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课“化学1”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_高中化学论文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1》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块论文,化学论文,建议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既要体现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又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更要符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但在目前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经常遇到许多问题和困惑,这些困难或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于知识内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

在化学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准确主要体现在《化学1》第一章第一节“化学实验基础”、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以及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中。由于相关教学内容的大量增加,授课教师普遍感到教学授课时数不够,不知该如何进行新高一的化学教学。

教学建议:(1)做好学情分析,减少课堂无效劳动。教师不仅要分析研究高一的教材,而且要了解九年级的教材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哪些知识详细讲、哪些知识简单介绍要心中有数。(2)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由于课程标准只是对教学内容的原则规定,并不包含其具体细节,弹性较大,因此,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以课标代替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体现,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依据和支持。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只要不依赖教材,把教材当成有效教学的工具,把教材内容当成可以调适、协商与批判的文本,教师就可使教材发挥出相当大的正面作用。因此,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其中的精神,尤其是能力方面的要求。高中化学教材“一纲多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教材资源,依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依据教材内容一一讲解,否则,必然会造成教学时间超出课时计划,每节课下来总是感到没讲完,而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二、对新旧教材不同知识体系的理解不到位

必修模块《化学1》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旧教材在知识上体现出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新教材则更加体现知识的社会性、时代性和实用性。虽然新旧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但是知识本身有着内在联系。

例如:必修模块《化学1》中第三章的“金属及其化合物”,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往教材是在学习碱金属和卤素之后建立元素周期律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学习同周期金属元素镁和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而新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周期和主族这条过去最熟悉的线索,将整个金属作为研究对象,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横向分类,横向比较,突出特性。本章教材这样集中介绍,有其明显的特点。当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大量实验归纳知识,若教师的指导稍不得法,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知识零乱,把握不住规律,从而走入“背化学”的死胡同。因为这时的学生缺乏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基础。作为以“事实学习”为特征的课型,为了避免学生对这类内容的学习“一听就会,一用就乱”,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编排主线,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从学生已有的“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出发,突出“分类”这个主线,从而使基础知识清晰。

教学建议: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一方面是基于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学素养;另一方面是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教师要深刻理解素材,就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和信念。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依据教材而教,在教学中不能突破旧教材知识体系与经验的束缚,那就只能“穿新鞋,走老路”。

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中,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教师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所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的反应。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金属活动性的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然而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该活动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况且,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高难度的实验,时间紧,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教师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放在第一课时,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建立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研究模型:

三、对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理解存在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向发展,新课程理念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新课程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仍然存在着反差。许多教师在实践中试图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之融入新课程改革当中,但由于其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深刻、把握不准确,教学行为的变革往往呈现出形式化的特点,致使教学效率依然低下。而新课程所提倡的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也恰恰是目前教学中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常见的形式化有:表演课,过分拘泥于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不做任何增删和调整,好像在套公式;贴着“探究”标签的伪探究,幻灯片上打着“探究1、探究2……”但实际教学活动只是学生讨论、学生看书或学生依照教师预设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以课件演示实验录像代替化学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提出的问题过易或是过难,不具备探究的价值;等等。

教学建议: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对科学探究或探究式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同时教师应该明白,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学习”。贴着“探究活动”标签的学习不能表明就是在进行探究式教学。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类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校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要掌握几千年来人类文化的精髓,只用一种学习方式是不可想象的。接受学习、探究学习等都是人类常用的学习方式,并没有绝对的优与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来积极、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

标签:;  

高中化学必修课“化学1”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_高中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