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人类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人类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生态文化?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物质方面的器物文化,社会方面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方面的观念文化。
在生态学里,生物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称为生态关系。一方面,生物在整个生活过程中,一刻也不能离开它周围的环境,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他生活所必需的物质以建造自身,而环境又能对生物的整个生活过程发生影响。另一方,生物对环境的变化也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和多种多样的适应性。这两方面的作用构成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矛盾、斗争而又和谐的辩证统一关系。由于这种复杂的生态关系,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生物、环境,使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的进化,使远古严酷而缺氧的环境进化成了现代环境。在人类出现以前,所有的生物都通过生态适应来适应环境以达到繁衍种群的目的。在生态适应的过程中,生物本身也进化了。人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即人类文化。人类用文化来适应环境,也用文化来改造环境。环境在进化,人类的社会生态适应也在变化,人类与环境应该是协同进化的。否则就会导致文化的退化和文明的衰亡。
本文所指的生态文化主要指观念文化。从观念上讲,生态文化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规律的反映,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从观念对行动的指导意义上讲,生态文化还包括人类为了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采取的种种手段以及保证这些手段顺利实施的战略、制度。
二、生态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1、生态文化的思想渊源
生态文化中的不少重要思想,可以在古代思想中找到它的胚胎或萌芽。中西古代都有不少关于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等朴素的生态文化思想。特别是中国古代文献中保存了不少珍贵的思想遗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思想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是宇宙自然演化所生,人与万物一体,同属自然界。如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此思想出发,教导人们要与万物为友,与自然和谐一致。
(2)尊重生命,仁民爱物,化育并进的思想。
《易经》说:“生生之谓易”,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说:“生之畜,生而不有,为而不悖,长而不宰”,意谓繁殖生长万物的而不据为己有,助万物生长不自恃有功,引领万物而宰制它们。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就是说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同胞,而且要扩展到爱护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3)主张对生物资源顺时取用,反对灭绝种群的思想。《管子·人观》曰:“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船网不可一财而成也。”曾子说:“林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吕氏春秋·义赏》云:“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4)放眼未来,造福子孙的思想。《尚书·太甲上》曰:“惟怀永图”。孔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曰“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反对“涸泽而鱼,焚林而猎”,倡导“远谋近功”,为后人造福。
我们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生态文化的思想,运用到生态文化建设之中。
2、生态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自文艺复兴时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兴起,近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奇迹,把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推进到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从古代对自然力的崇拜,转向对科学技术的崇拜,人们相信科学技术具有无穷的魅力,它可以为人类从自然界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造成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的能动性逐渐上升为主导地位,人类俨然以自然统治者和主宰者自居,发出了“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仿佛整个自然界是以人类为中心,人类依靠掌握的科学技术,毫无顾忌地开发自然,掠夺自然。
早在19世纪中叶,恩格斯就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大大提高和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人类对自然界资源进行了近乎是“竭泽而渔”的掠夺性、粗放性的开发和超负荷的索取,由此造成了人类从自然界索取资源的能力,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以及人们补偿自然资源消耗的能力;人类排入环境的废物大大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破坏、草场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重新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类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困惑,寻找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成为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正是在全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对生态危机日益觉醒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二次重大文化革命:一万年前,农业产生,以农业文明代替渔猎文化,这是人类第一次文化革命,300年前,工业革命,以工业文明代替农业文明,这是人类第二次文化革命。21世纪,生态文明将代替工业文明,这是人类新的第三次文化革命。
1、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转型首先是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发生重要变革的结果。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正是基于自然观的转变而发生的。要自觉地推动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就必须扬弃工业文明的自然观。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
西方的工业文明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因其弊端而成为许多思想家反思和批评的对象。卢梭曾对使工业文明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侵蚀人的道德理性、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发出警告。马克思、恩格斯更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异化作出过深刻的反思。
工业文明的自然观是机械论的,它把自然理解为一部钟表似的机器,认为这部机器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机械的;而对这部机器的总体认识是可以通过对它的各个部分的认识来实现的。关于自然的这样一种机械模型为人们认识和控制自然提供了一个世界观基础,但这种以机械力学为基础的自然观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对自然的内在复杂性的低估和对人类认识和控制能力的高估,使得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过程,变成了对文明的根基——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过程,变成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家园的毁灭过程。在机械论的自然观看来,自然不是人类的家园,它与人类没有任何精神意义上的联系;人也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只有通过征服和控制自然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这种二元论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联系,导致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隔离。机械论的自然观和价值论为工业文明时代广为流行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人类中心主义虽然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区别,高扬了人类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并错误地认为,人的主体性的表现方式就是征服和控制自然。
2、生态文明观
与工业文明的自然观不同,生态文明的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它把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理解为一个整体,认为自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有机的、内在的、动态发展的,人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只能是一个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所以,在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在自然面前将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态度。人们不再寻求对自然的控制,而是力图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技术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助手。人与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都是同一个巨大的存在之链上的环节。因此我们要深刻反思工业文明以来的文化观念,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自然观、社会发展观和生活消费观,要从工业文明所提倡的物质性文化中疏离出来,要有一种文化转向,观念转向与价值转向,一种深刻的文化战略转变。生态文明将从文明重建的高度,重新确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重新树立人的“物种”形象,把关心其他物种的命运视为人的一项道德使命,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视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和文明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它表明人类将从传统文化走向生态文化,将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1)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人天合一的自然观。生态文明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万物之一员,自然之一份子。人类对自然的利用与改造,必须以保证整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前提。人类干预,改造自然及其运动过程,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有序流动为限度。人类不能只是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索取自然,而且还要保护自然、补偿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与自然同存共荣的发展道路。
(2)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认为,人类要彻底改变自然资源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和环境可以无限容纳污染的旧观念,摒弃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增长不计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做法,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从而把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人口数量的控制与素质的提高都包括在发展概念之中,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生态文明观认为,盲目地高消费并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每个人的消费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消耗各种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同时产生各种排放物和废弃物。因此,人类应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提倡绿色生活,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态文明观的诞生,是人类文化战略的转变;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需要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