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绿化初探——大保高速公路绿化研究

高速公路绿化初探——大保高速公路绿化研究

尹吉光[1]2003年在《高速公路绿化初探——大保高速公路绿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对高速公路的绿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区高速公路绿化的实地调查及对驾驶员的问卷调查,结合对高速公路不同植被温、湿度的生态效益测定,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高速公路生态环境恢复与景观再造的理论。 本文还以云南大保高速公路的绿化工程为依托,根据大保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从生态、安全、景观叁个方面综合考虑,研究了在云南低山丘陵地区边坡、立交和中央分隔带的绿化方法。 1.对云南、上海、山东、北京等处高速公路绿化的实地调查表明:我国目前高速公路有很多的绿化模式,它们在安全性、生态性和美观性等几方面都各有不同的作用。在北京、山东等地对司乘人员的问卷调查表明:高速公路不同绿化模式的综合功能是有差异的,而且不同的地区要求功能测重点也不一样。 2.根据对北京高速公路不同植被的温、湿度的测定结果,结合其它生态效益的综合作用表明:高速公路绿地能够发挥最大生态效益的绿化模式顺序是乔灌草>灌草>藤本>草本。 3.通过对大保公路沿线实地调查及大保公路绿化的初步研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及景观保护与再造的具体措施;通过对大保高速公路的绿化实践,提出了边坡、立交及中央分隔带绿化的具体理论和技术。

王菲[2]2013年在《高速公路路侧安全与景观协调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公路如火如荼的发展,使得建设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安全与环保成为高速公路建设的主旋律。公路景观美学设计与安全设计的协调统一,可改变公路视觉环境,提高道路的安全性,体现交通部提出的安全、环保、舒适、和谐公路建设新理念。通过对互通立交、路侧绿化带、边坡等视觉特性分析,提出了基于行车安全的点、线、面公路绿化设计方法;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定性特征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公路景观交通、环境、美观等功能影响因素,提出了公路绿化评价指标和多层次、多目标的指标体系;通过对高速公路路侧边坡防护方法的对比分析,从便捷性、经济型、美观性、安全性,提出了基于节能减排的生态护坡安全设计;通过实测隧道的洞内外亮度值,分析洞口内外的亮度构成因素,采用心理学评价的方法,综合考虑洞口安全性和景观营造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基于隧道洞门景观营造方法。研究结论,不仅使路侧环境及景观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满足了道路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可降低死亡率,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念,对实际高速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肖代全[3]2011年在《基于叁大目标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化工程是高速公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近年来,随着“和谐交通”、“绿化交通”等理念的深入以及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执行,绿化系统开始受到建设、营运方的普遍重视。但由于我国开展高速公路绿化工程的起步较晚,目前在绿化功能定位、绿化设计、施工和养管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现状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旨在探寻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措施,并为我国现有高速公路绿化养管及未来高速公路绿化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为全面分析绿化工程存在的问题,首先从交通四要素的需求出发,制定高速公路不同区域的绿化功能目标,即行车安全、景观塑造和生态修复,并明确人对绿化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是保障行车安全和塑造优美景观;车对绿化系统的需求主要就是行车安全;路和环境的需求主要是绿化的生态修复功能。同时,考虑到不同绿化位置对叁大目标功能的需求不一致,将高速公路分为沿线、边坡和集中绿化区叁部分,分别考虑其绿化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受绿化系统在行车安全、景观塑造和生态修复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绿化对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式,提出高速公路绿化防眩调整、绿化方式合理过渡、路侧植物横向控制、隧道出入口明暗缓冲、立交出入口绿化改善等方面的安全优化方法。对不同应用环境下绿化植物防眩配置要求的研究表明:①绿化防眩的植物株距不仅与植物冠径和防眩角有关,还与中央分隔带宽度和平曲线半径有关;防眩高度不仅与驾驶员视线高度、车辆前照灯高度和道路横断面结构有关,还与竖曲线半径、波形梁护栏几何设计等因素有关。②平直路段与平竖曲线路段在防眩植物株距、高度方面是不一致的,通过构建计算模型计算得知,相比平直路段而言,平曲线路段防眩植物株距应减小0.3-0.8m,凹竖曲线路段防眩植物高度应增加0.03-0.43m。通过分析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期间对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探讨其对水土资源、大气和声环境的破坏机理,并总结影响植物生态恢复效果的主要因素及绿化在生态修复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土质边坡的稳定性,根据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与边坡土层之间的力学分析模型,研究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和根系锚固效果的植物配置方法。最后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研究了针对不同绿化区域、地方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破坏修复需求的绿化配置优化方法。通过对高速公路绿化与景观间的关系分析,研究高速公路绿化的景观特征。研究表明,除了沿线绿化走廊具有廊道特征、局部绿化的斑块特征之外,绿化景观在视觉上还具有一定局限性和较强动态性,植物色彩配置也不同于城市绿化景观。针对不同绿化区域存在的景观塑造问题,提出基于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标和破碎化指数的绿化配置方法,并根据绿廊宽度计算模型,得出基于高速公路不同横断面形式的绿廊宽度控制方法。实例论证依托于津汕高速公路冀津界至冀鲁界段绿化工程。作为渤海湾腹地滨海高速公路,这也是国内首次对同时具有海拔低、易涝、土壤贫瘠、盐碱化程度高、气候干旱多风和易冻害六大恶劣条件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进行优化研究。通过对种植条件和原绿化设计的分析,找出原绿化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孙凤[4]2016年在《西宝高速公路边坡防护及植物绿化效果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西宝高速典型地段为对象,对高速公路边坡护理工程及植物栽植模式调查分析,内容包括边坡植物选择及生长状况;植物搭配模式;生态防护技术及边坡景观设计等;总结了高速公路路段边坡生态防护的状况及景观效果,在综合分析区域气候条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的基础上,凝练出西宝高速公路边坡绿色防护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未来公路两侧边坡护理的建议,为高速公路两侧边坡护理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西宝高速公路两侧边坡护理采用喷播、植苗绿化等6个类型,选择适宜于当地的浅、深根系植物搭配种植,注重近期与长期、立体多层次植物的边坡生态防护方式与当地生境条件相符合;后期监测表明,不同类型和模式各类植物均生长旺盛,群落稳定,生态效益突出。(2)样地调查表明:普通喷播、土工格室及植草护坡类型边坡的绿化效果好,群落覆盖度高,草、灌、藤结合,可迅速形成良好景观效果;水平沟整地、穴挖整地后植苗栽植灌草及拱形骨架坡面,植物生长状况较差,坡面群落覆盖度低,“斑秃”现象明显,观效果较差。土工格室和拱形骨架边坡土壤的抗侵蚀性较强,普通喷播和植草护坡样地土壤的抗侵蚀性次之,穴挖植草和水平沟植草样地边坡土壤抗侵蚀性最差。(3)在植物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的科属数量发生变化,植物的科、属、种数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物种数由初期的3科6种增至5科13种,物种经历了由简单到丰富的变化过程。6种类型的植物生长、群落盖度迅速增加在其5-8月,8月以后下降;普通喷播、土工格室及植草护坡类型的生物量较高,水平沟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其它防护类型差距较大;公路表面温度比植物表面温度和土壤表面温度大的多,而植物表面温度和土壤表面温度相近;一般情况,生态护坡造价比工程护坡低25%-35%。(4)西宝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公路边坡景观营建注重树种选择与植物配置模式,因地制宜,在体现地域人文特点;实现景观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统一。(5)未来西宝高速两边绿化植物保护的主要任务是:强化管理,每个月巡视一次;分段落实管护责任,明确到人;对乔灌木要强化修剪,美化树形;5-9月份干旱持续超过70天要及时浇水;注意病虫害防治,叶部病虫害单株感染率超过20%,蛀杆虫害、以及检疫性病虫害要及时防治,发现感染个体立即清除。

王冬明[5]2006年在《旅游公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交通建设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又对旅游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危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公路景观建设是对旅游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一种补偿。 本文在综合分析旅游公路景观建设现状以及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旅游公路概念、景观组成、规划设计方法以及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与意义。通过对旅游公路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从旅游公路的建设目的和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将旅游公路定义为:是指连接重要旅游区或位于大旅游圈内的连接主要景点的以旅游交通为主要功能的公路。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大旅游圈内连接各个风景旅游区的干线道路。依据旅游公路的定义,提出了旅游公路景观组成,包括公路自身景观、两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叁部分。 论文从旅游公路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和促进沿途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并宏观上探讨了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在总结前人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调研内容与方法;包括景观兴奋点设计方法和融合规划设计方法,打破了“一条路,两行树”常规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模式;旅游公路景观现状调研的内容与方法,包括样方调查与口述记录结合的静态调查方法和车行状态下利用GPS定位与观察记录结合的动态调查方法。通过对旅游公路景观组成以及景观特点的分析,研究了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景观类型划分及分布规律研究、景观兴奋点以及序列空间规划、自然景观融合规划设计、人文景观融合规划设计以及公路自身景观规划设计等。依托国道322全桂路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将上述理论成果应用于全桂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实践。通过实例分析,具体探讨旅游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最后总结出本文的结论性成果,并指出了本文研究不足之处。

张红丽[6]2008年在《云南省高等级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高速公路不同特性边坡植被的护坡效果以及弃土场植被恢复治理效果,采取适当有效的建植技术以及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本论文选择了云南省典型高速公路强风化石质边坡、岩质边坡以及弃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区试验法、植被恢复调查跟踪法和水土流失量跟踪调查法对研究区不同特性边坡植被建植技术及弃土场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试验研究。(1)选择速生灌木种类和固氮灌木种类,控制混播组合中草本的添加比例,进行合理的水肥控制,可以促进路域边坡乡土灌木植被的建成,明显提高公路边坡土壤抗侵蚀能力。选用生长速度相差不大的灌木种类更有利于建成平衡和谐的草灌混交群落。其中苦刺+波叶山蚂蟥+马桑+禾草组合效果最好。(2)采用客土喷播方法建植植被,运用速生型灌木是实现边坡快速覆盖,提高早期群落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草本+中速型灌木+快速型灌木、草本+快速型灌木效果好。(3)表土是一种非常优良的自然资源,其内含有丰富的野生植物种子、同时含有丰富的N、P、K及多种微肥和丰富的腐殖质,对灌木植被建立具有良好作用。(4)草本设计总数对灌木的出苗、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且呈负相关关系;草本设计密度超过一定值后,灌木的增加对群落质量的影响不显着。在保证前期生长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的降低草本的播量,以削弱其对灌木的竞争,在岩质边坡客土喷播中草本设计密度达到400株/m2即可,最大不宜超过700株/m2,灌草比例达到0.8即可保证群落中灌木的竞争力。(5)六角空心砖、轮胎及普通客土喷播方式均是固定土壤、实现边坡灌木植被建立的有效手段。(6)弃土场整形工程、拦挡工程、等高绿篱、植被工程等措施是进行生态恢复的有效手段。通过地形改造与植物改良措施相结合可提高弃土场的土壤肥力及土壤抗侵蚀能力,为恢复利用奠定基础。

温瑀[7]2013年在《生态脆弱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绿化模式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路建设为人类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给沿线生态系统的健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生态脆弱或敏感地区的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高寒区的气候特点,在全面调查绥满公路黄牛场至齐齐哈尔段(高速公路)和哈尔滨市阿城区横头山干线(二级旅游公路)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学科理论,提出原生态恢复理念;阐明公路建设与运行对路域植被、土壤的干扰程度;明确公路路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确定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及绿化模式。研究结果为:1.通过研究公路建设对路域土壤环境的影响得出:路域土壤表层重金属的横向空间分布规律为随距离公路越远,影响程度逐渐减低。横头山干线公路的污染程度及公路影响带宽度(0~100m)小于黄牛场至齐齐哈尔段公路(0~200)。路域土壤表层各养分元素与公路垂直距离的变化关系表明:公路建设对自然土壤养分质量的影响范围上坡为O-l00m,下坡为0-200m;对人工土壤的影响规律性不强。2.通过研究公路建设对路域植被的影响得出: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看,公路建设后可接近度增大,使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转化。从生态系统组成看,公路对植物结构的影响范围在200m以内。群落结构指数(数量比、高度比)基本表现为随距离公路远近呈反比的关系。工程类型对路域沿线的影响表现为不同类型具不同的影响,其中桥涵工程影响较大,且影响范围集中;路面工程影响是一个连续的渐弱过程,即远离公路干扰源,干扰强度变小,植物结构变化越小;互通的影响范围主要取决于互通工程的建设规模。公路沿线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变化表明公路建设加剧了沿线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导致植物种群由均匀型或者随机型分布向集群型转化的作用。3.通过研究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的植被重金属抗性得出:4种具有代表性的常用绿化植物(小叶丁香、辽东水蜡、红瑞木、杞柳)对重金属的抗性排序为:红瑞木>杞柳>辽东水蜡>小叶丁香。4.通过综合分析公路建设对路域生态健康的影响因子,构建了公路路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法相结合的公路路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并分别给出了模型的构建步骤和推导公式,确定以分值计算方式表达最终的评价结果;并以绥满公路黄牛场至齐齐哈尔段为例验证评价体系,评价结果表明该项目在整体设计、施工及运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但是路域整体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自我平衡能力有所下降。由此证明了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及可靠性。5.在以上研究完成的基础上,将景观生态学美学原理应用于公路景观设计中,以绥满公路黄牛场至齐齐哈尔段为例,得出现状条件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入手,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给出了具体的景观绿化模式。同时结合横头山干线公路(旅游公路),将“原生态”景观指导思想融入景观规划之中,给出了节点景观的原生态恢复植物种类及绿化模式,摒弃传统的行道树种植方式,在充分保留现状基底的前提下,补植乔灌草,形成充满四季变化的植物景象。构建了公路边坡原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案。

陈学平, 江玉林[8]2007年在《公路边坡灌木化植被建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公路边坡植被持续性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边坡灌木化植被建植技术概念,从植被建植目标选择、草灌竞争调节机制、植物组合混播模式以及植被验收评价指标等几方面建立了边坡灌木化综合技术体系,最后对可持续植被的发展思路进行了展望。

李文圣[9]2010年在《传递生命之水——云南省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抗旱纪实》文中研究表明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是使彩云之南的广袤大地江河断流、水库见底.土地龟裂、草木枯萎、庄稼绝收,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了严峻困难。截至3月26日,持续的大旱已使云南16个地州市2405万人受灾,828万人饮水困难,823万人需口粮救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70亿元。不仅如此,大旱也使云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受到了严重损失。据云南省交通运输厅领导介绍,全省因干旱带来的交通损失就达6亿多元。持续的干旱使全

贾小非[10]2006年在《河西走廊戈壁绿洲水体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曾经灿烂辉煌的河西走廊,地处“丝绸之路”之要冲,是中西方文化汇聚交流的走廊,孕育了农耕文明、丝路文明。然而,随着我国西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西走廊戈壁绿洲城市人口激增,土地,植被,水体等资源更趋匮乏,生态环境更为脆弱,绿洲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其中“水”成为了绿洲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这样的一个特定地区,如何用有限的水资源建设水景观,怎样建设水景观,以达到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当前河西绿洲地区面临的一个迫切又现实的问题。 有水的地方才能形成绿洲,祁连山的雪水孕育了河西走廊绿洲,也使其成为全省最大的灌溉农业区。论文正是在河西走廊绿洲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框架下,以引水灌溉为切入点,改变以往仅仅聚焦于灌溉、蓄水的片面做法,把水利工程与水景建设、水环境营造结合起来,促使水利建设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既满足了农田灌溉的需要,又满足了河西走廊戈壁绿洲人民对水景的渴求,达到双赢的目的。 论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目标,从具体水景建设角度着手,对河西走廊绿洲城市水资源、水利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详细的针对性研究,着力探索如何在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认识拓展“环境优先”、“文脉延续”、“以人为本”原则,使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生共融,这对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域文化逐渐消逝的河西走廊绿洲地区,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对相关理论体系及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后,力求寻找出适宜本地区城市水景观建设的设计对策及规划原则,同时论文结合作者亲自参与的水景观的设计实例进行分析,冀望对河西走廊绿洲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人居环境的改善有所裨益,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速公路绿化初探——大保高速公路绿化研究[D]. 尹吉光. 北京林业大学. 2003

[2]. 高速公路路侧安全与景观协调处理技术研究[D]. 王菲. 河北工业大学. 2013

[3]. 基于叁大目标的高速公路绿化工程优化研究[D]. 肖代全. 长安大学. 2011

[4]. 西宝高速公路边坡防护及植物绿化效果调查分析[D]. 孙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5]. 旅游公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 王冬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6]. 云南省高等级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研究[D]. 张红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7]. 生态脆弱区公路路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绿化模式设计研究[D]. 温瑀.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8]. 公路边坡灌木化植被建植技术研究[J]. 陈学平, 江玉林. 公路. 2007

[9]. 传递生命之水——云南省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抗旱纪实[J]. 李文圣. 中国公路. 2010

[10]. 河西走廊戈壁绿洲水体景观设计研究[D]. 贾小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高速公路绿化初探——大保高速公路绿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