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_田小旭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_田小旭

(易县中医医院;河北保定074200)

摘要:目的: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7年7月选取普外科3000例手术患者中出现2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所有患者完整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其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制定相应措施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近三年来,普外科3000例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共计28例,其中感染率为0.933%。之所以导致患者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在于手术室条件、手术种类、手术人员操作规范性、患者自身条件、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等。结论:采取必要的切口感染预防措施,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对策

1.1一般资料

通过分析我院2015年1月到2017年7月的普外科3000例手术患者中出现的28例手术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切口感染率为0.93%。年龄在13~76岁,平均年龄(18.12±7.68)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均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符合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手术切口出现局部红肿和发热现象,同时伴有持续加重疼痛;手术切口处浅层组织有脓性渗液,通过对病原体详细检查,最终结果显示其呈现阳性特点。

1.2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目前评判手术切口感染的标准主要依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各项规定来进行实施,分为:深隙感染、深部切口、表浅切口。其症状主要表现在:会伴随出现自然裂开的情况,切口中有脓液出现,患者有局部压痛及发热的情况;深部切口引流出来脓液的情况;切口有红、肿、热、痛或脓性分泌物出现。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全部实验数据均行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9.0软件包作为分析工具,实验数据的差异性以P<0.05表示符合统计学判定标准,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手术室条件与切口感染情况

针对这28例切口感染患者而言,在“非层流手术室”中开展手术的有20例,感染率为1.07%(20/1868),8例是在后期改进的“层流手术室”内做的。感染率为0.71%(8/1132)。差异具备可比性(P<0.05)。

2.2 手术者无菌操作技术与切口感染

手术人员是否严格遵从无菌操作技术规范,会直接影响到普外科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在手术过程中,没能利用腹膜保护好切口,则导致术后感染率高达2.42%(8/33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术前准备与切口感染

手术开始之前,需要严格遵从相关规定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方能有效降低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问题。反之,若术前准备工作不到位,自然会导致切口感染率相对上升。例如在本次调查研究过程中,其中2例大肠癌手术患者没能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同时另外大肠癌2例,由于手术类型属于肠梗阻急诊手术,未能做好肠道前期准备工作,因此,最终结果则显示上述4例患者全部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问题。

2.4 手术类型与切口感染

行Ⅰ类手术患者358例,有1例患者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28%;行Ⅱ类手术患者1359例,有9例患者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66%;行Ⅲ类手术患者1717例,有18例患者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05%。由此可见,行不同类型的手术所造成的切口感染也会有一定差别,由上述数据可以发现,三类手术中,行Ⅲ类手术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1.05%,要明显高于Ⅰ类和Ⅱ类的0.28%和0.66%。

3 讨论

3.1 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是一个多环节综合因素的结果: 手术切口受到污染; 手术切口内有残留异物; 手术操作技巧欠佳在施行手术时,一名技术娴熟的医生不仅能缩短手术时间,而且能恰当处理手术切口、降低发生切口感染率;患者的免疫力较差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就会很高;老年患者、肥胖症患者、引流部位选择不当的患者及某些慢性病患者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比例较大。

3.2 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3.2.1手术前: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日进行,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皮肤消毒范围应符合手术要求。恰当的预防用抗菌药物。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参加手术。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3.2.2 手术中:保证手术室门关闭,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3]。时间长的手术可根据情况适量追加抗菌药物的浓度,以有效预防切口感染。手术人员尽量轻柔接触组织,保持有效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2.3 手术后: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总之,普外科手术很容易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出现切口感染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之上对患者术后的恢复程度及效果均会出现影响,精确的找出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要及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张兆新.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国处方药,2016,14(07):141-142.

[2]姜轶山.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05):59-61.

论文作者:田小旭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下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5

标签:;  ;  ;  ;  ;  ;  ;  ;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_田小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