时都是有着自己的“教育观”的,这种教育观,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行为。而这种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与教师的阅读生活直接相关。“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其实不仅仅是对学生说的,也是对教师说的。在我们教室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在过去的教室里早就发生过。所以,用知性阅读的方法,用心、系统地阅读一些教育经典,对于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非常必要。

      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也会经历一个从浪漫走向精确再到综合的过程。我们主张教师先为自己做一个阅读史的分析,诊断一下自己阅读的问题,制订一个相对系统的阅读计划,尽快弥补自己的阅读缺陷。

      许多教师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其实,读书的时间总是有的,关键是你有没有把读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关键是有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书贵在坚持。青年毛泽东曾经有一副对联讲坚持不懈的好处: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有人统计过,如果每天坚持阅读10分钟,一个月就能够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人生的许多好习惯都是在不断坚持的情况下养成的。

      张悦:我认为“智识”“理性”“情怀”是语文教师这个专业群体成员必须具备的三种素养。一位语文教师学术“颜值”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三种素养的高低。专业阅读对于这三种素养的提升有着深刻意义,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专业阅读过程中修得“智识”“理性”“情怀”呢?请朱老师给予我们语文人以专业的指导。

      朱永新: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智识”更多与教师所教学科相关,“理性”更多与教师的思考能力和视野相关,“情怀”则更多与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相关。新教育实验曾经把理想课堂分为三重境界:一是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三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这三重境界与你所说的三种素养虽然不能够完全一一对应,但是可以参考。

      第一重境界的主要特点是讲效率、保底线,即如何为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落实有效教学框架。对于你说的“智识”素养,主要还是以学科性阅读为基础,了解语文学习的底线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第二重境界的主要特点是讲对话、重品质。如果说第一重境界更多的是规则、规范,那么第二重、第三重境界更多的是自由。第一重境界更多的是围绕着教材,围绕着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一套教学大纲展开;第二重境界则是围绕着文本,围绕着第二套教学大纲即“课外阅读”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隔在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二道贩子,用某些有效的方法把知识简单地转交给学生,而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准确而及时地出现在被阻隔之处,甚至是和学生一起沿着“问题—知识—真理”的途径进行一次科学探索,成为学生的同行伙伴,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对于你说的“理性”素养,就要在对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如从范文扩大到该作家的其他代表作品,甚至通过阅读与此相关的历史读物了解时代背景。

      第三重境界的主要特点是讲个性,求境界。知识不再是一个死的体系,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紧密结合的。同时,在激发起师生的强烈反响后,应该内化为师生的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真正的课堂,应该具有唯一性,应该面向特殊的一群人,因为是为这个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量身打造的。在这里,群体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成长,都会拥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和体验。此处的共鸣,既有基于个体差异的个性体验,又有面对伟大事物产生的共性共鸣。对于你说的“情怀”,就要有更加广阔的阅读背景。其实,真正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脱离人文社会科学的大背景的,文史哲是不可能真正分开的。

      总之,无论是要形成“智识”“理性”“情怀”的三种素养,还是要演绎课堂教学的教材,专业阅读都是不可或缺的。

      张悦:打个比方来说,语文教师修得“智识”“理性”“情怀”是在加厚自我专业发展的土层,而有价值的专业阅读则在这个过程中为心灵“培土”“洒水”“除虫”,精心尽心地“耕耘”,以引领我们清除阻障,避免裹挟,从而实现精神去蔽。当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阅读环境不再如田园牧歌般宁悦,碎片化的信息、浅表化阅读正在成为社会转型期文化的显性表征,手机、电脑等新媒体阅读广泛介入,亦使我们长久不闻书香,精神处于饥渴状态,语文人的阅读生活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持学术独立,让语文教师拥有真正的文化生活呢?您作为国内有影响的阅读倡导者和践行者,能给我们一些建议吗?

      朱永新:的确,如你说的那样,现在教师的阅读生活,多少被“三个屏”扰乱了。这三个屏,就是手机的小屏、电脑的中屏和电视的大屏,这“三屏”的生活,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虽然通过网络我们仍然可以阅读,可以学习,但正如有学者批评的那样:过分沉浸在网络信息和互动娱乐的海洋里,对人类知识的深层把握就会出现问题,人类智力就会产生单调、幼稚,知识人格也会产生障碍。大量的即兴式的表达,无编辑的出版和发表,使很多鲜活的思想失去了酝酿和雕琢的机会。特别是在虚拟社区里面,“道德责任的虚化,虚假包装的便利,无拘言行的泛滥,都将释放我们心中的魔鬼”。

      读屏跟读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国台湾地区曾做过一个实验,请中学老师把电视的一期节目连续看三遍,然后请这些老师复述,大部分老师不能完整地表达。但请老师们看这期节目的文字脚本,一遍以后就可以基本上把它表述清楚。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打开电脑,不断浏览各种碎片化的信息,不断追寻那些相关的链接,时间大把大把地被消费。表面上是你控制着鼠标,选择着内容,其实是内容在控制着你,鼠标在指挥着你。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还是尽可能控制每天上网的时间。能够静心读一些书,思考一些问题。

      张悦:非常感谢朱老师。和您就“语文教师的专业阅读”这个话题进行对话,是珍贵而难忘的精神之旅。阅读是永恒的追求,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我们一直在路上。专业阅读陪伴着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不离不弃,且行且歌。最后,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我还想请朱老师来一段“致语文教师”吧,谈谈您对语文教育、语文教师的希望和期待。

      朱永新:我曾经说过,语文教育最基础的任务就是解决好“听说读写”四个字,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形成对于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崇敬。

      所谓听,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在别人讲话时能够全神贯注地倾听,准确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主动、及时地与别人沟通交流。

      所谓说,就是能够流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大胆自信地在公共场合发言、讲演,准确复述别人发言的要点,概括各种文献资料的基本观点。

      所谓读,就是能够大量阅读语文教材以外的经典名著,系统地阅读文学作品、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自然科学与科普作品、人物传记等,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所谓写,就是能够通过文字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能够熟悉各种文体,养成记录自己生活的习惯。

      我一直认为,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把阅读作为生活方式,把反思作为人生习惯,他一定是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人。而这个根底,就是语文教师打下的。

      我也一直相信,所有学科的区别都是相对的,语文教师,主要任务不是“教语文”,而是通过语文来“教做人”。

      所以,对于语文教师而言,首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人。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阅读的学生。只有真正和那些伟大的著作对话过的教师,才能真正把学生带到这些著作中去。语文教师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写作者,我特别欣赏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我有几位语文教师朋友,他们都有一个好习惯,布置的每一道作文题目,他们都是第一个写作的人。也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与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不阅读,教育没希望。”王栋生老师说的这句话,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提醒自己的座右铭。

标签:;  ;  ;  ;  

朱永新:成为专业读者_朱永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