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两种社会制度的标准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社会制度论文,本质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对这一科学论断,理论界普遍认为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因为这一概括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把它摆在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层次的位置。
一、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引入了社会主义理论之中。他们曾明确地指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实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 页)所以在谈到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任务时强调,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全集》第34卷第168页)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长期以来误以为所谓社会主义就是人人都有饭吃的一种平均主义的平等乐园,把社会主义仅仅归结为公平实际上是共同贫穷的错误倾向。这一倾向反映了几千年封建制度奴役下的中国人民均贫富的传统心理和希望赶超资本主义的良好愿望,但是,却把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中本来统一的公平与效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为地割裂了开来,片面地强调改变生产关系,大搞“一大二公”的所谓新型社会模式,以突出社会公平。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极端到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而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使我国国民经济陷入停滞状态,濒临崩溃的边缘。
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历程,因为走了不少弯路,浪费了很多时间,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有鉴于此,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初期的设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工业较发达,财富积累较多,以及生产力较高而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1页)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即先进的生产力水平,而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也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邓小平也大声疾呼发展生产力对于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极端重要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4页)所以,我国“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上,第116页)
就此而论,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本质中,既是和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和论证的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同时,又是一种反映时代精神的伟大创举。自20世纪中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在经历了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立、三个世界的鼎立以后,又发展到“东西南北”关系凸现的新阶段。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同上,第105页)
世界主题的转换改变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的表现形式,它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种“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情况,让位给了社会主义国家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方面的优越性去吸引广大群众,进而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或称根本任务、中心任务、最主要的任务。但是,不能把它简单地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全部。
社会发展史表明,每一种生产关系或社会制度的诞生、存在和发展,都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们既为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促进或阻碍的反作用。一般说来,在新生的社会制度初期,它们都是进步的、生气勃勃的、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具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大都是后来的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比先前的低级的社会发展阶段为大。如,奴隶制度比原始共产主义制度更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主义制度比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主义制度,也都更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比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而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社会发展的终结,它还将被共产主义制度取代。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还有很多的发展阶段,也还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种发展,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是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可见,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仅仅归结为发展生产力而不言及其它,是片面的。
如果社会主义的本质仅仅就是发展生产力,那么如何判定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呢?因为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资本主义都是在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使生产力获得世界性的巨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存在着极不平衡的状态,但从总体上、实力上、科技上看,都比社会主义各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可见,仅以发展生产力来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难以自圆其说。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当然不是说只要是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同上,第123页)抽象的生产力固然没有阶级性, 但每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从来都是具体的,不可能脱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而孤立存在。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相统一的生产关系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由前面两种情况所决定的产品分配形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对于社会主义说来,公有制当然不是可有可无的,按劳分配制度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同上,第111 页)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才能保证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才能保证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所以讲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只讲生产力而不讲生产关系,不能不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三、生产力不能作为区分社会制度的唯一标准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江泽民在《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对社会主义作了否定性的描述,在十四大报告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加以完整地准确地阐述。这一阐述清楚地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
过去我们始终把生产关系作为表征社会制度本质特征的唯一属性,即社会主义主张公有制,而资本主义主张私有制。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着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应该说,社会主义的理想从来是和公有制的要求相联系的,摒弃公有制就无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某一社会形态的特征,但当社会发展进入人们自觉地改造社会时,特别是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较不发达的国家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单是生产关系就不足以完全而准确地表征社会主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就在于要把公有制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生产力基础上。如果撇开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仅仅用生产关系去规定社会主义,就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和为共产主义创造前提与基础的要求;如果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逐更大更高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只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经济濒危,造成恶性循环。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建立,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与之相联系的按劳分配制,虽然一般说来是先进的,但公有制适用的范围多大,采取的具体的形式是什么等等,都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决定,也就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改变其具体形式。各种具体形式是否合适,不能只以又大又公的标准来判断,而要看它能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一种看法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从生产力的发展上表现出来,所以应从生产力属性来规定社会制度的特征,以此表征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这种看法完全与传统的生产关系标准相反,主张生产力标准,即把生产力作为区分社会制度的唯一标准。这种看法也是片面的,是不利于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
邓小平提出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必须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思想是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原理的,也是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当然不是说社会主义就仅仅是发展生产力。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同上,第110、123页)为了共同富裕,就必须发展生产力,必须有公有制。如果放弃公有制,即使生产力发展起来,将只是极少数人富裕,形成两极分化;如果不发展生产力,即使有了公有制,将只是共同贫穷。
所以,生产力标准不应是区分社会制度的唯一标准,生产关系标准也不应是区分社会制度的唯一标准,孤立地以生产关系或者生产力作为唯一标准都是片面的,不合适的。究竟以什么作为标准还应该在实践中、理论上作深入地研究探讨,以求更客观,更准确。
标签:公有制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