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三次觉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发展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社会上有个共识,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但是,处于自发阶段的企业文化,很难是优秀的。企业文化的自为形式是企业有意识、自觉地培育企业文化,并运用企业文化不断推进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从自发自在到自为自觉阶段,再到文化管理、战略管理阶段,这三个阶段,同时也是三次文化觉醒。尤其是第三次觉醒所形成的“三种力量”更是全面支撑和推动企业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不竭动力。 第一次觉醒:企业文化进入到理论认识新阶段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其源于日美之间的经济竞争。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国企业意想不到地落到了石油全部依靠进口的日本之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大有取代美国和西欧之势。这种反差促使美国管理界的大批专家去研究并发现,由于美国企业不注意激发企业和职工活动的微观文化生态,价值取向多元化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导致企业经济增长低效率。日本企业则由于拥有适合自己特点和目标的企业文化,而获得了成功。这些研究的代表作是《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追求卓越—美国最成功企业的经验》、《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等书。这些著作的出现,使企业文化理论趋于成熟,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 第二次觉醒:企业形象战略和顾客战略的融合 企业形象战略最早发端于德国,一些企业以其良好的形象在产品推销和服务中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策略传到美国,一些市场营销专家敏锐地认识到,良好的经营形象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一些企业开始注意企业经营形象,经济效益超乎寻常地得到了增长。1956年,美国的IBM公司正式进行企业形象设计。1956年,K.F.波比在《形象》一书中首先提出企业形象(CI)战略,系统地论述了企业形象战略的具体内容及其在经营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企业形象概念由此为企业界广泛认同。后来,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形象、商品、推销视为组成企业力的三个基本要素。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CI在美国发展为“招牌文化”,并向全面展示企业视觉系统设计方向发展。社会大众也可以从CI中窥视出一个企业的文化状况。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公司就是在“招牌文化”中发展起来的。 从美国“招牌文化”的传播,到日本流派CI战略的确立,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理论,即CIS理论。用日本的表述,即为企业的“心”为理念识别,企业的“行动”为行为识别,企业的“表情”为视觉识别。企业形象战略为企业可以创造出一种最佳经营环境,具有很高的无形价值。据国际设计协会统计,在企业形象上投资1美元,可以产出227美元的效益。因此,人们认为CIS理论是对营销管理和营销策略的一场革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导致顾客满意战略应运而生,亦即人们用英文缩写的CS战略。CS战略的实质是企业从以企业和市场为核心向以顾客为核心转变。“以顾客为核心”实际上就是企业“以人为本”的外延发展,因而CS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与企业形象塑造相融合的,也是与企业文化整体建设相吻合的。 由于CS战略关注的是顾客,注重的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及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它为社会带来的是宜人的伦理色彩和道德风尚,因而它不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而且从经营角度来说,是一种更高的企业文化经营境界。 第三次觉醒:企业文化形成“三种力量”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指企业具体的管理技术、手段、措施和方法,而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获得更高层次并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它来源于经营管理,而又高于经营管理;它是企业共同价值观念、制度范式、行为模式、品牌理念、营销方式的提升和凝练,并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体现着企业思想境界、精神风貌、素质品位和价值取向,它引领着企业朝哪里走、怎么走、走多远;它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拓展着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内涵,并升华到领导层面,引导经营,指导管理,使企业管理在企业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和源泉;企业文化创新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共同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文化还发挥着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今天,中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笔者把它概括为“三种力量”,可称为是企业文化的第三次觉醒。 1.企业文化的思想导向力是企业竞争力构成的第一要素 人们一般认为,企业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技术进步能力、机制运作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上,其实企业思维能力而产生的思想导向力,也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而且是第一构成要素。因为一个企业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企业主要领导人能否不断产生引导企业向更高层次、更远目标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在现代企业的外部环境和技术相差无几的前提下,企业最稀有的资源或许就是企业的思想和精神。没有先进思想理念支撑的企业是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但又不局限于时代;是看不见的东西,但又无所不在。一个企业的财富的主人可以经常更换,但思想的价值却不会消亡。比如德鲁克、韦尔奇等这些管理大师们,即使他们已经离开了企业领导岗位,但他们深邃的思想与洞见,至今乃至今后依然会熠熠发光。 2.企业文化打造的软实力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第二力量 自从美国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各国学者对软实力也越来越关注。奈所说的软实力是从一个国家角度说的,主要是指通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内外政策等非物质的国际传播来吸引、影响或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感召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等。简言之,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影响力、竞争力和认同度,关键在于文化竞争力。因而软实力的产生和扩大离不开文化的作用和国际交流。国家硬实力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科技水平和国防力量等,它与软实力共同构成了国家综合实力。相对于软实力而言,企业硬实力主要是由规模总量、效益水平、工艺技术装备等硬件设施因素构成的。一般企业都把硬实力作为首要力量予以高度重视,而忽视软实力。但唯有“硬实力+软实力”,才能构成企业真正的综合竞争力。由此我们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第二力量。 3.企业文化是企业资源配置的第三力量 从传统的经济学来说,资源配置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它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另一个是国家或政府,它在市场基础作用配置的前提下,对资源进行调控。除市场和政府两者之外,还有没有第三种力量呢?这一问题是国内外经济学家近些年来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他们认为,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着第三种力量,即“除市场和国家(政府)之外,由习俗、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等组成的力量对资源进行补充性配置”,并称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研究的创新。我们对企业经济行为研究表明,在企业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时,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完全依靠市场和政府配置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或其他一些问题。这样,在企业里作为资源配置第三种力量的企业文化就有了作用空间。 总之,如果说第一次文化觉醒,促使企业由自发自在式的企业文化转向自觉自为式的企业文化建设,直接推动企业管理发展由过去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管理阶段;如果说第二次文化觉醒,促使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建设和顾客战略相结合、相融合,进一步丰富、充实和完善了企业文化内容,形成了企业精神(理念)、制度、行为、物质(形象)文化的结构体系;那么,可以说,第三次文化觉醒,其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的“三种力量”,则将企业文化提升到企业战略管理高度,事关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形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不仅是直接提升了企业文化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创新。企业文化发展的三次觉醒_软实力论文
企业文化发展的三次觉醒_软实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