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社会及基本取向
唐代兴
(四川师范大学 伦理学研究所,成都 610066)
提要: 道德社会,是个人、企业、社团、政府自觉于道德生活的社会。道德社会的灵魂是知德和行德,前者形成知善、知恶、知耻的公共诉求;后者呈现有责、有度、有止的公共规范。在知德与行德规范下,道德社会既呈现平等、尊严、无伤害的善意伦理风尚,更体现平等地善待人、善待物、善待生命的公共诉求,并自觉于对社会良心的共同守护。以善意、善待、社会良心为价值引导,道德社会的深层精神结构是诚实、信用、有止、知耻,其主体性要求是公民主导,行为准则是公私分明。以善意、善待、社会良心为牵引力,以诚信止耻、公私分明、公民主导为公共诉求,道德社会培育应遵循以生利爱为本质规定的人性原理、以权利博弈为规范的群己权界原理和以利益共互为机制的权责对等原理。
关键词: 道德社会;社会良心;公私分明;群己权界;权责对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也伴生出一些社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方面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因此,“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其后,十九大报告根据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以及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更应该全面贯彻“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表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际目标,是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不同方面来培育道德社会,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个人生活善或恶,取决于社会道德状况。解决“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根本努力,是全方位的培育道德社会。
一、何为道德社会
基本概念的界域定位如何培育道德社会,构成道德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从社会学入手理解“道德社会”,前提是区分道德个人和社会道德。
“道德个人”是相对“个人道德”言:所谓个人道德,指个人的道德,即私德;与之相对的是非个人道德,即公德。所谓道德个人,指道德的个体,所相对的是非道德的个体。以此观之,道德个人既可是私德的个体,也可是公德的个体,更可能是私德和公德集于一身的个体。
道德社会不同于社会道德:社会道德是指社会的道德,或可说公共道德,与之相对应的是“个人道德”;道德社会是指道德的社会,其反面是非道德的社会,其正面对应的是“道德个人”。
社会道德对应个人道德,实是公德与私德的对应,这一对应关系构成人间道德的全景视域;与此不同,道德社会对应道德个人,实是有德社会与有德个体的对应,其反面的对应形态是非德社会与非德个人。进一步考察,道德社会与非德社会是社会的两种形态:非德社会必然形成非德个人,即个人生活(一旦有条件、机会、土壤)往往既不讲公德(社会道德),也不讲私德(个人道德);与此相反,道德社会必然造就道德个体,既使个体(在公共生活环境中自觉)守公德(社会道德),也使个体(在私域性生活场域中主动)行私德(个人道德)。
基本概念的辩证关系从社会学切入理解“道德社会”,需从社会与个人关系入手。
对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认知,即可从发生学观,也可从生存论观。从发生学观,先有个人,后有社会:人是自然的产物,社会是人的产物,即个人因为存在安全(相对自然、生物和人言)和生存保障(食物资源、环境、条件言)而相向走近,通过试误性努力结成契约性群体,构建公权性社团,它以种族为凝聚力、以文化为土壤,以国家为空间疆域、以政体为灵魂并以制度为稳定结构。由于人是社会的缔造者,所以人必然成为社会的主体。从生存论观,个人基于存在安全和生存保障而缔造社会,社会必然以彰显个人和保障个人为己任。所以,社会与个人的本原性关系是:个人组建社会,社会再造个人。
个人组建社会,可以自然或人力两种方式展开。前者以人口繁衍的方式不断地缔造社会,因为充满活力的社会,需要与其空间疆域相适应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生产力。后者以(物质和精神)财富生产的方式不断地缔造社会,因为充满活力的社会需要解决“更好生活”和“更美生活”的问题,前一种解决方式是发展经济,实现公正分配;后一种解决方式是建设制度、完善法治、普及高水平教育以提升人的善美水准。
比较而言,人组建社会的自然方式更多遵循自然的律法,即物种生育律;人组建社会的人力方式更多遵从人文的律法,即群己博弈律。仅后者观,以人力方式组建社会,蕴含承受社会再造的可能性往往由群己博弈的性质定位所决定:在群己博弈中,群定性己或己定性群,形成不同博弈机制,驱动社会再造个人的目标定位与努力方式可能会截然相反:以己定性群的博弈机制,多为民权主导公权的博弈机制,驱动社会再造个人的目标是使人成为更高水准的人,其努力方式是不断提高个人的主体间性能力:个体的主体间性能力越强,成为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的水平越高;反之亦然。与此不同,以群定性己的博弈机制,多为公权主导民权的博弈机制,驱动社会再造个人的目标是使人成为更遵守纪律的劳动者、人才,其努力方式是不断提高个人服务社会的工具性能力。以此观之,注重遵从己定性群的人文律法,强调民权主导公权,更容易培育出道德社会;强调遵从群定性己的人文律法,注重公权主导民权,如果缺乏客观公正严谨的法治机制,往往容易滑向非德社会。
道德社会与非德社会的实际道德状况呈相反取向:前者更多地激励和引导个体自觉朝向有德生活,以非德行为或非德生活为耻。后者往往刺激甚至引导个体本能地朝向非德生活,将在日常生活中放弃公德或放纵私德视为正常,比如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心安理得地“易粪相食”:在非德社会里,人与社会互不信任,人与人相互伤害,无人幸免。
应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实验室环境检测数据自动处理系统,实现原始数据处理、检测结果的自动汇总与分析评价的一体化,消除结果计算、汇总录入和分析评价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和错误,实现提高效率、消除错误、缩短时间及实现全过程的自动化.环境检测系统的模块主要由测试系统数据库模块、数据处理系统模块和综合评价系统模块3个子系统组成.
道德社会的内涵文明的真正标志是精神。精神文明的标志,是人从动物成为人,其群体性努力是从丛林社会进化为道德社会。对个体言,道德社会以知德和行德为导向,所以道德社会既是知德社会,也是行德社会。
所谓知德社会,是指社会具有求知德、构建德的智识的认知结构和精神结构,这一双重结构规范个体以知德为基本需要,形成知善、知恶、知耻的公共诉求。在这三大诉求中,知善、知恶构成知耻的根本前提;知耻是知善、知恶的日常呈现。知德社会是一个以耻感为人性取向的扬善惩恶的社会。
对道德社会言,知永远是行的主体间性构成的前提,行是实现主体间性的必然方式,所以知德社会必然指向行德社会。所谓行德社会,是指以践行德为基本诉求、并以奖掖德的践行为基本导向的社会,构成这一社会的基本条件有三:即社会行为有责、有度、有止。有责,体现担当;有度,体现边界;有止,体现节制。行德社会就是有担当、有边界、有节制的社会。进一步观,有责、有度、有止此三者,既构成行德社会的行为结构,也构成行德社会的行为方式。在这种行为结构框架规范下,个人、群体组织或社会机构做任何事情都会以有责、有度、有止的行为方式处事为人,交往交流,哪怕市场也是如此。
二、道德社会的价值取向
道德社会之所以要以知德和行德为基本诉求,这是由其价值取向所规定。
善意的基本取向道德社会是道德的社会,它以善意为首要价值导向。所谓善意,就是平等、尊严、无伤害的社会意愿。从根本讲,道德社会本质上是平等、尊严、无伤害的社会。
在化肥流通方面,搭建农资流通领域的基础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的化肥流通体系较为复杂,使得生产、销售、消费环节严重脱节,整个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引发一系列行业乱象。目前流通环节的各项优惠政策已经取消,但是化肥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政府可以通过拨付专项财政资金搭建大中型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信息经济,支持网络平台建设,缩短化肥产业链的信息传导环节,打破地区间的行业壁垒,以期实现信息共享。
首先,道德社会是平等的社会,并且其平等是普遍的,在人格、尊严、起点、机会、社会原则和运行社会原则的机制等六个方面,即使总统与乞丐,也应平等。普遍平等规定了平等本身是道德社会的终极价值,“如果平等不能作为终极价值而构成其中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的道德框架就不完整,我们就无法拥有一个彻底无阶级的社会,在那里,只要有可能,人们便会建立彼此关心幸福和尊严的关系”[2]。
将情景教学应用在护理带教服务当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护理实习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应急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制定计划时可以评估患者的综合素质,并将患者所存在的共性、个性问题进行针对性考虑和分析,将改进措施规划在循环计划当中,并实施计划,借助和实习生共同制定的计划进行护理教学,可以显著提升护理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借助情景教学可以实现护理教学质量的循环性提升作用,达到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实现不断提升护理实习生护理能力的目标[4]-[5]。
其次,道德社会是尊严的社会。所谓尊严,是指人人格地 存在。所谓人格,表征为人独立存在的空间和展开独立存在的方式,“人格就是一个人怎样看待他人或她自己”[3]138的独特姿态与力量展布方式,这种姿态和方式就是尊严。因为人格的本质是独立,独立的基本要求是自由。自由既动力于想望,也实现想望;想望之于社会,必定站立而仰望,所以需要傲骨,这是道德社会和非德社会的根本区别:道德社会是有骨感的社会,是促人人站立存在仰望天空的社会;反之,非德社会是无骨感的社会,往往催人沉沦地趴下爬行生活。
第二是日用品的改变导致的谜语费解。从前的一些日用品已经或者行将淘汰,以之为谜底的谜语就令年轻人费解,自然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如例11的谜底“火钳”,例12的谜底“草鞋”,现在在城镇甚至在一些乡村都已经很难觅其踪迹了,其谜语的费解是显而易见的:
善待的基本取向道德社会更是善待的社会,或者,只有当社会从善意达向善待,才是真正意义的道德社会。在道德社会里,善待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具体地讲是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其指涉的对象是人、物、生命。
其三,道德社会是善待物的社会。善待物,不仅因为万物有灵,更因为无论可再生的物还是不可再生的物,都体现“向死而生”性。物的向死而生性,决定了物的有限性,并构成了自然世界、生物世界、人类世界存在敞开的绝对限度。善待物,不仅是善待生命的来源,善待存在的“衣食父母”,更是善待有限和限度。
文献[14]研究了乏风瓦斯利用的反应机理,在空反应器及装填蜂窝填料的反应器中开展了稀薄甲烷均质燃烧特性研究,基于试验数据分析,形成了简化的2步反应机理,并确定了描述反应器内稀薄甲烷均质燃烧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研究认为CO2浓度随温度升高达局部最大值,然后随温度升高会逐渐降低,最终又呈现出上升趋势。在低温下甲烷亦可能直接氧化为CO2,这部分CO2会与甲烷反应,并在高温下被还原为CO。在高温时,CO2主要是由CO生成的。填料的存在会降低点火温度,并促进甲烷燃烧,填料与气相接触面积越大,点火温度越低。增大比表面积或减小孔道直径,均可以促进燃烧反应,而极小的直径可能会导致燃烧完全熄灭。
其一,道德社会是善待人的社会。道德社会所善待的人,是指国家共同体每个成员。所以,道德社会是善待人人的社会,总统或平民、官员或乞丐、特殊人才与普通劳动者,都须平等善待。
善待落实的前提是人人平等,基本要求是自由和尊重。平等善待人人的道德社会,即是人人自由的社会。这里的“自由”是指“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样的权利。”[6]社会自由的基本内涵是独立,自主,个性,以此为基本要求,平等善待人人的实质努力,是社会必须善意地看待、承认和维护人人的独立人格与独立存在,善意地看待、承认和维护人人对生存的自主设计与自主安排,善意地看待、承认和维护人人个性地生活、劳动和追求尊严地存在、尊严地做人的权利。
其二,道德社会是善待生命的社会。生命值得善待,是因为生命是世界的奇迹,它在创造生命本身的同时创造着世界存在和生生不息的环境[7]。更因为生命既构成人类的土壤和存在的来源,更构成社会主体自己:“我们和我们的身体处于一种双重关系之中。一方面,不容置疑,人的自然体是我之存在和我们主观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不可能有思想感觉或者希望,甚至不可能有最原始的人的生命的表现。另一方面,同样不容怀疑,从我们主观的角度来看,这个人的自然体又是外界的一部分。尽管他也是我们的主观的自然基础,可同时又是与之分离的;按照它的‘本体’状态,与其说是我们主观的一部分,还不如说他是外部自然界的一部分。”[8]
道德社会善待生命的基本方式是敬畏生命、热爱生命。这是因为人组建社会的本质是生命缔造社会。人是社会的权利主体,生命是人的自然主体,所以生命构成社会的存在本体:社会以自然为基础的本质含义,是社会以生命为基础,这是因为“生命是自然的,自然是生命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生命也具有自然性。生命是从无机界自然演化出来的,人的出生是自然生殖过程……人的生命来自自然,最后又回归自然”[9]。
人性构成人和人的社会的原动力机制:“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科学;因为这些科学是在人类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是根据他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18]休谟告知人们两个基本事实:人性既是人类精神探索的原动力,更是人类精神探索所指的最终归宿。社会的缔造、国家的建立、政体和制度的选择,以及道德的生成与运作,都以人性为原点并以塑造人性为目标。非德社会以扭曲的人性为动力和目标;道德社会以尊重人性为动力和目标:人性构成社会必须遵从的普遍法则,亦成为道德社会培育的导向力量。
江西茶叶出口企业要在茶叶制造过程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绿色消费需求和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切实提高茶叶的卫生标准和质量安全。种植茶树这个初始阶段在茶叶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这涉及对茶树病虫害的管理。在茶叶的加工制造过程中,对采茶、制茶、包装、保存等方面制定严格的标准,这样有利于提高出口茶叶在安全、卫生、环保等方面的品质,从而减少茶叶出口时所面对的绿色贸易壁垒,为顺利开辟国外市场、创立名牌创造条件。
我在油站的工作实在太忙了,连星期天都抽不出时间去看孩子。倒是老秦去得比我多。有时候,我好不容易抽出时间跑到姐姐家,伸手抱孩子,孩子不要我。
三、道德社会的内在结构
基于善意、善待的价值牵引,道德社会必然生成以“诚信止耻”“公私分明”“公民主导”为内容构成的内在精神结构。
1)独特的单线接口方式,DS18B20在与微处理器连接时仅需要一条口线即可实现微处理器与DS18B20的双向通讯;
金际珍拿出儿子小时候戴的帽子和小围嘴,上面绣了花、草还有小精灵的图案,看起来相当精美,帽子上的布有几块已经脱线了,绣的图案却依然很牢固。
诚信止耻,指诚实、信用、有止、知耻,此四者构成道德社会的深层精神结构。
道德社会是诚实的社会。“诚实”之“诚”,是指坦诚、诚恳;“诚实”之“实”,是指事实。所谓诚实,是指诚恳、坦诚地面对事实本身,不弄虚作假,不欺骗隐瞒,不强词夺理,不以权欺诈,不暴力压制,不谎言引导。
道德社会是知耻的社会。以不诚实为耻,以不信用为耻,以无止为耻,以权利无度为耻,以权力滥用为耻,以谎言、欺骗为耻,这是道德社会“知耻”的基本含义,也是道德社会的最低要求。
道德社会是有止的社会。有止,其一,指言有疆。言有疆,是指言出必行,行则有果。其二,指言行无欺:有止的社会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对历史的虚构和对事实的刻意歪曲。道德社会必然与欺骗、谎言、虚构、歪曲无缘,这是一个分水岭,越过这个分水岭,就沦为非德社会。其三,指行有度,是指任何行为都有边界和限度,任何个人、组织机构,没有行为的绝对自由:你的自由的边界是他人的自由;公权所止之处是民权的无损。
道德社会是信用的社会。所谓信用,要义有三:一是共和,它构成信用的必须平台。二是契约,它成为信用的基本方式。三是规范,它构成信用的共守法则。由此三者生成道德社会三大精神支柱:一是共和精神。人既是社会的组建者,更是国家的建设者,道德社会得以产生、存在和展开的根本规范方式和精神指南是共和,它构成道德社会的国家精神。二是契约精神,其具体内容是诚信、守时、节俭,此三者构成道德社会的人本精神。三是法精神,其本质内涵是客观、平等、公正、自由,它构成道德社会的规范精神。
公私分明以诚信止耻精神为规范导向,道德社会的行为准则必须是公私分明。
“夕鹤奶奶”告诉我,此次演出最大的看点在于,它是由中日双方演员共同演绎而成。中方有两位指导老师和八位可爱的小演员,快看看我从他们那儿都打听到了哪些有趣的幕后故事吧!
在道德社会里,公私分明首先是一种社会能力,一种社会道德,它既表征为权利与责任对等的社会能力和社会道德,更表征为权利维护的社会行为方式和权力监约的社会结构方式:只有当民权得到平等维护且公权接受正面监约时,公私分明的社会能力和社会道德才可真正形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私分明的社会能力与社会道德,必须形成于政体设计、制度规范和法律限制:公私分明的道德社会,必须以政体、制度、法律本身的公私分明为前提。
公民主导道德社会不仅诚信止耻、公私分明,更应该以公民为主导。
以“公民”(citizen)为主导的道德社会,其形成必得益于公民制度的创建。创建公民制度的核心任务是使共同体成员人人平等地获得公民资格、公民精神和公民能力。
公民资格构成道德社会的主体前提。公民资格主要包括:(1)独立的存在地位,包括独立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生存地位和人格独立;(2)全面的平等,“所有人天生平等,因此,实际存在的不平等,诸如在财富、权力和出身贵贱上的不平等都源自民法”[12]。(3)平等生存权利和承担与此相对等的人生责任,公民资格意味着公民社会存在一套“先在”的关于公民权利与责任的规范体系,这套先在的规范体系要求国家共同体在赋予个体成员以公民身份的同时,也“赋予了个人以责任和权利、义务和权力、限制和自由”[13]。(4)平等的自由,因为“我们是生而自由的”[14],“人的自由和依照他自己的意志来行动的自由,是以他具有理性为基础的,理性能教导他了解他用以支配自己行动的法律,并使他知道他对自己的自由意志听从到什么程度”[14]。作为公民资格构成内容的“自由不是一种物质的占有,而是一种道德能动性。这就是说,最高度的自由只是与最高度的成就相一致的。任何缺少完善的善良意志、完善的神圣性和上帝的东西,都是某种不及完全自由的东西。亦即,只有存在完美的善,才能存在完全的自由。”[15](5)最广泛的民主,这是公民社会的实在标志。
公民精神体现道德社会的文明张力,没有公民精神的道德社会不存在。公民精神由个人精神、国家精神、契约精神和自治精神构成。个人精神是公民精神的主体构成,其内涵有三:一是独立、完整、自主的精神;二是冒险和创造的精神;三是能力服务精神,包括能力为自己服务、能力为他人服务、能力为社会服务、能力为国家服务和能力为环境服务的精神。国家精神是公民精神的奠基,它是指统摄政府、个人、民族包括政党在内的各社会组织使之成为社会精神整体的国家理想、国家思想、国家观念。如果说个人精神是道德社会的灵魂,国家精神是道德社会的基石,契约精神却是道德社会的神经中枢,因为“契约精神培育人成为公民,使一个人拥有公民的最基本的品德,即公德观念、公德思想、公德能力;使一个人能够分辨出公私区别,能够维护和捍卫私人空间、私人领域,使之神圣不得侵犯,也使自己的行动受到严格的限制,而决不侵犯任何他人的私人空间和私人领域”[16]152-153。而自治精神却是道德社会的实践理性指南,它构成道德社会中个人、组织、机构、政府的行动自律。
公民资格、公民精神的践行,就是公民能力。公民能力是道德社会的日新力量。公民能力的核心构成是权责能力和头脑能力,前者是指享有权利和担当与此对等的责任的能力;后者指如何认知权责和怎样担当权责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要通过政治认知能力、政治情感表达能力、政治行为评价能力、政治事务参与能力、守法与护法能力和自治能力的培养来形成。
四、道德社会的导向原理
以善意、善待为牵引力,以诚信止耻、公私分明、公民主导为内稳精神结构,道德社会的伦理导向原理即是人性原理、群己权界原理和权责对等原理。
人性原理人性原理是道德社会的首要伦理原理,这是因为道德社会必须是人性的、并不断释放出人性光辉的社会。有关于人性,中西传统中有许多定义,比如以理性定义人性,就形成理性人性论;以道德定义人性,就产生人性本善论或人性本恶论。客观地看,理性是一种认知方式,道德是一种价值判断方式,而人性却是生命存在的内在事实,它伴随生命而诞生,先在于理性和道德,是理性和道德能够生成的母体。人性作为人的生命本性,是个体生命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生之朝向,其敞开自身的基本方式是个体生命因生而活、为活而生且生生不息[17]229-278。
道德社会更应该是尊重生命的社会,因为生命不仅创造世界,生命还先于社会而自存在,构成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生命自在,任何人,任何权力机构以及任何社会组织,不具有任意对待生命、任意处置生命或取消生命的权力,这是道德社会尊重生命的基本准则。基于这一准则,道德社会必须尊重生命自由:自由是生命的本质,并且“自由就是生命,对自己,对别人,对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而言,都是如此”[10]。自由更是天赋生命的权利,“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11]。
人性原理即是生利爱原理,人因生而活,为活而生,且生生不息的存在努力和生存过程,必须求利,利得而生爱,利失而生恨,这是人性的存在论规定。然而,生、利、爱之间的生成关系构建却涉及“不损”这个限度。在人的生存史上,人性的启动和敞开,是朝向己的,但其敞开却必以不损与此相关的他者(他人、他物、他种生命以及环境)为前设条件:不损,就是生,就得利,就生爱;反之,损,就阻碍生,就成害,就(使他者)生恨。以生利爱为导向的人性原理,敞开为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这一对立统一可表述为“为己入群”:为己入群的本性,就是人性。在道德社会里,人性表征为利欲有度:社会利欲适度,构成人性善美;社会利欲逾度,构成人性丑恶。道德社会与非德社会的分水岭,是利欲之“度”[17]69。
群己权界原理人性导向社会,有利欲逾度或利欲适度两种驱动力,以利欲逾度为驱动力,引发群己无界,必然推动社会沦为人性泛滥的无德社会;以利欲适度为驱动力,规训群己权界,必然激励社会成为人性光辉的有德社会。
无论相对个人还是社会言,利欲的本质诉求是自由。自由始终存在着有限与无限的矛盾:逾度的利欲行为,追求无限度的自由;适度的利欲行为,追求有限度的自由。“夫人而自由,固不必须以为恶,即欲为善,亦须自由。其字义训,本为最宽,自由者凡所欲为,理无不可,此如有人独居世外,其自由界域,岂有限制?为善为恶,一切皆自本身起义,谁复禁之!但自入群而后,我自由者人亦自由,使无限制约束,便入强权世界,而相冲突。故曰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 。”[19]自由是利欲的根本诉求,当人人鼓动利欲谋求自由时,必然要求界限,由此形成自由的界限是自由本身:你自由的界限是他人的自由;社会自由的界限是个人的自由。人间一切人的或一切形式的自由的行动本质,只能是己与人、己与群的相互界限,严复用“群己权界”概念来表述这一“相互界限”。群己权界的律法表达是“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20]。
权责对等原理群己权界作为道德社会的规范原理,它构成对行为与得失两个方面的规定性:群己权界原理要求,无论行为上的自由限度,还是得失上的利欲限度,都贯穿一个等量 和等度 的准则,即权责对等:在任何情景定义中,无论个人还是群体,享受一份谋求利益的权利,必须为之付出相等量的责任,这就是自由。所以,在权利与责任的对等之间,构架起利益通向自由的桥梁:自由是由权利与责任的对等所书写;利益也是权利与责任对等所给出。
以权责对等作为道德社会的导向力量,不仅规定了道德社会必须公私分明,更规定了道德社会必须权利博弈权力,因为无论群或己、个体与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与政府,其利益谋求都必须权责对等,这种以权责对等方式谋求利益的行为,本质上既是权利对权力的限度,更是民权对公权的博弈。所以,以权责对等为导向的道德社会,是权利博弈权力的社会,也唯有权利博弈权力,才为道德社会提供根本的保障机制。
不仅如此,权责对等蕴含普遍的利益共互机制,这是因为权责对等规定利益谋求必须权利配享与责任担当相对等,而且这种对等没有任何的特定对象的例外性,它适合于社会共同体中每个成员、所有组织机构,尤其包括政府等各种权力机关,概莫如是。
其三,道德社会是无伤害的社会。无伤害的社会,更应该是全面公正的社会:“公正是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相互间恰当关系的最高概念……公正是恒久不变地使各人得其所得。”(《美国百科全书》“公正”条目)[4]人人能够恒久不变地“得其所得”的前提,是权力分配和权利分配的平等。所以,以公正为根本规范的道德社会,实质“是权力分配和权责分配的对等”:以权利为准则进行权力分配,构成道德社会的基础问题;以利益为导向进行权责分配,构成道德社会的根本问题;以权责对等为根本规范,构成道德社会的实践本质[5]。
综上,利益共互、权利博弈权力、公私分明,此三者构成了权责对等原理导向道德社会的运行机制体系:在这一运行机制体系中,公私分明是权责对等原理运作的边界机制,权利博弈权力是权责对等原理运作的限度机制,利益共互是权责对等原理运作的动力机制。当此三大运作机制自发整合运动,权责对等原理就发挥导向社会的功能,使社会朝着群己权界和生利爱的道德方向展开。从根本讲,相对个体言,只有以 权责对等为尺度,才是道德;相对社会论,只有以 权责对等为导向,才是道德社会。
五、道德社会培育的实践路径
对道德社会的理论思考,最终要指向实践领域展开道德社会培育,其宏观路径有三:
探索道德社会培育的整合机制培育道德社会,与通常所讲的“道德建设”有所不同:后者是伦理学意义的,指培养公民个人道德以实现社会道德化,所以,道德建设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组织来对个人进行道德认知、道德素养、道德行为的培养。与此不同,前者是社会学意义的,指通过培育道德社会来为个人道德认知、道德素养、道德行为的养成以及道德地生活提供土壤、环境、平台。所以,培育道德社会,必须着眼于政体、制度、法律、市场、政府,通过对政体、制度、法律、市场、政府的规范,来构建培育社会的道德土壤、垒筑社会的道德平台,健全社会的道德机制,比如政体机制、制度机制、法律机制、市场机制、政府机制等等。
从政体、制度、法律、市场、政府入手来培育道德的政体机制、制度机制、法律机制、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必须以人性原理为导向,以群己权界原理为规范,以权责对等原理为准则,展开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政体机制和制度规范,使之发挥其培育道德社会的牵引功能。二是完善以权利平等维护和保障为导向的自洽法律体系和独立司法运行机制,以促进法律和司法充分释放培育道德社会的规训功能。三是培育去垄断的、以契约和法为根本规范的市场,以促进市场从行为与得失两个方面发挥培育道德社会的激励功能。四是完善政府、社会组织的行为自律与他律有机统一的权力限度机制,保障和提升培育道德社会的成果。
“公私分明”从两个维度规训社会,使之成为道德社会。首先,公与私界限清晰、明朗: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私不分。道德社会以杜绝公私不分为标志,因为公私不分既表现为公器私用,更表现为私事公办。以此衡量,凡存在公器私用和私事公办的社会,往往处于非德状态。其次,私与私界限分明,即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这是社会生存的日常准则,其本质规定无伤害地求利,其行为规范是合理利己。
政体、制度、法律、市场、政府,此五者整合构成培育道德社会的动力,能够将如上各动力因素有序调动起来形成培育道德社会的整体力量的那种力量,是政府的自律与他律有机统一的权力限度机制,因为政府自律与他律有机统一的权力限度机制实质性地呈现为政府的意志自由达向行为自由的限度,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组织、市场、个人行为的自由限度,并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市场、个人之间相互限度的自由。这一相互限度的自由构成道德社会的基本准则,无论政府、社会组织与个人之间,还是官与民、国家元首与乞丐之间,其自由都是等量的和等度的。这一等量和等度的自由,通过政府的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的力量在政体牵引、制度规范、法律矫正、市场运作等方面立体发挥出来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全面形成的过程。
守护社会良心培育道德社会,其主导性力量是政府,其运作舞台是市场,其基石是政体、制度、法律,其柔性土壤是社会良心。培育道德社会,需要通过政体、制度、法律、政府以及教育来共同培育全民守护社会良心。
培育全民守护社会良心,须从引导全民理解“良心”入手。良心是属人的,“个体生命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方式敞开天赋的本然之心,就是良心”[21]。首先,良心是指人性充溢本然之心的个体化觉醒,敞开为以人性为根本动力的良好心灵状态;其次,良心是指自由之心,“这个世界的第一成员就是上帝,即人的良心。良心无条件地命令他要做这样的事情,而不做那样的事情;这是自由的和自动的,而不是受任何在他之外的强制”[22]。其三,良心是指灵魂对心灵的光照方式[21]。以此观之,个人以其好善之心凝聚为共同愿意、共同意志,使之内化为拱卫社会的内稳性心灵结构和精神-情感诉求,就是社会良心。社会良心构成道德社会价值系统建构的心灵底座,亦构成道德社会行为选择及判断的“道德法官”[23]。
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闽东特色文化资源为高校实践育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素材。[8]把闽东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有:
社会良心构成培育道德社会的心灵土壤,情感动力和价值导向机制。培育全民守护社会良心,其基本方法是构建政体、制度、法律、市场、政府引导人性向善机制、群己权界机制和权责对等机制,构筑鼓励人人尊重他人自由、规范行为善意、引导凡事善待的社会平台。
培育道德社会的施治方式社会必须法治。法治产生的良好文明效果,是德政。所谓德政,指政府实施法治所产生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法治的政治效果,是政府带头守法而成为道德的政府;法治的社会效果,是政府带头守法而产生道德边际效应,形成道德社会。
网架结构可分交叉桁架体系和角锥体系两大类。对于平面形状为矩形且跨度超过60 m以上的大跨度屋盖,通常多采用刚度较大且受力均匀的正方四角锥和斜放四角锥网架[6]。高端阀厅柱内净空尺寸为86.5 m×89.5 m,考虑格构柱本体尺寸后,网架平面尺寸初步按照90 m×90 m考虑;阀厅内部不设置竖向支撑结构,网架为周边支撑形式。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唯和。(《尚书》)[24]135
正德以率下,利用以阜财,厚生以养民,三者和,所谓善政。(《孔传》)[24]135
这是古代政德功能发挥培育道德社会的经验总结,道德社会就是正德、利用、厚生三者的融会贯通。以此观之,道德社会要求政府施治必须做到正德、利用、厚生。
培育道德社会,政府施治必须“正德以率下”,即政府及服务于政府的公务人员必须具备正己和己正之德,才有资格表率社会公民。二千多年前孔子应答“季康子问政”时,直截了当地重申了“正德以率下”的道德社会培育思想,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25]这率下的“正德”,就是《尚书》里面所讲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24]。
培育道德社会,政府施治必须“利用以阜财”,即开源必须节流,才能止役禁夺多生其财:“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则百姓不劳而足。”[26]只有开源节流,才可止役禁夺;只有止役禁夺,才可杜绝“易粪而食”的生活乱象,形成道德社会。
目前,针对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征的主要集中于含不连续节理边坡、含软弱结构面边坡等复杂地质构造岩质边坡,以下针对对不同类型边坡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简要介绍。
培育道德社会,政府施治必须“厚生以养民”。这里的“厚生”,既指重生,即尊重、善待土地、自然、万物、生命以及人的生之本性;也指使其生,即以善待物、土地、自然、环境的方式滋养人民,因为物、土地、自然、环境既是财的来源,也是生命的来源,更是财和生本身。善待财和生的来源,民才可得到持续不衰的滋养。所以,厚生的政治努力是爱民,即“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24]135厚生的道德努力,是“安民”,因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24]138厚生的社会引导方式是教民:“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24]139
综上,政府施治是培育道德社会的主体,其基本方式是正德、利用、厚生,基本要求是政府必须止役禁夺,其根本方策是开源节流。并且,止役禁夺既构成开源节流的根本保证,也是以善待一切的方式培育道德社会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2](加)凯·尼尔森.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41.
[3](英)马克·柯克.人格的层次[M].李维,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5.
[4]陈立显.伦理学与社会公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4.
[5]唐代兴.生境伦理的规范原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5.
[6](法)伊壁鸠鲁.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3.
[7](美)凯文凯利.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M].陈新武,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518.
[8](德)库尔特·拜尔茨.基因伦理学[M].马怀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11.
[9]樊浩,成中英主编.伦理研究[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77.
[10](美)汤姆·睿根,彼得·辛格.地球也是它们的[M].周立军,等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56.
[11](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708.
[12]霍布斯.论公民[M].应星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32.
[13](爱尔兰)J·M·凯利.西方法律思想史[M].王笑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04.
[14]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5](美)R·T·弗留耶林.创造性人格[M].香港:基督教祷文出版,1926:255.
[16]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2-153.
[17]唐代兴.生境伦理的人性基石[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8](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7.
[19](英)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M].严复,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
[2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3.
[21]唐代兴.生境伦理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22](德)费希特.费希特选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45-146.
[2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蒋自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0,663.
[24](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129.
[26](宋)范晔.后汉书·刘陶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3:792.
中图分类号: B82-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 2019) 04-0117-08
作者简介: 唐代兴(1956—),男,四川广安人,四川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二级教授,特聘教授,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责任编辑:胡政平;校对: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