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访李君如教授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访李君如教授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访李君如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教授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李君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央决定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编写一部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并由中央党校负责组织各单位专家学者完成这一重大任务。您是新编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第一责任人,我们想请您谈谈教材研究的进展和您对新编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设想。

李君如: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教材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说它光荣,不仅因为这是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 而且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的核心,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占有 特别重要的地位;说它艰巨,是因为社会主义还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体 制尚未定型和巩固,要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尚需要更有力的事实和时间。但 是,我们完全有信心写出一部能够较好地反映我们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好教材。为 了完成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基本的问题作一些研究。

前一段我们科社教材编写课题组在中宣部和“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声有色、有章有法的指导下,工作开展得很顺利。一是课题组专家对工程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二是课题组和工作班子的队伍组织起来了。三是按计划完成了调研和编写研究资料等任务 。四是对国内外原有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进行搜集比较研究。可以说基本完成了中央部署的第一阶段任务。下一段工作要把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教材大纲的编写结合起来。经过前一段调研,我认为做好下一阶段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一些大的问题。

记者:教材是要有读者的。现在人们普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以为然。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形势?

李君如:这实际上是科学社会主义课程的命运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目前还没有解决 。科社学科是马克思主义标志性的学科。广义的科社就是马克思主义,狭义的科社是马 克思主义的核心。但是,很多人不认为科社是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不认为科社是一门 重要的学科。这种认识对高校招收科社专业本科生直接产生了影响,现在高校普遍不招科社专业的本科生(只有山东大学每年招收40名左右)。各高校的研究生还保留科社方向,但生源大多不是学科社的。我认为造成对科社理论错误认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这几年的大气候。由于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加上当今世界上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因此,淡化、贬低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对待科社学科的问题上表 现尤为突出。二是就国内而言,我们科社学科的自身建设也存在进一步改进的问题。在 调研中大学生普遍反映学马列理论、学科社原理不解渴,因为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中的 问题。所以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如何解决科社课程的命运问题,是一个很大 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科社教材编写出来后没有对象,也就是没有人看。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了这么一种明显的反差。高校讲授这方面课的老师非常努力,他们为了让学生相信并学习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学生不满意、不感兴趣,认为这些都是属于政治宣传,不是科学。学生们反映,多数科社教材的表述同党代会报告的语言差不多,而且每开一次党代会就要修改一遍。对大学生的这些认识需要做具体分析,既要看到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也要检讨我们自己。这几年,科社理论研究和教材编写,成绩很大,看不到这一点是不对的;同时,科社学科建设本身需要进一步深化。

记者:您是说,科社教材的吸引力、影响力的问题实际上是个科社学科建设问题。您还说过,教材体系是否成熟,取决于理论体系是否成熟。那么,科社学科建设、科社理论体系的建构应当从哪里入手?

李君如: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应当有一个基本范畴作为逻辑起点。我们讲理论体系创新应该包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及其基本范畴的研究。马克思当年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写作《资本论》、建构政治经济学,把“商品”作为第一个分析的基本范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考虑把“社会化大生产”作为第一个基本范畴,然后层层展开。我们应该象马克思当年建构政治经济学体系那样,研究科社的学科特点和理论体系。科社学科是不是也要有自己的基本范畴作为逻辑分析的起点呢?我认为这是要研究的。我们的专家要敢于突破自己,敢于创新。至于能否成功,要看研究进展情况,不好把话说满。

记者:您是怎样确定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逻辑起点的?

李君如: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逻辑起点、基本范畴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基本原理,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我们讲要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其目的和意义也在这里。最近一个时期来,我思考了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把“社会化大生产”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

记者:为什么“社会化大生产”可以作为科学社会主义逻辑起点的基本范畴?

李君如:把“社会化大生产”作为科学社会主义逻辑起点的基本范畴,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基石”所决定的。第一块基石唯物史观,讲的是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作用,但是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大机器工业生产即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科学社会主义才应运而生并由此获得必需的物质基础;第二块基石剩余价值学说,讲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及其内部的基本矛盾,更说明社会化大生产为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提供了历史条件。其实,马、恩在《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中就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起点的。

记者:把“社会化大生产”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可以更好地阐明“两个必然”这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结论?

李君如:是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蕴含着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科学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揭示了“两个必然”。自从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许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及其揭示的“两个必然”产生怀疑。针对这种信仰、信念动摇的情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 资本主义”。这个论断不是一般地重申“两个必然”,而且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要 经过一个“长过程”才能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此,今天讲科学社会主义,不仅要讲工 人阶级如何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还要讲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 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不仅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化大生产与生 产资料私有占有之间的矛盾,还要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化大生产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 经济体制等各种体制的矛盾。只有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规律着眼研究社会矛盾运动过 程,才能更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 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才能从理论上引导人们坚定科学的信仰。

记者:怎样理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李君如:社会化大生产的最大特点是“社会化”,并由此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往社会主义方向变革提出了根本要求,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一个很大的功劳是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又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相矛盾的。社会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最深层动力。因此,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出路,就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社会化大生 产的“桎梏”时,从根本上变革同社会化大生产相冲突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建立同 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我们注意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凡是有利于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都给予积极的评价;凡是社会主义的举措,都冠以“社会”二字,并强调是同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比如对于工人办的合作工厂,他们认为这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极地扬弃”;对于以资本联合形式组建的股份公司,尽管它在当时仍是资本主义方式范畴内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但由于股份公司是一种“社会资本”,他们就充分肯定它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扬弃,是“消极地扬弃”。又比如社会主义国有制与资本主义国有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主义的国家是“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终是“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记者:怎样理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李君如: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巩固和发展也要以不断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为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桎梏的结果,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它既要面对来自资本主义的挑战和压力,又要解决自身社会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制度要取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要靠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要完善、巩固和发展,也要靠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

记者:为什么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既能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又能导致社会主义的建立、完善、巩固和发展?

李君如:这是由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不同于原始社会的共同劳动(没有严格的分工),也不同于自然经济小生产和手工业小生产(没有分工和协作)。社会化大生产是伴随着机器和工厂制度的出现而形成的创造巨大劳动生产率的生产,是以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产品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是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生产。这样,社会化大生产就具有两重性:一是具有具体的有用的人类生产的性质,即创造物质财富的性质;二是具有抽象的人类生产的性质,即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消耗了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又消耗了生产管理制度的能量。

这样的社会化大生产能够“生产”出什么呢?(1)具体的社会化大生产能“生产”出巨大的物质生产力,包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资料,也包括生产资料,如机器设备等。(2)抽象的社会化大生产能“生产”出物质财富的价值,能“生产”出社会化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方面制度,还能“生产”出高度文明的新人及其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新人格。(3)把上述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看出,社会化大生产最终能“生产”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记者:您从社会化大生产推导出的“两个必然”令人耳目一新,很受启发。那么,实现“两个必然”的主观条件与社会化大生产有关系吗?

李君如:这正是我要讲的。强调社会主义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过程中能够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桎梏,能够不断巩固和发展,是从根本上说的,这并非说是它自然而然就能走向社会主义。离开了工人阶级的斗争是不会产生社会主义、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的。工人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物质实现力量。但是,工人阶级也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发 展过程中产生、成熟和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即在于社会化大生 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工人阶级的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即在于与社会化 大生产相联系的工人阶级在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能否取得决定 性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也在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工 人阶级能否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并进行不懈地奋斗。

记者:用社会化大生产推导,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前途是什么呢?

李君如: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这仍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可以为工人阶级的成熟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仅阶级成员构成、素质会变化,而且阶级的特点也会变化。那种把工人阶级等同于“蓝领”的理论,有意抹煞工人阶级的新变化,贬低了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是否定社会主义前途的歪理。因此,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存在着一个现代工人阶级如何逐步摆脱资本的控制并重新觉悟和成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看到社会化大生产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会对发达国家的社会变革产生促进乃至示范作用。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我们的社会主义能够显示出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越性。

记者:按照您的逻辑,有一个问题很难理解,这就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化生产并不发展,为什么能率先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李君如:过去我们往往把这个原因归结为社会发展阶段在形式和顺序上的颠倒。简单地说社会发展次序可以随形势变化,这理由并不充分。真正的原因也在经济上,也在社会化大生产上。出现这种新情况,是因为社会化大生产具有在空间和时间上不断拓展生产的能力,必然走向全世界,但是它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展,又必然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走向瓜分世界的时候,使世界分成社会化生产较发达的帝国主义宗主国和社会化生产欠发达的殖民地两半;而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势必承受外来资本、本国资本和封建主义三重压迫,率先进行革命,当然这种革命首先是民族民主革命,第二步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相反,帝国主义国家在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财富以发展本国经济的时候,不仅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会促使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出现复杂变化,导致革命推迟、走向社会主义的形式也改变。也就是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率先通过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决定的,而非西方一些人所攻击的那样是列宁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需要强调的是,落后国家通过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仍然要补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不足之课,首要任务是要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完成这一任务,可以独立自主地奋斗,也可以大胆地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同时要以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是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中心、两个基础点”的基本路线的时候,所揭示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记者:您提出,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研究政党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那么,社会化大生产对工人阶级政党和政党政治有什么影响?

李君如:前面讲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时,存在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有的国家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有的则没有走向社会主义?在讲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问题时,也有这样相类似的问题,即是否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了,社会就自然而然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两方面问题虽然各不相同,但都由同一个原因所决定的,即工人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和正确领导在其中起着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爱尔福特纲领批判》等都是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融为一体的。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本范畴展开科学社会主义体系,最后必然落到政党理论。过去有些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对政党理论缺乏论述,这次在新编科学社会主义教材时应该加进去。而且,对当代大学生讲一点政党知识也是必要的。

工人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只有 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纲领,只有广泛地团结和争取一切愿意为党的纲 领而奋斗的人,才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建立起崭新的社 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在工人阶级政党执政以后,一方面仍要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提 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警惕权力的侵蚀,防止腐败变质。一句话,关键在 党,在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社会化大生产也对工人阶级政党和政党政治提出了明确 的要求。

记者:您主张以“社会化大生产”为逻辑起点展开科学社会主义体系,既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原意,也是理论认识上的一个突破,必然导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性变化。在这方面,有没有不同意见?您是怎样看的?

李君如: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这是好事,有利于把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有些同志提出,能否以“异化劳动”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劳动”和“劳动异化”确实是马克思创说时研究过的基本范畴。但是,“异化劳动”是在原始社会解体时就已经发生的,它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都存在,并未导致科学社会主义,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工人阶级,科学社会主义才应运而生。因此,还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逻辑起点较好。

还有些同志提出,能否以“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科学社会主义确实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这对基本矛盾如何解决的过程中诞生的。我们必须重视这对基本矛盾,并深入研究这对基本矛盾。但是有两点要注意:一点是,在这对基本矛盾中,能够引导和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 ,是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而不是这对矛盾本身(事实上 资产阶级通过调节这对矛盾也在维持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点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今 天,要解决的矛盾不仅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且有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这 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局面、我们今天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 义社会这两种矛盾时,唯一能贯通的要素就是社会化大生产以及代表这种先进生产力的 工人阶级及其政党。

我认为新编科社教材可以以“社会化大生产”这个范畴作为整个体系的逻辑起点。行不行?请大家讨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在这个基本范畴的深入剖析中,能够形成哪些范畴和范畴系列、提出哪些基本原理。这个问题我们也有一些思考,不在这里讲了。

记者:确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基本范畴、基本原理,是建构新的科社理论体系的基础性工作。除此之外,还要解决什么问题?

李君如: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就是我们编写这本教材必须解决好的核心问题。从理论上看,两者的关系很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是,如果在编写科社教材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当作一般科社原理来论述,大家会认为是拔高了我们的经验,会接受不了;如果这本教材不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经验,并在理论展开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分量,有违编这本教材的初衷,也是不合适的。怎么办?我曾经提出是否可以按历史线索来写,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讲起,讲到列宁和苏联的实践,再讲中国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直至今天的实践。这样可以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足够的篇幅,但是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一是难以全面阐述科社的基本原理,二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其它教材在体例上不配套。因此,可以考虑的选择是,在讲清楚科社的一般原理之后,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论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二是论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问题。这样,就可以在前一部分内容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的丰富经验在教材中展现出来。这或许是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办法。

记者:新编科社教材的难点是什么?

李君如: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前途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难点之一是,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阶段(我国理论界至少有5种代表性的观点)。难点之二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否还是马、恩当年讲的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难点之三是,在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搞市场经济和计划调节,都搞股份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等情况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界线怎么划分。难点之四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怎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通过革命的道路还是通过民主的形式,要不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等等。这些难点既无法回避,又难以回答。我们力争把这个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记者:新编科社教材中是否涉及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流派和思潮?

李君如:这个问题在新编科社教材中应该有所体现,但是难度很大。首先是对它们能否冠以“社会主义”之名,学术界就有分歧;其次,是对它们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者们分歧更大。一时要弥合各方的分歧是不容易的,但对这种种流派和思潮进行研究是必要的。特别是有几种流派和思潮是必须要研究的。一是欧洲共产主义,二是民主社会主义,三是“第三条道路”。对这些流派和思潮,一旦涉及到历史研究,就 会牵涉到对第二国际与第三国际的评价等问题,这比较困难,但可以采取客观评述的办 法,尤其对后两种思潮可以客观地指出,它们在哪些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哪些 方面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起了维护和巩固的作用,等等。

记者:学界同仁都期待新编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理论创新,您也十分强调这个问题。您是怎样考虑的?

李君如:首先应该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和编写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编写新教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这些教材已经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来对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尤其是比较好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提供的经验和规律性的认识。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教材,在这些教材的基础上再 提高一步。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这个要求并不高,但也不容易。因为我读 了将近50部教材,注意到大多数教材在结构和内容上大同小异,这说明大家在许多问题 上已经有了共识,再要往前走就要敢于突破自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我们, 应努力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 习时,要求我们大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 克思主义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不断与时俱进的年代,更应大力推进理论体系的创新。 我们要站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高度来重视审视科社学科的研究对象以及学科体系所包含的 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要根据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的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行创新。这是我们在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时 候,应该坚持也必须认真坚持的方向。

记者:您强调了新编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理论创新的基础。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创新?

李君如:理论体系的创新,决不是一件随心所欲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恩格斯说过:“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毫无疑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也必须“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面对现实,就要求我们认真地研究一下客观实践究竟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哪些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记者:您是说,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首先要抓准应当而且可能有所突破的一点重要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哪些?

李君如:我认为至少有这么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分之一世纪创造性实践积累的成功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个结合,在坚持科学 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既抛弃了前人囿于历史条件仍然带有空想因素的个别论断, 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又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提出的新问题,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比如过去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比较侧重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革命和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等问题的研究。那些教材对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及其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只有一般的阐述,而现在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积累了那么多的经验,不都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吗?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科学,现在已经具备过去所没有的深入研究并能够推进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事实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已经在理论创新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我们在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时候,必须认真地系统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传统的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看一看它纠正了哪些过时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增添了哪些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新观点;看一看它哪些是属于中国特殊的东西,哪些是可以上升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的。这是我们能够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

二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我们过去学习和研 究科学社会主义,更多的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和思想,这无疑是正 确的。但是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现实的社会主义和传统理论上所讲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我们对此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制定的政策往往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并急于求成,产生的影响是消极的并有利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滋生蔓延的。这就不仅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进行长期的艰辛的探索,而且要准备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像的困难和风险。因此,我们要不断从实际出发大胆进行探索,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按照人的思维认知特点,反面教训往往比正面经验更容易引导人们跨入真 理的大门。在编写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时候,我们务必认真地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世界社 会主义运动在一个半世纪里,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里所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 这是我们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难得的基础。

三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提供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都知道,科学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了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并从中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任务。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还在发展着,科学社会主义就要不断研究它、批判它,并在研究和批判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提供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地加以研究的课题。只有这样,以宽广的世界眼光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才能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也才能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

我们要扎扎实实地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不断地取得较好的成果,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

标签:;  ;  ;  ;  ;  ;  ;  ;  ;  ;  ;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访李君如教授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