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若干问题的思考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十五”若干问题的思考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关于“十五”计划几个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计划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5月下旬,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在青岛召开了2000年常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就“十五”计划的思路进行了研讨。大家认为,为了有效地解决当前经济中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应对加入WTO后广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十五”计划的制定必须跳出过去的传统模式,要有新思路。归纳会议讨论的意见,对“十五”计划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计划以什么为出发点

我们的计划从来就是为人民谋福利的计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近20年的努力,我们已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生活迈进。但是,在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上,人们渐渐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经济增长了,人民的收入自然而然会随之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自然而然会随之提高,从而更多地注重于经济的增长,直至把经济增长作为计划的出发点,把GDP的增长速度摆到了工作的首位。把经济增长速度作为计划的出发点,同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计划的出发点,两者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以速度作为主要考核标准,后者是以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考核标准。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能说不快,但人民生活的改善速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完全相称,甚至在一部分人民中间还有所下降,在更多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人的生存受到了威胁。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些都表示,随着经济增长,老百姓应当得到的实惠并没有完全得到,生产与生活在相当程度上发生了脱节。过去老百姓关心经济增长速度,关心多少年翻一番,现在他们更关心生活中的问题什么时候能解决,生态环境什么时候能改善。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应当想到老百姓,想到他们对第十个五年计划有什么期待,有什么愿望,拿一个什么样的计划才能使老百姓满意。

当前经济中的突出问题是内需不足,而解决内需不足的主要办法是增加居民的收入,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还有公教人员和部队的收入。收入增加了,他们随之对衣着、食品、家电、住房的需求亦会增加,这些产业的生产能力会得到发挥,从而带动能源、原材料、运输等现有生产能力的发挥,推动整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生产与消费、生产与生活是相互推动的。在生产相对过剩、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只有推动消费才能推动生产。相反,还像以前那样推动生产,没有消费的增长作支撑,生产很难搞上去。

市场导向,就是需求导向,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条重要标准。社会需求,除了出口外,就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投资需求最终是为消费需求服务的。不然,投资需求就会走向自我循环,是会萎缩的。过去我们就有过重工业过重,陷于自我循环的教训。因此,“十五”期间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都必须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紧紧围绕扩大人民需求和改善人民生活这一目标,以此作为制定计划的出发点,并在计划的形式和内容上加以鲜明的体现。

二、按照什么体制制定“十五”计划

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转向以城市为重点,到现在已经进行了16年,市场机制已经在相当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企业的生产已经基本上市场化。政府机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职能转变已经提上日程。加入WTO,体制改革只能义无反顾地向深层次推进。在当前的形势下,改革不仅是不进则退,而且不进也得进,因为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已经确定了。进就能取得成功,取得主动。解决好体制问题,从根本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就能更好地发展,结构调整的目标就能更好地达到,人民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就能较好地得到解决或者缓解,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可以说,加快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是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是保证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入WTO、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

政企职能分开,是体制转轨的核心。计划要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就必须体现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而政府则应承担起必须由政府承担的职责,做好必须由政府做的事。

按照政企职能分开的原则,政府的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宏观发展的预测和政策导向。

2.政府对自己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做好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建设。

3.通过法律法规,制定必要的公共规则,保证公平竞争,并通过适当的体制安排和有效的宏观调控,为企业自主经营和发挥市场积极作用、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对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可以采取市场化和半市场化的动作方式。

除此之外的其他经济活动,则应由各类经济主体自己作出规划,并自行对规划负责,政府不再干预。

制定“十五”计划,就应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来制定,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

三、有些什么权要放给企业

加入WTO,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国外大企业机制灵活、产品更新快、竞争力强。只有建立起快速反应、快速决策的机制,才能应对得了。

许多企业都在积极进行网络建设,逐步打掉垂直的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管理。都在研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寻求和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

它们期待“十五”计划能有所创新,在宏观上为它们指明经济发展方向,为企业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在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上给予明确的政策引导。同时,把属于企业的决策权放给企业,让企业放手地去应对市场。

制定第十个五年计划,应当了解企业的期待和愿望,回答它们关心的问题。

民营企业最关心的是什么?它们最关心的是市场准入的问题,并在生产要素方面享受到与国有经济一视同仁的待遇。

国有企业关心的是什么?国有独资企业关心的是政府不要管得太死,在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下,让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国有控股和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则关心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让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行使法定的决策权,政府应当加强监督,但绝对不要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现在地方政府每年还给国有企业下达销量指标、效益指标、利用外资指标、技术改造指标等等。这些指标有没有必要下达,应当作出明确规定。

所有企业都关心项目审批权,现在大一点的项目审批权还在政府,希望把这个权放给它们。

投融资体制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这是因为:

就企业来说,生产经营已基本市场化了,投融资体制不改,企业仍然受制于政府,不能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也不能完全实现,特别是不能及时适应市场变化对投资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快速决策。政府管项目审批,不仅环节多,而且费时长,各个环节之间经常相互扯皮,等项目批下来已经时过境迁。

就政府来说,政府机构改革已经推进到省区市一级。精简机构首先是精简任务。职能不转变,任务不精简,即使机构精简了,人员还是难以真正减下去。而项目审批,工作量最大,牵扯的精力最多,产生的问题也最多。不对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就不能杜绝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人员“跑部钱进”,也就不能杜绝由此而产生的腐败。

投融资体制改革,已经酝酿了多年,条件已经成熟,今年该出台了。改革的原则是明确的:“谁投资谁决策。”政府投资自然由政府决策,非政府投资自然由非政府的投资主体决策。这样,就把计划部门和领导机关从烦琐的项目审批事务中解放出来,真正集中力量研究一些大事。

不是政府对企业投资什么都不管。为了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结构优化和保护公众利益,制定一些标准和规则是必要的。

总之,凡是应当交给企业的权和交给中介机构的权都应当放给企业和中介机构,政府审批的事项减到越少越好。

四、怎样打破条块分割、自成体系

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弊端甚多。最大的弊端是以行政区为界,划地为牢,造成严重的重复生产和重复建设,既破坏了市场的统一性,也违背了资源合理化布局的原则,造成极大的的浪费。

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根子是政企不分。政府硬性地规定各种数量指标,直接调动社会资源和指挥企业来贯彻政府的意图。实行政企分开,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为了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也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按照全国一个统一的大市场的原则,鼓励地方拆除篱笆,打开大门,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在地区间流动,鼓励地区间优势互补、联合开发。

政府的各项体制,都要有利于打破条块分割。现行的财税体制,按企业的所在地缴纳所得税的原则,应当加以改革。

此外,行业垄断到处可见,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当对之进行清理,该保留的保留,不该保留的坚决扫除。

政府的各个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应当转变立场。从管企业、卡企业转到为企业服务的轨道上来。

五、2000年应当成为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年

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建国35年来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必须指出,这种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其所以如此,除了历史的、政治的、思想的原因之外,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995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确定: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1984年提出打破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到现在已经将近16年。而只有基本完成这一任务,才能称得起基本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0年应当成为从根本上打破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基本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年。

[收稿日期] 2000-09-30

标签:;  ;  

“十五”若干问题的思考_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