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是建筑工程的核心,是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建筑主体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工艺复杂,施工细节较多,要求施工单位在明确施工流程的基础上,把握各施工环节细节,积极采取有效方法,确保建筑主体结构质量,为建筑工程功能的充分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施工管理,施工工艺
1.工程施工关键部位及施工工艺
1.1施工缝
1.1.1高低标号接缝处理:
由于梁板墙柱之间各标号不同,施工中先浇筑高标号墙柱混凝土,再浇筑梁板混凝土,施工缝采用快易收口网固定牢固,定位钢筋紧贴快易收口网。梁板底先期用不同标号混凝土垫块隔离,在浇筑梁混凝土时隐含施工缝的快易收口网、短钢筋等材料不再拆除取出。施工缝设置在墙柱( 高标号梁)边外500mm处.
1.1.2施工缝处理:
a.施工缝位置附近做到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不受松动和损坏,钢筋上的污渍,水泥浆及杂物清除。
b.在浇捣前,水平施工缝先铺上10mm~15mm 厚的同级配合比水泥砂浆一层。
1.1.3高低标号混凝土管理措施:
a竖向构件的施工缝按楼层面标高留设于楼面,保证竖向构件高标号混凝土的连续、贯通。
b2种标号混凝土的施工界面留设于水平构件,界面为铅垂面,界面距离竖向构件的外侧面500并平行竖向构件外侧面。
c混凝土施工界面的模板采用双层钢丝网固定于结构梁板的钢筋上。
1.2混凝土浇捣注意事项
1)在柱、板墙与梁、平台板不同等级混凝土交界处,先浇捣柱墙混凝土后浇捣板梁混凝土。在柱、墙边出来500mm留设施工缝,并设置双层快易收口网。
2)结构底层至四层加强区域框架柱尺寸较多,混凝土强度等级较高,为确保混凝土工程浇捣及养护质量,将从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浇捣流程、养护时间和措施控制混凝土实体质量。柱:每根柱子分层振捣,柱高大于5m时分层浇捣。墙:采取由板墙一端向两侧斜坡式分2皮~3皮浇捣的方法,根据混凝土供应情况分皮覆盖,保证不出现施工缝。
3)在混凝土浇捣前,对模板表面的垃圾彻底清理干净,并浇水湿润。确认预埋件、预埋管、预留洞口的牢固性,以免混凝土浇捣的冲击力及其他外力造成偏位。
4)新一层框架混凝土施工前,将标高引至施工层竖向框架柱、剪力墙插筋上,作为混凝土浇捣完成面的标高控制并用红色涂料标在楼层面以上500mm处,在梁板处设置短钢筋(间距2.5m双向)。同样做出红色涂料控制标高,并用水平仪进行校核。
5)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了控制混凝土保护层、截面、梁柱梯定位的准确性,不准随意压坏钢筋,及时纠正预埋件和预留洞的位置[1]。
6)柱、墙混凝土分层浇筑、分层振捣。剪力墙的混凝土浇筑首层厚度为500mm,后续每层浇筑厚度为800mm,每层浇筑厚度偏差应控制在±100mm内。每层振捣密实后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上下层浇筑间隔时间不超过1.5h,新浇混凝土须在下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浇筑,控制混凝土自由下落高度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
7)商品混凝土流动性较大,在振捣上一层混凝土时,深入下层混凝土5cm~6cm左右消除两层之间冷缝,在振捣上层混凝土时,要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在振捣混凝土时,禁止紧靠侧边模板(离开5cm~6cm以上) ,应尽量避免碰撞钢筋框架、预埋件等。
1.3混凝土的养护养护方法:
1)结构楼层平台板混凝土初凝后,基本可上人行走而无脚印时(浇至标高打平不超过8h)立即进行浇水养护,确保混凝土表面湿润,养护不少于规范要求的天数。
2)混凝土浇筑应避开大雨、如在雨天浇筑大体积混凝土,需在混凝土浇筑后立即覆盖防水薄膜、油布等。加强现场测定工作,根据测定结果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及坍落度。
1.4模板及支撑技术质量控制措施
1)平台模板铺设时,不到模板模数时,采用木模镶嵌严密,防止漏浆。
2)预留洞口设好对角撑和水平撑,避免预留洞的位移及变形,楼梯踏步板采用“二八”木板。
3)方柱模板采用15mm厚的黑色七夹板,柱模板的背部支撑由两层组成,第一层为直接支撑模板的竖楞(40*90方木)间距188mm~200mm,用以加固混凝土模板侧面截面平整度;第二层为可调式卡托固件支撑竖楞的柱箍,用以固定竖楞所受的压力;柱箍之间用插件相互扣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柱模板支撑系统。
2.混凝土施工质量情况及问题处理
2.1缝隙夹层
2.1.1现象
施工缝、楼梯间、剪力墙、柱处混凝土接缝不好,有夹渣物,造成结构整体性及表观质量不好
2.1.2原因
1)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认真清理基层表面,浇筑时振捣不密实。
2)浇筑框架柱、剪力墙、楼梯梯段等接槎部位时,混凝土基层未认真清理,后续浇筑混凝土时木屑、夹板、钉子、胶带等埋入混凝土内,在施工缝处造成杂物层。
2.1.3措施
1)当夹渣缝隙较小时,直接剔除杂物并用自来水将裂缝内垃圾冲洗干净后再抹水泥浆。
2)梁底柱顶等关键部位修补前,首先应搭设脚手架并且梁柱加固后方可进行修补,将夹层中的杂物和松软的石子清除,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再浇筑高等级标号的微膨胀补偿收缩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 见图1,图2)。
2.2麻面蜂窝
2.2.1现象
梁底及梁侧、剪力墙模板拼缝处、剪力墙大面、框架柱侧边拆模后出现麻面不平现象,严重的出现局部浅部位空洞隐约看见箍筋。
2.2.2原因
1)模板周转次数过多已破损变形,模板表面粗糙脱皮并且翘曲;
2)拆模时模板拆除方法不当及用力过猛,对已经反复使用的老旧模板造成损坏并且连带混凝土表面被破坏;
3)模板未浇水或浇水不够,造成模板吸收混凝土中水分,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4)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即提早拆模造成混凝土麻面及蜂窝破损;
5)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面仍然有气泡排出即拔振捣棒,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面。
2.2.3措施
1)循环使用的模板表面积浆清理干净,不得粘有胶带塑料薄膜等杂物,浇灌前模板浇水湿润,模板缝隙应用双面胶、腻子发泡剂等堵严,脱模剂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排除气泡;
2)控制模板使用周转次数,破损模板及时替换;
3)表面有建筑装饰层可不必处理,表面无装饰层的,应在麻面蜂窝部位浇水湿润,用原混凝土配合比砂浆基层扫浆去除松动石子,抹平压光
2.3墙柱梯施工缝处截面尺寸偏差
2.3.1现象
拆模后混凝土截面尺寸偏差,施工缝处凹凸不平施工缝接头不平整,楼梯休息平台及平台梁下口歪斜不直[2]。
2.3.2原因
1)混凝土定位偏差,由于下部钢筋混凝土偏位造成上部柱剪力墙尺寸偏差。
2)混凝土浇捣轴线偏位,混凝土振捣、模板加固不到位造成偏差。
3)剪力墙、柱模板根部位置加固不到位,未按规范方案要求对已完混凝土及即将浇筑混凝土接缝处理。
4)浇捣混凝土时产生胀模及施工缝处未按同标号砂浆先期浇筑20cm~30cm产生根部大量粗骨料堆积并且产生离析现象。
5)基层清理不到位,未充分浇水湿润。
6)楼梯间踏步及侧面钢丝网片加固不到位,上下模板未双螺帽加固,未按要求模板下伸20cm~25cm并且加固间距加密基底双面胶处理。
2.3.3措施
1)基层浇筑混凝土前加强清理及湿润;
2)加强对梯、柱、墙面根部及施工缝处的加固措施采取模板向下延伸10cm并用H型螺帽加固,截面下部区域采用双螺帽加固;
3)加强轴线复合及保护层控制,保护层垫宽加密设置;
4)控制振捣方式快插慢拔,防止漏振;
5)施工缝区域采取双面胶贴合及座浆处理防止施工缝处漏浆及爆模现象
结语
结合工程实际对混凝土施工工艺、技术标准及存在的质量通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预防及整改措施。在今后各项施工过程中能更加有效的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反复修复及材料损耗达到一次成活高效节约。
参考文献:
[1]王尉. 房屋建筑主体结构工程质量监理控制方法[J]. 居舍,2018(34):128.
[2]周洪彬. 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重点分析[J]. 建材与装饰,2015(49):11-12.
论文作者:严清,柯圳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混凝土论文; 模板论文; 标号论文; 钢筋论文; 结构论文; 标高论文; 截面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