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应用于尿常规检查的效果观察论文_宋艳艳

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应用于尿常规检查的效果观察论文_宋艳艳

鸡东县中医院检验科 158200

摘要:目的:探究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应用于尿常规检查的效果观察。方法:抽取2016-8月至2017-8月共350例需实施尿常规检查患者。参照组:采用干化学法。研究组:采用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定量红细胞和白细胞阳性检出率方面优于参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误诊率和漏诊率方面低于参照组,两组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常规检验中应用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可提升白细胞和红细胞的阳性率,降低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尿沉渣;干化学法;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泌尿科室中基础检查项目,血液通过肾小球过滤,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之后形成尿液,尿液流入输尿管,存储在膀胱中,再排出体外。尿液检查就是对输尿管、肾脏以及膀胱功能方面实行检查,而且还可检查出机体的泌尿系统是否存在感染、出血以及炎症等情况[1]。在临床中,尿常规检查方法有尿细胞学检验、尿沉渣发以及干化学法等等,诊断准确率比较理想,但是仍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情况。因此,本文对需实施尿常规检查患者开展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观察检查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6-8月至2017-8月共350例需实施尿常规检查患者。用电脑进行抽取的方法,将其划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组175例。

参照组: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77例,年龄24岁至46岁,平均年龄(32.1±1.5)岁。

研究组: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84例,年龄23岁至47岁,平均年龄(32.3±1.4)岁。两组患者差异非常小,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均需实施尿常规检验患者;②无认知障碍;③无血液传染性疾病;④非肾炎患者;⑤无精神系统疾病;⑥患者自愿签订同意书。

1.3 方法

应用无菌采尿杯收集药物并密封,医务人员在2h内进行检验。

参照组:采用干化学法。根据干化学法试带说明书、尿常规检测器操作流程对样本实施检验,在30min内完成检验。

研究组:采用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干化学法同上,尿沉渣法就是根据分析仪的操作说明书完成对标本的检验,同样在30min内完成检验。

1.4 观察指标

阳性标准指标为:红细胞超过7×10/L,白细胞超过10×10/L。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阴性标准指标为:红细胞低于7×10/L,白细胞低于10×10/L。记录检验过程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检测结果

参照组:定量红细胞的阳性率14.29%,阴性率为85.71%。定量白细胞阳性率为7.43%,阴性率为92.57%。

研究组:定量红细胞的阳性率22.86%,阴性率为77.14%。定量白细胞阳性率为16%,阴性率为84%。研究组患者在定量红细胞和白细胞阳性检出率方面优于参照组,两组进行比较,存在一定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检查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参照组:误诊率12.57%,漏诊率6.86%;

研究组:误诊率3.43%,漏诊率1.71%;研究组在误诊率和漏诊率方面低于参照组,两组存在一定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尿常规检验是临床中最基础的检验方法,可为医师提供诊断信息,从而分析患者疾病的类型和发病位置,开展针对性治疗。尿常规检验科范围内尿化学检验、微生物检验、尿有形检验以及细胞学检验[2]。其中尿有形可检验尿液中的红、白细胞以及尿结晶、尿管型等,从而分析机体是否存在炎症、血尿、感染以及肾脏疾病等[3]。尿化学检验尿液中的血红蛋白、蛋白质、酮体以及糖指标等,有利于对疾病或者泌尿系统能力进行诊断。尿液细胞学利用显微镜对尿液里是否存在细胞以及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从而分析泌尿系统疾病。尿液微生物学检查是对尿液的微生物进行培养,从而评估出泌尿系统是否发生感染情况[4]。

尿常规检验方法应用率最高的就是尿沉渣和干化学法,我国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全自动尿常规检测仪已经得到普及,不仅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还降低了误诊率和漏诊率。干化学法对亚铁血红素和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验,间接检测出红细胞,如果患者尿液中有大量细菌或者肌红蛋白会使结果出现假阴性的情况。当试带上染料为紫色,可测出白细胞水平情况,颜色越深表示白细胞水平越高[5]。但是酯酶只在中性粒细胞中,无法测出其他白细胞水平,容易发生假阴性结果。尿沉渣仪器检测对尿液有形成分的大小、形态开展分类,从而获得白、红细胞和管型[6]。但是针对那种管型,还需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干化学法和尿沉渣法相结合,可以互补长短,降低假阳性和假阴性发生率。为医师提供准确的检查信息,便于其分析病因,开展针对性治疗措施,早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在尿常规检验中应用干化学法联合尿沉渣,可提升白细胞和红细胞的阳性率,降低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红霞,费安兴,江鸿,等.尿干化学分析法、尿沉渣分析仪法和显微镜检查法联合检测尿白、红细胞及管型结果分析[J].试验与检验学,2012,30(3):288-290

[2]邵婧,牛国平,徐萍萍.UF-1000i尿沉渣分析仪联合尿干化学分析仪在诊断尿路感染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2):1460-1462.

[3]张昭勇,杨宏伟,谢飞,等.UF-1000i尿分析仪有形成分检测筛查尿路感染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2):1523-1524.

[4]袁明生.尿沉渣法和尿干化学法结果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初筛价值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6):2218-2219.

[5]丁志祥,张红,金文涛,等.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仪在尿路感染筛查中的应用评价[J].检验医学,2013,28(10):921-924.

[6]刘媛,杨世霞,杜玫.浅谈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在尿液分析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4):157-159.

论文作者:宋艳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  ;  ;  ;  ;  ;  ;  ;  

干化学法与尿沉渣联合应用于尿常规检查的效果观察论文_宋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