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嫱[1](2018)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说明证券市场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则是证券市场的主要信息来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上市公司的发展以及证券市场的运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则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这种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法律监管的缺失、法律规制的不健全,法律责任的缺陷是其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的分析,并对比外国的规制体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进而提出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建议。本文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理论。从会计信息的基本含义出发,论述了什么是会计信息失真,它有哪些分类以及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为下文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规制现状分析。这部分内容分别具体论述了哪些法律是如何规制这一问题的,并阐述了目前法律规制的一些不足之处。第四部分:外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规制现状分析。这一部分分别论述了美英日德四国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体系及监管主体,总结了他们共同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并从中找到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内容。第五部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规制的建议。这部分针对前文所分析的不足与原因,结合外国有益经验和本国国情,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
段珂,李玉红[2](2017)在《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之下企业会想尽办法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也更加注重公司的会计信息管理,而且会计信息的真实问题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建设发展企业,就必须着重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加强企业会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立足于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性,深入企业,发现企业会计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为的是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的管理,促使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徐妍琳[3](2012)在《会计档案信息失真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会计信息能够系统、概括、有条理、集中地反映出会计主体真正的经济业务和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真实、准确、全面的会计信息是保证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保证投资人、债权人合法利益的基本保障。会计档案信息能为国家经济管理提供数据,检验干部是否廉洁,揭露、打击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和反对不正之风,为企业的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依据,也是研究经济和财政历史的可靠史料。本文简单回顾了会计及其档案信息的历史发展过程和会计档案的内容和作用,借助真实的会计档案信息失真案例,介绍了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的现状,分析了产生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现象的原因,并提出防范对策,以期引起国家、企事业单位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认清会计档案失真的危害,确保会计档案的质量,保证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现象是通过会计领域显现出来的,但是真正影响会计档案信息质量的因素却不仅仅表现在会计领域。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的现象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必须采取多种应对措施,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进行综合治理,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会计档案信息失真问题从古至今,从我国到全世界,一直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造假手段、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危害不同而已。失真的会计档案信息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秩序,成为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经济犯罪的护身符,也为社会不良风气提供了生长土壤。会计档案信息失真是一种普遍情况,也是一种必然现象,不能仅仅依靠通过会计人员自身的提高和自律来使这种现象消失,我们不期望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改观,只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社会经济秩序的良性发展而不断减少。
朱星文[4](2006)在《会计治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会计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由单纯的私人事务变成事关多种利益主体、具有社会属性的公共事务。伴随着会计属性的变化,社会对其所采取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实施管制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并非是自然形成的产物,而是经历了由乱到治的痛苦过程。会计管制从产生至今已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欧美资本市场上安然、世通、施乐、特拉马特等会计造假案的暴光以及国内银广夏、郑百文、蓝田股份等一系列财务丑闻的先后被揭露,会计又到了需要作出选择的十字路口。即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会计是在加强和改进管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还是另辟蹊径的问题。回顾欧美会计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现代会计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由放任到政府监管的历程。和经济中自由主义思想占统治地位一样,1933年以前的会计也是自由放任的会计,而会计中的自由放任行为已被史学家证明是造成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之一。正是从那时候开始,会计走上政府监管之路,并且达到了当前详细规则监管的程度。然而详细的规则监管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偏离企业实际状况的问题。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单纯依赖市场调节的自由放任还是运用政府调控力量的政府监管都未能避免会计中的造假,并在历史上造成了经济灾难。鉴于此,本文以《会计治理论》为题,试图在借鉴现代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会计的全面治理理念,以期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财务会计治理理论体系。全文除导论外,由七章所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计治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具体内容如下:一、会计治理机理论研究会计治理的基本理论,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会计治理”。它是本文立论的基础,也是本文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首先在厘清“治理”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两个会计治理概念。广义地讲,会计治理泛指对会计活动进行监督、控制、调节、协调和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安排的集合。从治理的层次讲,既有宏观层面的会计治理,也有微观层面的会计治理;从治理的内容讲,既有以法律制度为基础的依法治理会计,也有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以德治理会计;从治理的范围讲,既有以市场参与者、管理者、服务者共同组成的利益相关者实施的公司(企业)外部会计治理,也有以产权制度、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关系为基础的公司(企业)内部会计治理。狭义地讲,会计治理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客观、公正的制度安排。其次在对会计治理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基础的分析借鉴,认为会计治理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中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财务会计信息既是解决两权分离条件下建立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方和受托方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因为,作为受托方的经营者,在取得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的同时,也就充当了会计信息的生产、发布和传播者的角色。这样,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因此就有必要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指导下,解决会计治理问题,构建会计治理的新机制。研究会计治理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会计治理体系。本文在借鉴“商业环境的九月模型”(SEPTEmber model)的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会计治理模型”。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二、会计法治论会计法治,就是依法治理会计事务,协调、平衡会计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这也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会计治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此,我们首先分析了会计治理的理论依据和法制环境。依法治国方略和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会计法治的实施及其有效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基础。具体而言,会计法治是依法治国方略在会计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实行会计法治,则是“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具体化。其次,分析了会计法治的前提条件。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全社会形成了一定水平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基础。那么,建立健全会计法规制度即是实现会计法治的前提;提高会计事务参与者(主要是会计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则是会计法治的基础。我国的会计法制建设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以1985年《会计法》的颁布为标志的会计法制初步建立;(2)以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和1993年《会计法》的第一次修订为标志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法制的基本形成;(3)以1999年《会计法》的第二次修订为标志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会计法制趋于完善。经过三阶段的发展,我国会计法制的法律制度基础基本形成,而进一步提高广大会计人员的法律素质则是会计法之成败的关键。再次,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会计法治的现状、成因进行了理性思考。我国现行的法律规范体系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明显的缺陷:(1)经济发展的滞后使法制建设缺少了必要的动力,具有经验性和实用型的特点;(2)法律体系结构理论不统一、不规范,存在疏漏;(3)立法体现部门利益过多,法律冲突明显。我国现行法律规范体系的这些特点和存在的缺陷,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表现在:(1)《会计法》及其所统率的会计法规制度带有浓厚的行政法规色彩;(2)会计法律责任的追究只注重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而忽视民事责任赔偿;(3)与其他相关法律缺乏基本的协调。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各层次进行了法理分析,并得出结论,会计准则与一般法律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会计准则本身的内容结构来看,它并不构成有关法律的附属,它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它对公司法、税法、证券交易法及有关法令的制定与修订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或促进作用,能够防止公司法等一般法律有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规定的膨胀化。最后对提高我国会计法治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三、会计德治论会计治理除了依靠健全的法制,实施依法治理之外,还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实行以德治理。为此,我们首先从德治内涵界定和本质认识着手。所谓德治,即是相对于“法治”的“道德之治”,德治的基础是道德。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道德不是神的意志,不是人所固有,也不是人的主观意识所派生的,“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的产物”。道德产生于人的社会生活,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会计德治是社会德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相对于会计法治的会计道德之治。会计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职业,为了维护它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使自己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之外,还需要有一个全体职业成员共同遵守的会计道德。通过会计道德来调节会计职业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计职业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是会计德治的表现。所谓会计德治就是充分发挥会计职业道德的作用,发挥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使会计活动的参与者自觉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会计道德自觉规范其行为,达到进化会计空气,提升会计职业声誉的目的。会计德治至少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治理会计要用德;二是治理会计要有德。为了正确地理解会计职业道德,本文首先从伦理上厘清了会计职业道德关系。会计伦理是指会计职业群体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善恶观念、价值取向、价值判断标准及其情感表达方式、行为规范和行为习惯的总和。笔者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关系是由会计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所处的职业地位决定的。历史地考察,在会计职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大致经历以下几种职业定位:(1)自然经济时代的“管家”;(2)简单商品经济时代的“账房”先生;(3)市场经济时代的职业会计师。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师与医生和律师共称为市场经济中的三大职业。据此,本文提出了会计师(包括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有特别要求的观点,因为:(1)会计是与钱打交道的职业,特别要求会计人要经得起金钱的诱惑;(2)会计在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其诺守客观、公正的立场;(3)会计的不确定性特别要求会计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会计德治从本质上说是依靠道德的维系来得以实现。与会计“法治”比较,具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自律性、前卫性、法治的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会计德治德这些特点,使得其在会计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作用:(1)会计德治是维护会计秩序的调控器;(2)会计德治是深化会计改革的助推器;(3)会计德治是发展会计事业的方向盘。本文还认为,要使会计德治能够顺利实施,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运行的系统,否则德治就会成为一种空谈。对此,我们在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简单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会计德治运行机制的设想。四、会计的政府治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手段,二者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既不存在“只有市场”的社会,也不存在“只有政府”的社会。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本文建立会计治理机制中,充分考虑了政府的作用。首先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通过会计规则的制定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必须遵循具有权威性、公认性的会计规则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的情况。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规则是实现会计治理的基础设施,为会计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由政府制定会计规则和由民间会计职业团体制定会计规则两种模式,但是,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我国会计规则的制定权都是由政府来来行使的。因此,政府会计规则制定权的行使也是其在会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之一。其次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依靠行政管理职能进行会计工作管理。政府在会计治理中作用的发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会计工作的管理。这也是我国政府主导型会计治理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长期会计管理实践中,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为会计治理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体系。再次是政府在会计治理中运用政府审计的强制手段以及依法有权对企业会计进行监督的政府相关部门实施监督。有效的会计治理有赖于政府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机制的执行。政府审计是执行会计监督的最为主要的专业部门。而在我国《会计法》规定的会计监督体系中,除了政府审计监督外,还有财政、税务、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在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责的执行中行使会计监督权。因此,在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下,一方面政府审计质量直接决定着会计治理的成功与否;另一方面发挥政府各有关会计监督部门在会计治理中的协同作用也至关重要。五、会计的行业治理论会计职业是会计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会计职业存在的理由是满足企业和投资者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共同需要,并以提供签证信息这一专业服务实现之。”这是因为在企业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冲突,即企业有提供低质量信息的动机,而投资者又缺乏足够的能力验证信息质量,因此需要由独立的第三者——职业会计师来提供审计服务。从会计治理角度来看,注册会计师审计既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机制,也是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的结果。首先,本文讨论了会计行业在会计治理中的作用机制。会计行业要在会计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其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质量。即通过注册会计师高质量的审计达到监督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行为,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的目的。如何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质量,既是整个会计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治理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理论分析,得到了最优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保障机制应该是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并存的结论。并且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监督权利合理安排的均衡点。其次,对会计的行业治理的基础——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分析。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包括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认定、审计标准制定、审计责任约束、审计质量控制和检查等5方面的内容审计质量保障体系,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保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进行贯穿审计前、审计中和审计后的全过程的保证。再次,在分析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行业管理,发挥会计行业在会计治理中的作用的建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取得喜人的成就,但是在前进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一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着我国加入WTO后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带来的挑战;二是,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中存在领导机制落后和分配制度落后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1.面对开放会计服务市场完善会计职业治理的对策。即应采取健全规则体系、改革行业协会和提高竞争能力等措施。2.改革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的对策。主要有:(1)以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关键;(2)以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重点;(3)以建立有效的会计服务机制作为创新会计师事务所运行机制的目标。六、公司内部会计治理论现代财务会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接受委托的经营者负有定期向企业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义务。报告的主要形式则是编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的财务会计报表。因此,会计治理要保证企业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报表能够提供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那么,首先必须加强对公司内部的会计治理,使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轻易流出企业。本文首先从公司治理理论的角度对公司内部会计治理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经营者存在违背已有的会计规则而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以使自己收益而使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受损的动机,这种动机便决定了在企业中有实施会计治理的必要。在现行的公司运作的法制环境下,公司会计治理是植根于公司治理的制度之中的。而各国的法律传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1)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监控型公司的治理模式;(2)以日德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3)以东亚为代表的家族监控模式。不同公司治理模式形成了不同的会计治理制度安排。英美国家实行单层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监督职能一般由董事会中设置的次级委员会,特别是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行使。审计委员会的日常监督加上具有超然独立性、由股东任命的执行财务审计功能的外部审计师(external auditors)以及审计委员会在日常监督中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工作结果的应用和依赖构成了包括财务控制、财务会计信息的生产、披露控制在内的公司内部监督控制基本模式。日德的公司治理结构采用的是双层制。公司设股东大会、监事会和董事会三个机关。监事会和董事会呈垂直的双层状态。形成公司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监事会任命董事会成员,监督董事会执行业务,并在公司利益需要时召开股东会会议的包括财务控制、会计信息披露在内的治理模式。董事会按照法律和章程的规定,负责执行公司业务。然后分析了我国公司内部会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按我国《公司法》规定的设置的公司监事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监事制度本身存在缺陷;(2)监事办事机构和人员存在局限性;(3)监事来源存在局限;(4)监事地位存在局限;(5)监事地素质在局限。二是现行法律规范对会计治理制度安排的影响及其存在的矛盾。即尽管依据《公司法》规定设置的监事会与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后设置的审计委员在职责权限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存在职责重叠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当前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它要么使得二者相互推委,谁都不负责;要么二者争持不下,产生新的内耗。使财务控制权、会计信息生成的决策权等完全由经营者等“内部人”控制。最后,针对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中会计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公司监事会制度、协调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理顺监事会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和完善董事责任追究制度等对策。七、会计治理的环境因素分析会计治理作为一种新提法,是将治理理念引入会计领域,建立以法治和德治为基础,公司内部微观治理与外部宏观治理相结合会计治理模式。其对提高我国的会计管理水平,实现会计工作秩序的好转,遏制会计造假,重树会计诚信,发挥会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将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对此,本文分析了处在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中影响会计治理效果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影响会计治理实施的积极因素主要有:(1)我国政府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职能的转变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条件;(2)我国加入WTO和会计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会计治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条件;(3)会计及会计职业的发展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技术条件。影响会计治理有效实施的消极因素主要有:(1)计划经济观念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会计治理的顺利推行;(2)企业官僚体制的难以克服,制约了会计治理在企业内部的实施;(3)会计职业界自身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未形成会计治理的职业环境。因此,在现阶段能够实施的至多是中国式的会计治理,即在一元化结构的框架内培植非政府公共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发挥其在会计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实施这种治理有助于降低监管成本、减轻核心监管结构的监管负荷、扩大监管的合法性基础以及增加监管的理性,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现存会计治理结构的治理绩效;同时,有助于形成多元主体、培养其治理能力,为实现典型意义上的“治理”准备条件。
陈丽敏[5](2006)在《谈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文中指出会计信息失真已日益成为我国会计界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本文分析会计信息真实性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相关,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诚信职业道德建设。
徐玉霞[6](2005)在《会计不确定性的现实考察与理论研究 ——兼谈会计职业判断》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分析会计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从多方位揭示会计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提出控制与减少会计不确定性的措施,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全文除引言外共分四章。首先,对会计环境、会计准则以及不确定事项的典型特例――或有事项进行考察,以使我们从感性上认知会计的不确定性;接着,从不确定性相关概念、会计理论研究视角、会计的本质等方面对会计不确定性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再则,又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角度分析会计不确定性对决策的影响,并通过两个案例进一步分析;最后,对控制与减少会计不确定性提出相关措施,并重点讨论了与会计不确定性相关的会计职业判断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及特色体现在:第一,本文的研究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原因到结果这样一个逻辑顺序,紧紧围绕会计不确定性问题展开全方位的分析、讨论;第二,将会计本质与会计环境紧密结合,分析会计环境对会计本质认识的影响,提出会计在本质上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会计具有艺术性的特征也就不难理解了。第三,通过研究会计不确定性,对会计信息真实性作进一步分析,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是相对的,并对会计信息失真概念和范围进行重新界定,使得重新表述后的会计信息失真概念体现了其真实的内涵。第四,会计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只能控制、降低或减少,但无法完全消除,因此,在完善措施方面,认为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其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第五,分析会计理论研究的缺陷,认为正是因为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才导致诸多的会计不确定性问题,在理论与研究方法未取得突破之前,会计不确定性问题仍然存在并将延续。
张亚林[7](2005)在《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会计信息失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问题较多,从而对经济生活带来了危害,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本文在分析会计信息现状和信息失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办法和措施。
许丽[8](2005)在《浅议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诚信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生活正常秩序的突出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多样, 并且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日益严重,正因为如此会计诚信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为了避免会计诚信再次发生,因此应该“对症下药”,提高会计诚信。
张愈强[9](2005)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会计信息失真,其理论基础包括合约理论、产权理论、制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研究会计信息失真,首先需要从理论上正确认识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与具体特征。本文运用合约理论与产权理论,从研究会计信息的经济学性质入手,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本质。指出会计信息是一种标签产品,它的使用价值是反映其所标识的主产品——企业的价值,其价值实现依赖于企业价值的实现。这一属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巨大的“经济后果性”,进而其真实与否、质量高低成为影响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结果的重要因素。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本文从外在于合约的角度定义了会计信息外部性的概念,指出会计信息外部性问题的解决途径是产权界定,而其“内部性”问题的解决途径则依赖于对产权的有效维护。当前我国会计信息的“内部性”问题远比其外部性问题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信息产权并未得到有效维护。从人权的角度来理解产权,认为会计信息产权界定是确认利益相关者在生产、提供、使用会计信息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简单地将会计信息的所有权界定给某一方或由利益相关者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是一种侵权行为。 运用制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成本收益分析对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为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产生建立了一个一般性的逻辑分析框架。认为对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而言,委托—代理关系是其产生的客观基础,委托人、代理人效用函数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违规净收益大于不违规净收益是其产生的直接动因。 通过对财政部1997—2002年间公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以及中国证监会1994—2003年间对上市公司发布的处罚决定的统计,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当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特征与原因。 运用信息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与监督理论、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上研究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途径,并将学术界提出的会计信息治理措施纳入上述一般性分析框架中,分别对它们的利弊进行了具体分析。 借鉴西方法和经济学中的UTC市场理论,设计了一个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市场方案。根据这个市场方案,投资者依法享有的获取真实会计信息的权利被从会计信息产权中分离出来,使得这种原来只能通过政府管制才能得到维护的权利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转让。这一方案赋予了那些具备监督能力和索赔能力的市场主体较高的监督动力和索赔动力,增加了会计信息侵权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与惩罚力度,节约了交易成本,同时缓解了政府在会计信息产权维护上的压力。
王娟[10](2005)在《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产权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资本、资产和其他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助于保证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降低契约的签订和履行成本,有助于形成契约上的事后解决机制等。然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痼疾”,它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损害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基于产权经济学的影响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会计学界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产权与会计的会计学家群体,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影响较大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将以产权理论为指导,在对我国转轨期上市公司产权制度变迁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作进一步的研究;文章着重分析了国有上市公司产权不清晰、“股权分置”、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以及行政式的公司治理机制等制度性缺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认为这些制度性缺陷从根本上动摇了会计信息真实的根基;最后,从产权角度提出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思路。
二、谈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简述 |
2.1 何为会计信息失真 |
2.1.1 会计信息本质 |
2.1.2 定义会计信息失真 |
2.1.3 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
2.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
2.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原因 |
2.4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
2.4.1 损害投资人和债权人利益,破坏投资环境 |
2.4.2 导致政府管理决策失误,影响宏观调控 |
2.4.3 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犯罪 |
第三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3.1 《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制 |
3.2 《公司法》的规制 |
3.3 《证券法》的规制 |
3.4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防范的不足 |
3.4.1 法律规范之间不能有效衔接 |
3.4.2 监管主体间权责有待厘清 |
3.4.3 法律责任的规定存在缺陷 |
第四章 外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4.1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4.1.1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规制体系 |
4.1.2 美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主体 |
4.2 英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4.2.1 英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规制体系 |
4.2.2 英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主体 |
4.3 日本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4.3.1 日本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规制体系 |
4.3.2 日本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主体 |
4.4 德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 |
4.4.1 德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规制体系 |
4.4.2 德国会计信息法律规制的主要内容 |
4.5 四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法律规制的完善建议 |
5.1 优化监管体系 |
5.2 统一监管主体 |
5.3 发挥行业自律 |
5.4 加强责任承担 |
5.4.1 优化行政责任追究 |
5.4.2 强化刑事责任承担 |
5.4.3 完善民事责任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具体表现 |
1.1 会计核算失真 |
1.2 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
1.3 账外设账 |
2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后果 |
2.1 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 |
2.2 影响市场投资环境 |
2.3 阻碍市场经济发展 |
3 企业会计失真的原因分析 |
3.1 领导干部的非法干扰 |
3.2 内外监督执行不到位 |
3.3 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差 |
4 企业信息失真的完善对策 |
4.1 改革现行管理体制 |
4.2 提高监督执行力度 |
4.3 加强职工素质管理 |
(3)会计档案信息失真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文献综述 |
(二) 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
(三) 创新与不足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会计档案概述 |
(一) 会计档案发展史 |
(二) 会计档案的内容、作用 |
三、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的现状、危害及产生的原因 |
(一) 我国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危害 |
(二) 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的原因 |
四、治理会计档案信息失真的建议 |
(一) 加强会计档案信息管理力度 |
(二)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
(三) 加强监督体系建设 |
(四) 深入推行会计委派制 |
(五) 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 |
(六) 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 |
(七)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
(八)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会计治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问题提出 |
0.1.1 会计从自由放任到实施监管的历程 |
0.1.2 我国会计监管模式的演变 |
0.1.3 治理理论的兴起与会计治理的提出 |
0.2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关于治理理论的研究 |
0.2.2 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 |
0.2.3 关于会计治理的研究 |
0.3 研究的方法 |
0.4 研究的范围及分析的框架 |
0.4.1 本文研究范围的界定 |
0.4.2 本文的基本架构 |
第1章 会计治理机理论 |
1.1 会计治理的基本概念界定 |
1.1.1 治理的界定及其基本内涵 |
1.1.2 会计治理的概念界定 |
1.1.3 与会计治理相关的几个概念 |
1.2 会计治理机理的理论分析 |
1.2.1 企业理论的历史演变 |
1.2.2 对传统企业理论的批判及其现代企业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 |
1.3 会计治理的基本架构 |
1.3.1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信息不对称 |
1.3.2 会计治理结构的构建 |
第2章 会计法治论 |
2.1 会计法治的理论依据 |
2.1.1 会计法治是“依法治国”理论在会计领域的具体运用 |
2.1.2 会计法治是“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这一科学命题在会计实践中的具体化 |
2.2 会计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
2.2.1 我国的会计法制建设及其会计法规体系 |
2.2.2 会计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
2.3 对会计法治的理性思考 |
2.3.1 我国市场经济立法的特点和缺陷及其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影响 |
2.3.2 对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各层次的法理分析 |
2.3.3 提高我国会计法治水平的建议 |
第3章 会计德治论 |
3.1 会计德治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
3.1.1 会计德治的基本内涵 |
3.1.2 会计德治的理论依据及其时代背景 |
3.2 会计职业伦理及其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
3.2.1 会计职业伦理 |
3.2.2 会计对职业道德有特殊的要求 |
3.3 会计德治的特点及其作用 |
3.3.1 会计德治的特点 |
3.3.2 会计德治的作用 |
3.3.3 会计德治作用发挥的方式──会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
3.4 会计德治运行机制的构建 |
3.4.1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简单回顾 |
3.4.2 会计德治实现的途径 |
3.4.3 会计德治运行机制的构建 |
第4章 会计的政府治理论 |
4.1 政府在会计治理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会计规则制定 |
4.1.1 会计规则的界定 |
4.1.2 会计规则的制定 |
4.2 政府在会计治理中的行政管理职能:会计工作管理 |
4.2.1 我国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
4.2.2 会计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 |
4.3 政府在会计治理中的强制手段:政府审计、其他相关部门监督及法律责任追究 |
4.3.1 政府审计体制与审计质量 |
4.3.2 其他相关会计监督政府部门的协调 |
4.3.3 会计法律责任的追究 |
第5章 会计的职业治理论 |
5.1 会计职业在会计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
5.2 会计职业治理的质量保障机制 |
5.3 我国会计职业治理面临的问题及改进 |
5.3.1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
5.3.2 改进我国会计职业治理的对策 |
第6章 公司企业内部会计治理论 |
6.1 公司内部会计治理的理论分析 |
6.1.1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提出了会计治理的要求 |
6.1.2 主要公司治理模式及其特征 |
6.1.3 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会计治理制度安排 |
6.2 我国公司会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6.2.1 我国公司监事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
6.2.2 现行法律规范对会计治理制度安排的影响及其存在的矛盾 |
6.3 完善我国公司会计治理制度的建议 |
6.3.1 完善公司监事会制度 |
6.3.2 协调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 |
6.3.3 理顺监事会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
6.3.4 完善董事责任追究制度 |
第7章 影响会计治理实施的环境因素分析 |
7.1 会计治理实施的积极因素 |
7.1.1 我国政府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及其职能的转变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
7.1.2 我国加入 WTO和会计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为会计治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条件 |
7.1.3 会计自身的发展为会计治理的实行提供了技术条件 |
7.2 影响会计治理实施的消极因素 |
7.2.1 计划观念依然存在,不利于会计治理的顺利实施 |
7.2.2 企业官僚体制的难以克服,制约了会计治理在企业内部的实施 |
7.2.3 会计职业界自身建设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形成会计治理的职业环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谈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界定 |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
(一)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
(二)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
(三)会计信息失真影响投资环境和投资者的信心 |
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
1.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 |
2.财会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 |
四、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几点看法 |
(一)从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上考虑 |
(二)健全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
1. 内部会计管理体系。 |
2.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
3. 账务处理程序制度。 |
4. 内部牵制制度的原则。 |
5. 稽核制度。 |
6. 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
7. 定额管理制度。 |
(三)加强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管力度 |
五、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
(6)会计不确定性的现实考察与理论研究 ——兼谈会计职业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着作权使用声明 |
内 容 摘 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会计不确定性:现实考察 |
第一节 会计环境的不确定性 |
第二节 会计准则的不确定性 |
第三节 会计不确定性──或有事项 |
第二章 会计不确定性:理论解读 |
第一节 不确定性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会计不确定性的内在原因 |
第三节 会计理论研究的缺陷 |
第四节 会计本质的再认识 |
第五节 会计不确定性与会计信息真实性 |
第三章 会计不确定性:决策视野 |
第一节 会计信息的决策作用 |
第二节 会计不确定性与决策不确定性 |
第三节 会计信息与决策──案例分析 |
第四章 会计不确定性:职业判断 |
第一节 会计不确定性的控制和降低 |
第二节 会计职业判断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
(一) 企业产权机制不合理 |
(二) 会计法制法规和会计管理体系不健全 |
(三) 审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
(四) 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差 |
(五)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
(六) 当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对策 |
(8)浅议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诚信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信息失真 |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
二、会计诚信 |
(一)丧失会计诚信的主观原因 |
(二)丧失会计诚信的客观原因 |
三、提高会计诚信的措施 |
(9)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立题依据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从会计信息的经济学性质认识会计信息失真 |
2.1 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属性 |
2.1.1 会计信息的公共物品论 |
2.1.2 会计信息的真实属性 |
2.1.3 会计信息商品化 |
2.2 会计信息的外部性 |
2.2.1 会计信息外部性的定义 |
2.2.2 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分析 |
2.2.3 会计信息外部性问题与“内部性”问题的解决途径 |
2.3 会计信息的产权 |
2.3.1 会计信息产权的定义 |
2.3.2 会计信息产权的特点 |
2.3.3 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 |
2.3.4 会计信息产权的维护 |
2.4 会计信息的需求 |
2.4.1 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 |
2.4.2 影响会计信息需求的因素 |
2.4.3 会计信息需求的特点 |
2.5 会计信息的供给 |
2.5.1 会计信息的供给主体 |
2.5.2 影响会计信息供给的因素 |
2.5.3 会计信息供给的特点 |
2.5.4 会计信息供给的成本收益分析 |
2.6 会计信息的均衡 |
2.7 本章小结 |
3 会计信息失真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
3.1 与会计信息失真有关的几个基本问题 |
3.1.1 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 |
3.1.2 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特点 |
3.1.3 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 |
3.1.4 会计信息失真的分类 |
3.2 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 |
3.2.1 会计规则的定义与作用 |
3.2.2 会计准则的性质 |
3.2.3 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定义 |
3.2.4 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产生原因 |
3.2.5 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具体表现 |
3.3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 |
3.3.1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逻辑框架 |
3.3.2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客观基础 |
3.3.3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必要条件 |
3.3.4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产生的直接动因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4.1 总体特征及原因分析 |
4.1.1 总体特征 |
4.1.2 原因分析 |
4.2 国有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
4.2.1 现状分析 |
4.2.2 动机及原因分析 |
4.3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 |
4.3.1 现状分析 |
4.3.2 动机、特征及原因分析 |
4.4 私营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
4.4.1 避税动机的会计信息失真 |
4.4.2 借款动机的会计信息失真 |
4.5 本章小结 |
5 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
5.1 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治理 |
5.2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治理 |
5.2.1 从逻辑框架上解读治理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宏观途径 |
5.2.2 治理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中观途径分析 |
5.2.3 治理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微观途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经济学分析的市场治理方案 |
6.1 会计信息产权维护的另一种思路 |
6.2 UTC市场的理论回顾 |
6.3 UTC市场理论在会计信息失真治理上的应用 |
6.4 建立会计信息 UTC市场的作用 |
6.5 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解决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产权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综述 |
(一) 会计信息 |
(二) 会计信息失真的界定 |
(三) 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目的 |
(四)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
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权分析的理论基础 |
(一) 产权经济学基本理论 |
1.产权及产权制度 |
2.科斯定理及其启示 |
3.交易费用理论 |
4.委托代理理论 |
5.企业产权理论 |
(二) 会计信息与产权理论 |
1.会计信息披露的产权机理 |
2.产权、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 |
3.产权制度改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
三、转型期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产权成因 |
(一) 上市公司产权制度的变迁历程 |
1.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资本市场的萌生 |
2.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造与资本市场的管制制度 |
(二) 国有产权缺乏有效代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产权原因之一 |
(三) 产权界定不清晰:会计信息失真的产权原因之二 |
1.在上市公司日常经营中的不规范行为 |
2.在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中的不当行为 |
3.在重大资产重组中的不当行为 |
(四) “股权分置”:会计信息失真的产权原因之三 |
1.“股权分置”引起上市公司独特的行为偏好 |
2.“股权分置”导致大股东特有的价值取向 |
(五) 产权保护制度缺失:会计信息失真的产权原因之四 |
(六) 行政式的公司治理模式致使真实的会计信息失去制度保障 |
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
(一) 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
(二) 规范大股东的行为边界,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
1.监管上市公司必须同步监管大股东 |
2.建立完善针对大股东的监管法规体系 |
3.建立对大股东违规行权的问责、惩罚机制 |
(三)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
(四)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 |
(五) 完善公司治理,发挥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外制约作用 |
1.完善外部治理机制 |
2.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
3.加强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
(六) 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中文详细摘要 |
四、谈会计信息失真的解决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规制[D]. 李嘉嫱.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 段珂,李玉红. 科技创业月刊, 2017(09)
- [3]会计档案信息失真及对策研究[D]. 徐妍琳. 山东大学, 2012(02)
- [4]会计治理论[D]. 朱星文. 天津财经大学, 2006(09)
- [5]谈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 陈丽敏. 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 2006(07)
- [6]会计不确定性的现实考察与理论研究 ——兼谈会计职业判断[D]. 徐玉霞. 厦门大学, 2005(02)
- [7]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研究[J]. 张亚林.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 [8]浅议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诚信问题[J]. 许丽. 市场周刊(管理探索), 2005(05)
- [9]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D]. 张愈强. 东北林业大学, 2005(08)
- [10]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产权经济学分析[D]. 王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