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的学科理解与提升_地理论文

地理教师的学科理解与提升_地理论文

地理教师的学科理解与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地理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次题为“地球的宇宙环境”课堂教学后的评课活动中,关于到底应该表述为“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还是“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的话题,引起了观课教师的分歧。其实许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地理学科的教研活动中,除了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的不同看法之外,也会因对同一知识点的不同理解而出现争议。

      由于生活体验、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的差异,不同教师对学科同一内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而准确的学科理解对保证教学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何为地理教师的学科理解?这种学科理解是如何引导意义世界生成的?如何提升教师的学科理解呢?

      一、地理教师的学科理解

      当教师与学科内容相遇后,在认知主体与学科内容的视域融合中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同化,这就是学科理解。同化程度的差异则导致了教师对同一内容理解的差异。地理教师的学科理解就是对包括学科性质、知识体系、具体知识、思想、方法、技能等学科内容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学科知识的理解

      教师资格考试中明确提出,未来的地理教师要能够“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这其实只是对合格地理教师的学科知识理解提出了最为概括也最为基础的要求。

      地理教师,首先要准确理解地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这些是地理知识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其次要理解与上述基础知识相关的地理学理论、学科体系结构等;最后要了解与中学地理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包括地理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与社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等。地理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越广,对地理学科体系的宏观理解与整体把握能力就会得到越大的提升。

      宏观把握、整体理解学科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具体课程内容、具体知识点理解的准确性,而后者往往更直接地影响地理教学活动的效果。以“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为例,许多教师将产业转移或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表述为“原因”,这反映的其实是教师对该知识理解的偏差。因为无论是产业转移还是资源跨区域调配,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背景下人类所选择的活动方式。地理科学对此的关注,体现在运用地理学有关思想方法对地理现象背后广阔、深厚的地理背景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2.学科思想方法的理解

      学科思想是指对学科发展和学科学习最具影响力的那些观念、思想和见解,其中的基本思想则是该学科内容的诠释架构和逻辑架构。地理学科的思想主要有人地关系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区位思想等,对这些地理思想的理解有利于教师对学科的整体把握,也有利于促进地理知识的内化。地理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研究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研究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分类、比较、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形成中,更要侧重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

      教师资格考试对未来地理教师的学科思想理解提出了“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站在统观全局的高度,不仅能通过对某个知识点的分析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方法,而且能在对学科主要思想方法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地理思维。

      3.学科能力的理解

      “地理学科作为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学科能力更有其特殊性。对地理学科能力体系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明晰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丰富地理教育的理论体系都具有现实的意义。”[1]

      地理学科能力既包括多数学科共有的一般能力,诸如提出问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包括地理学科特有的地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推断和评价能力等。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在地球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其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情况。从这个意义上看,地理学科能力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和解释这些地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之中。

      教师资格考试要求未来地理教师需要“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这指出了合格地理教师地理能力发展的方向。

      二、地理教师学科理解的意义

      海德指出,在变革时,对学科理解有限的教师常常面临着许多障碍。实际上,正是教师在学科理解上的诸多局限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大瓶颈。改变和突破这种状况的关键在于,将学科理解方式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帮助教师重新认识学科的精髓和灵魂、学科的多重结构和学科的核心能力等基本问题。[2]

      1.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具有的独特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学科知识是专业知识的主体,也是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载体。中学地理教师的核心学科知识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知识本源的认知,如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过程等;另一类是为了清晰表达所需的知识,如对于上述地理本源知识的语言或文字表述。

      学科理解有利于地理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精神的养成,并最终促成教师学科素养的积淀。在学科理解的过程中,地理教师以地理核心概念为主线,澄清区域与全球、整体性与差异性、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系统整理自身所掌握的地理思想方法与观念、知识与活动经验(包括形成概念的背景、意义),获取地理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等。通俗而言,地理教师首先对某个地理事物产生了好奇,即有了问题意识,然后围绕解释该地理现象或解决该地理问题去开展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与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的学科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由此提升了学科理解的水平。教师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地理思维模式与问题模型,并在无具体背景的一般意义上解释地理事物的关系系统,能使自身的地理理论水平得以提升。

      2.促进地理课程的实践

      在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尤其是专家型地理教师作为地理新课程实施、开发、评价的主体,其学科素养直接影响着地理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都将地理素养作为核心概念,提出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等理念,其价值追求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教师的学科素养受制于其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相较而言,那些具有完整、系统、扎实专业知识的地理教师,更能高屋建瓴地选择、整合教学资源并建构成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更能为学生学习设计尽可能适切的方法与路径,更能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和人文、理论和实践、知识和人生的有机统一。基于此,地理课程才能得以高质量地实践。

      三、提升地理教师学科理解的途径

      提升地理教师的学科理解有着非常现实的需要,其途径主要有四个。

      1.准确理解地理学科概念

      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把所感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它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对地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学科理解的核心,是主体在已有认知水平和对地理科学的概念及关系把握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方式或途径获取新的知识、思想方法、经验或体验并把它融入已有认知网络系统之中,以构建意义和新认知结构的过程。

      地理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从‘微观→宏观’、从‘孤立→联系’、从‘抽象→具体’、从‘书本→生活’的基本原则,应在构建宏观地理概念群组的基础上,理解地理概念的本质及地理概念间的关联,运用地理概念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3]这同时也是概念同化的过程。概念同化是指学习主体把以文本等形式呈现出的,前人通过抽象、概括形成的概念的关键属性,与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进行对比并趋同。学习主体在接触一些地理概念之前,可能会对其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这些个性化的已有概念被称为前概念。为此,地理教师在进行概念理解时,需要探究概念生成与同化的过程,并对可能存在的前概念做出修正或再造。这样就能提升对地理概念的认知水平,并能理解概念所依赖的具体生活背景和知识背景。

      2.整体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作为地理教师,要想把科学形态的知识有效地转变为教学形态的知识,就要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地梳理好,并清晰地认识各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也意味着有了本学科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化是指把所学的知识划分成不同的部分,归入更大的范畴之中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组块,进而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组织有序的知识才能在一定的刺激下被激活,在应用时被成功提取。

      地理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首先,要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体系、地理基本事实、地理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这些构成了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主体。其次,要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知识和当代地理学发展趋势,以及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如服饰、饮食、文化、交通、生产等。最后,要加强对地理学思想史、地理学科发展史等知识的了解。只有把教学内容放到更为深广的地理学科发展背景下,才能更为全面地理解地理学科知识内容的价值和意义。

      3.深刻领会地理学科思想

      当前,在一些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地理思想方法的有机渗透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一般只注重地理内容的学习,而忽视思想方法的运用与揭示;呈现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较多,而较少呈现地理分析、综合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思想、方法过程。这主要是由于有些地理教师本身缺少对地理思想的深刻领会。

      地理教师要认识到地理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其中所隐藏的地理思想和方法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系统研究、学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与方法,尤其是地理学发展所依赖的基本思想,并在典型案例的解读中加以领会。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显性或隐性的地理思想内容,学会用适切的问题体现地理思想,以地理思想为主线观察、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对于中学地理学科的主干内容,要善于在地理问题中构建自己对地理思想的理解,实现从地理知识理解到地理思想理解的深化与升华。要学会并逐渐习惯于用观察法、分析法、综合法和比较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地理思想的理解。

      4.构建时间维度的地理理解

      在当前的中学地理课程实践中,以地理过程为代表的时间维度的地理学理解明显被忽视了。而事实上,对地表各种地理现象及其中所含的地理规律的认识,需要建立在两个基本内容的耦合之中:一个是地理现象的广延性,即从空间的角度去认识;另一个是地理现象的连续性,即从时间的角度去认识。

      地理过程视角的认知有利于学习者地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和地理思维的全面发展,并进而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宏观来看,地理过程认知对于人类更准确地把握人地关系以实现学以致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通过对地理过程的梳理,人们一方面可以了解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过去,另一方面可以科学地预测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未来演化的可能。

      地理教师应该全面梳理中学地理所涉及的各类地理过程,熟悉它们的作用过程及影响因素,并养成运用这些地理理论,规律探究生活中各种地理现象“来龙去脉”的良好习惯。这样就能通过对地理过程的认知,提升学科理解水平。

      综上所述,对于前文所提及的争议,其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因为在“地球环境”与“生命存在”之间,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因果逻辑关系。

标签:;  ;  ;  ;  ;  

地理教师的学科理解与提升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