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某工程实例为研究背景,对基坑信息化施工中的工程监测技术的实践要点进行详细解析,希望有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坑施工;信息化;监测技术
引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行业中,极大的促进行业的发展,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带动社会进步。深基坑工程项目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我国的研发与实践还比较晚,很多都是应用到南方地区中。因为北方采用深基坑开挖施工技术比较浅,地质条件也比较好,很多北方地区中难以正常的实施深基坑信息化技术。但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之下,北方地区中的深基坑开挖深度也已经达到10m以上,同时在基坑开挖施工环节也暴露出很多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发出信息化工程技术,可以满足深基坑施工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北方深基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经验比较少,因此,对于北方地区实施深基坑信息化施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1工程概况
某综合楼施工项目地上结构部分为17层,地下3层,主要是框剪结构形式;从设计方案中可以确定,基坑周长约355m,地下3层结构中地下室净高尺寸为16.20m,开挖深度达15.50m,开挖部分主要是杂填土、分支粘土等土质,并且周边区域中分布着大量的城市地下管线与道路项目,并且和相邻的居民建筑基础的距离仅为2.4m,该地区的地形条件复杂性比较高,安全等级为一级。
2 基坑设计方案
因为基坑施工的周边位置上有一个施工工地,所以施工空间比较有限,没有放坡地带,基坑施工主要应用的是垂直开挖施工方法,按照工程的技术要求和实践经验,决定使用排桩加锚固的支护结构形式。具体施工技术参数如下所示:钻孔灌注桩326根,桩长19m~27.7 m; 锚索孔径 150 mm,布置四排结构,总计 1 206 根,长度为 17 m~26 m,总长度达 20 000 多延米; 基坑支护剖面图如图 1 所示.
图1 基坑支护剖面图
3 信息化施工管理
3.1 施工信息反馈功能
1)充分考虑到现场的施工情况,综合分析地下障碍物的分布,采取措施预防管道出现损坏的问题。基坑南侧非开挖部分穿越煤气管道项目,施工管道的深度不准确,施工单位应用坑探的方式来进行管道分布的确定。因为煤气管道轴线方向并不是水平布置的,主要是以两端高中间低的曲线形式所存在,本次基坑支护设计的第一排锚杆布置在-3.0的位置上,锚杆支护施工方面,钻孔施工机械可以将管线进行交叉布置,此时容易导致管线出现损坏的问题,进而导致了煤气管道出现爆裂的问题。经过充分分析这一问题,施工单位总结项目的实际情况,向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提供书面报告,在分析具体情况之后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需要将第一排锚杆施工确定使用洛阳铲来进行,可以将煤气管道移植到规定的位置上,并且与设计人员沟通,确保其移植之后不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方式可以消除煤气管道损坏的问题,保证工程得以顺利的实施。
2)施工成孔困难与反馈。本次基坑施工中,围护桩体的直径为0.8m,桩体中心的间隔距离确定为1.1m,经过计算之后确定桩体净距离为0.3m,其施工难度非常高、质量无法保证,并且施工开始前进行优化配置,需要间隔2 根~4 根桩进行跳打,可以顺利的进行排桩施工。由于 第①层土主要是杂填土结构,还要进行地下管线、人防通道等设置,自地面到 - 4.5m 的第①层范围内,钻孔灌注桩成孔环节与灌注施工阶段存在比较严重的跑浆与串孔的问题,造成了扩径问题比较严重,在后续的成孔环节中存在比较高的难度,桩位偏差比较大。尤其是在最后的几根施中间桩采用冲击钻的方式都无法满足成孔的要求,施工单位为了提升施工速度和质量,在3根桩的中心偏移距离确定为50 cm~80 cm ,经过全面深入的分析之后,需要将3根桩偏移70cm,然后需要连续进行锚喷混凝土与锚索张拉施工,寻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确保基坑施工达到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
3.2基坑监测数据及周边建筑物变化信息的反馈
深基坑开外和支护施工阶段,要随时的观测其周边建筑的变形问题,综合分析变形数据信息,了解其可能给基坑施工安全性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次基坑施工中的西侧位置上紧邻16层高的建筑物,在降水与开挖施工环节中沉降变化存在着异常的问题,监测人员进行综合信息反馈分析,从而可以确定监测数据,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调整设计方案,保证基坑施工安全性达标。
1)监测降水对于周边建筑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基坑排桩、冠梁等结构部分在全部施工结束后,正式开始土方开挖施工之前,应该充分的分析降水对于周边建筑结构所存在的不利影响,要随时掌握必要的数据信息。在降水一周之后,就可以明确的确定靠近基坑一侧位置上与另外一侧存在有沉降差异的问题。在开挖施工环节,沉降差异更加的明显。从监测数据分析可以发现,降水给周边建筑所产生的影响更加的明显,为了能够消除这一影响,基坑周边位置上设置降水井结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其出现整体沉降的问题。由此可见,采用监测降水的方式可以及时的进行建筑物影响信息反馈,能够预防其对于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2)监测结果综合分析。基坑围护结构监测是基坑施工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方面,其可以随时的掌握基坑所出现的动态变化的情况。综合分析基坑支护监测数据,不能只将某个监测结果作为判定依据。本次工程项目中的基坑处在广场一侧主流区域中顶部位移量过大,其变化非常的明显,且随着基坑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持续的增大,并且锚索轴力也在逐渐的稳定,土体深层次位移量变化不大,并且稳定性较强,与顶部位位移并不相同。在经过全面分析各项技术参数之后,确定顶部位移量比较大的情况是因为坑顶距离建筑物比较近而导致附加压力的存在而出现的,为了可以更好的保证基坑与建筑物的安全性,消除安全隐患,在顶部需要合理的确定锚索长度与数量。根据需要在锚索施工完成之后需要继续向开挖部分进行支护施工,然后就是开挖到深度-19.0 m 位置时,其变化量比较小,稳定性非常强,事故问题得以消除。
4 结语
信息化施工技术应用到基坑施工中,可以大大提升其安全性,利用系统中的信息化反馈可以准确的掌握基坑施工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可以消除事故,确保各项施工得以顺利的进行。信息化施工中,可以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的信息监控,了解其对于周边建筑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可以更好的保证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基坑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基坑顺利施工提供基础条件,并且可以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切实提升基坑施工的安全性,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积极促进我国工程领域的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从工程案例反思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的问题[J].孙杰,卢昱.中华建设. 2016(06).
[2]信息化施工技术在吉林某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徐志超.山西建筑. 2015(18).
[3]基坑施工过程信息化监测[J].钱海钢.建设科技. 2014(15).
[4]浅谈基坑监测的内容及意义[J].何晓东.神州. 2012(14).
[5]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实例[J].王杭兵,钱荣杰,唐克荣.山西建筑. 2010(01).
论文作者:李景翔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
标签:基坑论文; 工程论文; 建筑物论文; 结构论文; 深基坑论文; 北方地区论文; 安全性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