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新时代乡村基层和谐干群关系
刘洪斌
(中共德阳市委党校,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急迫。与此同时,党员干部面对日益变化的群众需要,压力越来越大,两者之间有和气,但不乏怨气,干群关系中的不和谐声音时有传递。无论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和谐的干群关系,必须坚持政府、干部、群众和政策合力,综合施策,方可实现干群关系和谐。
关键词: 乡村基层;干群关系;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急迫。与此同时,党员干部面对日益变化的群众需要,压力越来越大,两者之间有和气,但不乏怨气,干群关系中的不和谐声音时有传递。因此,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便成为新时代夯实基层执政基础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当前干群关系的表现
当前,干群关系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既有和谐声音,也有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作业指导书确定的格子大小布水泥(2.1m×2.44m,即将路基横向分成15格,每格宽2.1m),每格1袋(50kg),摊铺平均厚0.3cm;用平地机将石灰摊铺,人工补撒均匀。
1.1 党委政府“秉正气”
党委政府秉公办事,一些群众开始不适应。一是讲政治群众不买账。以前,党委政府遇到群众闹事,或者给点钱,或者给点物,能哄一时算一时,总想着和稀泥了事,反正只要不在我这届出事就好。现在则不同,地方党委政府开始讲政治,在处理社会矛盾时,既考虑群众的具体困难,也要维护党委政府的合法权益,既要将事情摆平,但也不想敷衍了事,既考虑到当下和谐,也顾及今后的影响。部分群众对此并不买账,原来屡试不爽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模式不管用了,转而求助于网络媒体,在新媒体上发杂音、找平衡。二是守法规群众不理解。与八项规定之前不同,现在基层党员干部开始守规矩。以往,老百姓为了私人利益,私下请乡村基层干部吃一顿,就可以不按规矩办事,走政策的擦边球。现在基层办事,首先讲的是规矩,手续全不全,程序对不对,程序不对不给办事成为常态。有些百姓不理解,以为是没送礼,干部在找麻烦,甚至有时在党委政府与工作人员恶语相向,企图以非法方式解决。三是守纪律群众不适应。随着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优势,原来一些胡作非为的基层干部,现在开始收手,在乡村基层,违法乱纪现象大幅减少,一些原来靠跑送办事的群众开始不理解,甚至不满。党委政府依法执政能力的加强,虽然获得了大部分群众的认可,但也在部分群众中引起了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很可能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甚至影响到干群关系的和谐。
1.2 党员干部“有怨气”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处在亚健康状态。一是家人不理解。在乡村基层,乡干部是最尴尬的群体,尤其是一些边远乡镇,一些乡干部晚上回家不现实,遇上值大班,周末不回去很正常,年龄大的还凑合,一些年轻干部则非常麻烦,家里娃儿照顾不了,家人则有意见。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由于地方上利用周末和假期在扶贫走访,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二是群众不满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委政府的决策,天经地义。但是由于上级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些决策没有考虑到百姓的实际需求,执行下来有难度,甚至有些政策执行不了,但是必须执行,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干部就必须面对老百姓,不停地跑、不停地解释,有些老百姓不买账,认为干部在坑他、害他,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三是领导不理解。我们国家机构设置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上面门类齐全,到乡村则只有几个部门、十几个人,有时几个部门通知下来,一个人完成,村上则压力更大,只有村四职,有时上午下通知到村上,下午就完成。一些村干部上午十点接到通知来乡镇政府取文件,下午就要交过来,要跑两趟才能完成,成了义务为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办事情,很多老党员都是在党性的支持下工作,尽管如此,稍微怠慢,就要被领导通报批评。
1.3 人民群众“有脾气”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急迫。一是要得更多。当前群众消费需求多元化、多样化,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民也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有些甚至对党委政府的那点救济不感冒,有了更大的胃口;有些群众对党委政府发放的各种补贴有意见,认为太少;有些认为乡村干部贪污了上级发放的补助,经过层层刮羊毛,到自己手里就没几个钱了。二是要求更高。随着一些百姓见多识广,对党委政府的要求更高,有些老人家里有病有灾了,不是找自己的儿女想办法渡过难关,而是来找政府出钱看病;有些好吃懒做者缺吃少穿了,不是想着自己挣钱解决,而是找政府要;有些人房子出问题了,不是想办法自己修,而是找政府出钱修好。总体来说,老百姓的脾气越来越大了。三是怨气更大。一些百姓秉承上面都是好的,经是好经,都让底下这几爷子给念歪的理念,对党委政府的政策,有些群众不分青红皂白持抵触态度,有些直接反对。
2 导致干群关系出现问题的原因
随着我国民生政府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民群众的税负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诸如粮食补贴、残疾人补贴、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等一项项民生工程逐渐落实下来,农民享受的国家补助越来越多。但实际情况则不同,由于现在一切补贴都要走程序,有些补贴还要这证明、那证件,有些补贴今年办了,明年才能下来,有些补贴是针对真正困难老百姓的,但是有些人不理解,尤其是现在农村老人多,且多行动不便,反而认为是村干部假公济私、优亲厚友。由于一切补助都要入系统,走程序,在少数人眼里,现在的乡村两级干部办事情还没有税费改革前快,办事拖拖拉拉,让老百姓跑冤枉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是对土地用途区或者土地用途的表达,为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控制建设用地外延扩张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基础图件。
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关于水文类别的标准也是多样的。例如,有关水文的网站的相关基本信息的情况,以及关于地表蒸发、地表水地下水、降水降雨情况、泥沙河道观测、水质检测标准、水污染情况的突发事件等都具有相应的标准选择。另外关于水利工程信息类别的标准主要包括河道渠道的标准,有关水库湖泊河流等工程建设的标准。
2.1 政治任务含糊不得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治理体系的不断健全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党委政府依法执政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基层党员干部讲政治、守规矩的意识越来越强。在处理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矛盾时,不再是一味地忍让、一味地纵容、一味地偏袒,而是开始维护党委政府的合法权益和权威,有些时候开始诉诸法律的武器,甚至与违法公民或团体对簿公堂。党委政府的依法执政,维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也触动了少数群体的非法利益,造成其对党委政府的痛恨,不但不支持乡村两级的工作,还在日常生活中煽风点火,增加工作难度。
2.2 民生工程马虎不得
导致干群关系出现不和谐声音的原因有很多,笔者梳理了以下几个方面。
2.3 扶贫工作懈怠不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像美国的民主党,代表左派的利益,侧重增税增福利,也不像美国的共和党,代表保守派的利益,倾向减税减福利。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考虑的是全局、照顾的是全部,在政策实施上,很多时候,最大公约数成了“1”,既保证每一个群体的根本利益,但是又不像西方政党代表某一部分人利益那么明显。在老百姓眼里,我们国家的惠农政策也好、乡村振兴战略也罢,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与他们的诉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了很多群众认为的,中央的政策是好的,给了老百姓许多钱,地方上的和尚将经念歪了,到了自己手里寥寥无几,远远满足不了一些群众的欲望。
2.4 群众欲望纵容不得
当下,精准扶贫已成为各地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民生工程,乡村两级已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精力用在了扶贫上。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2014年“当年评当年脱”的上级要求,使一些非贫户成为贫困户,现在为了凑够贫困村指标,又要保留一定数量的贫困户,使一些儿女有赡养能力的老年人成了贫困户,其他的临界户意见较大。尤其是现在要求帮扶干部经常入户走访,有时带点礼物,但大多时候是进行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可是普通老百姓不这么认为,以为又给了“贫困户”多少钱,自己从来没有吃过国家的钱,对乡村两级渐渐不满,有时牢骚满腹,甚至演化为争当贫困户的实际行动,对乡村两级干部怨气丛生。
3 对策建议
党委政府决策科学与否,直接关系着政策的实施效果。一是看天气。地方党委政府决策要紧紧围绕着中央的决策部署实施,不能够缺斤少两,更不能够随意更改,要将中央的大政方针贯彻到基层决策里去,落实下来,使广大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成果。二是接地气。我们国家很多部门政策制定者是“三门”干部,对基层情况一知半解,仅凭从教材里学到的内容制定政策,有些喝过洋墨水的专家,自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动不动照搬西方的政策,甚至拿西方的案例来论证中国,导致水土不服。政府决策既要西天取经,也要本地学经,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才不会出现群众戏称的“基层的和尚念歪经”的尴尬情形。三是聚人气。有些政策看起来很好,实施起来效果一般,原因在于缺少人气。党委政府制定政策要多多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需要什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做到科学决策,更要民主决策。
3.1 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保证政策切实可行
无论是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和谐的干群关系,必须坚持政府、干部、群众和财政合力,综合施策,方可实现干群关系和谐。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语境之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人才在一线社会工作之外是完全可以面向政府相关部门的,这也是政府的需求,他们的政务工作中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去施展特长,比如南京市的“全科政务”服务模式,就是在党中央明确提出要继续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转变背景下,南京市栖霞区政府率先试点推行“全科社工”的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体制改革,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政务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2 党员干部依法行政,减少政策负面效应
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需要党员干部去实施,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决定着政策的效力。一是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明白自身的责任,自己手中的权力是老百姓给的,是用来为老百姓谋利益的。要遵纪守法,不能徇私枉法,要坚持权为民所用,不能权为己所用,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二是顺民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有热心肠,没有热心肠,只是将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在对待群众时,就不可能用心办事。要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将老百姓的吃穿冷暖放在心上、记在账上、落在地上。三是提能力。随着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基层干部也需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为民服务能力、建设发展能力,方可造福一方,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减少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
3.3 群众引导抓常抓长,增加干群关系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群众的教育引导不可或缺。一是满足合法利益。作为党委政府,满足群众的利益义不容辞,但必须是合法利益,并且在政府的能力范围之内,对于一些非法利益,尤其是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私自占用良田建房、私搭乱建、乱烧秸秆等行为,要坚决制止,决不能姑息纵容,要传递好声音、凝聚正能量、形成新风尚。二是杜绝非法要求。随着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各种补贴越来越多,一些家庭条件不错的老百姓开始提出政府建房、政府看病甚至政府养老等非法要求,对这些行为,要坚决制止,是政府的责任,绝不推辞,不是政府的责任,绝不包揽。三是弘扬公序良俗。我们国家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之一是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的重点,在于通过积极创新治理方式和理念,协同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建设。在实行自治和法治的同时,注重发挥好德治的作用,充分考虑农村公序良俗,坚持法理情相结合,既要遵循依法治国,更要注重以德化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共同营造文明乡风。
3.4 财政支出优化整合,提高基层办事效率
乡村基层治理,很大程度上是如何将国家的投入花的更有效率、更得民心。一是整合力量提效率。村级治理靠村支书、村主任、村文书、妇女主任“村四职”,基本上保证了村级运转,但是由于“村四职”工资低,仅有一千多元,扣除养老保险,不足一千,很难吸引年轻人进来,留下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即使是这部分人,也是一心二用,既要在村上完成政治任务,也要忙家里解决生存问题。可以考虑整合力量,对于村一级,可以减少干部职数,提高干部待遇;或者整合相近的村(居),设立大行政村,变相减少干部职数,提高办事效率。二是集中财力稳民心。从当前财政投入统计来看,“三农”投入资金数额巨大,但在老百姓心目中,却没有多大的获得感,新农村建设十多年了,大部分农村依然是农村、农民依然是农民、农业依然是农业,农民外出的趋势在强化而非弱化、农业凋敝的趋势在发展而非减缓、农村消失的速度在加快而非降低。要集中财力,投在老百姓直接受益的产业项目上,解决老百姓的切身需求,而不是将“三农”投入当作一种手段,实现资本集中积聚。三是优化支出抓难事。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最大的心愿就是修路、建房,看病不再难,尤其是对一些贫困地区,道路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路通了,农产品销售就方便了,老百姓的收入就增加了;房子盖好了,就不用担心日晒雨淋,就可以安居乐业;看病不贵了,就再也不用担心因病致贫了。要优化财政支持,围绕行路、饮水、建房、上学、看病等难事下功夫、出实招,才能使老百姓对党委政府认可,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Z].2017-10-18.
[2]中国共产党章程[Z].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10-24。
[3]中国共产党章程[N].人民日报,2017-10-29(1).
中图分类号: D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5(a)-0003-03
作者简介: 刘洪斌(1981-),男,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基层治理。
标签:乡村基层论文; 干群关系论文; 构建论文; 中共德阳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