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257-01
1.引言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各国交往沟通所使用的最为广泛的语言。学习英语有助于本国借鉴吸收外来优秀科学技术,同时加强各国间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了彼此的共同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扎实培养起一批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外语人才,对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深刻总结十年改革的经验、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力求巩固和深化十年课程改革理念与成果,着力解决十年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为下一个十年的英语课程改革提供指导(王,2013)。
2.《课标2011》的四种变化
2.1 明确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英语课程性质部分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 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可以看出,《实验稿》强调了语言的工具性确实存在, 但对外语课程的认识不能一味地强调语言的工具性,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语言的人文性(程,2005)。而在《课标2011》中则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在过去几十年英语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英语教学工作者迫于升学率压力只片面重视发展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看重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在经过十多年的英语教育改革探索,研究人员与广大英语教学者深刻意识到,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崔,2012)。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课标2011》对于英语课程双重性质的清晰阐述,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学实践的改进提供了准确的方向引导。
2.2 由倡导任务型教学到提倡开放灵活的多种教学模式
《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中明确倡导了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并要求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吴,2013)。这种单方面的强调某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课标2011》在课程理念部分将这一说法修改为“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这样修订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提倡教师要根据实际课堂情况选择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地将任务型教学套用到所有课堂。换而言之,《课标2011》对教学模式的修改,一方面保证了与《课标(实验稿)》在理念上的一致性(范,2013),另一方面又鼓励了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教学需要来开展教学。
2.3 教学建议更加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实施建议共有八条教学建议,限于篇幅,此部分只着重讨论第二条和第四条。
第二条教学建议指出要“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该条建议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哑巴英语现象提出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学生为了快速提高英语成绩,过分夸大了对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忽略了学习语言最本质的目的,造成很多学生“会考试,会拿高分”,但是却不清楚如何更好地用英语服务交流。《课标2011》指出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并提醒教师在设置语言学习活动时,要注意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关系、语言操练与语言运用的关系以及常规教学与考试的关系。
第四条建议关注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问题。这是针对目前英语学习中因为文化差异而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问题所提出的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对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由于文化差异,运用本土的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交流往往会产生误解和冲突(Wallace,2011)。语言与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英语教学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外国文化,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建议指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和语用中国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体会不同文化氛围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结语
《课标2011》在继承《实验稿》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修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加细致和有针对性的要求与建议,其编写内容也更加贴近现阶段我国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陈,2012)。相较于《实验稿》,《课标2011》在内容编排上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着重讨论了其中的四种变化:第一,明确了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第二,由倡导任务型教学到提倡开放灵活的多种教学模式;第三,教学建议更加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第四,更加深入具体地讨论形成性评价的意义及评价方式。探讨和分析《课标2011》的主要变化,能够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正确的引导,从而帮助其解决现阶段英语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Black, P. (2009).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21, 5.
[2]Wallace, M. (2011). The communication of respect as a significant dimension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7, 18.
[3]陈力.(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新发展. 中小学管理, 16, 18.
[4]崔训.(2012).2011 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2012 年版《英语(新目标)》修订内容解析.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6, 37.
[5]程晓堂,龚亚夫.(2005).《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课程?教材?教法, 3, 66.
[6]范咏梅.(2013).两个版本的《英语课程标准》差异比较. 基础英语教育, 15, 8.
[7]王蔷.(2013).深化改革理念 提升课程质量. 课程?教材?教法, 33, 34.
[8]吴文.(201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十年修订与反思.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4, 39.
[9]许琦.(2013).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方法研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1, 41.
论文作者:薛兆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英语论文; 语言论文; 学生论文; 建议论文; 课标论文; 课程标准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8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