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派与主流建构主义的比较分析_建构主义论文

英语学派与主流建构主义的比较分析_建构主义论文

英国学派与主流建构主义:一种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学派论文,主流论文,建构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际关系理论新一轮的论争中,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出现了社会 学的转向,以芝加哥大学教授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 义异军突起,成为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三足鼎立的理论范式。(注:温特称他自己使 用的建构主义是温和建构主义,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 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1页。需要指出的是,温特创建 的建构主义现在已经被国际关系学界广泛称之为主流建构主义。)当人们仔细探究建构 主义的理论,或者说这些建构主义学者在阐述他们的思想缘起时,几乎不自觉地把建构 主义与英国学派尤其是布尔的思想联系起来,有些建构主义学者甚至声称布尔应该是他 们时代之前的建构主义学者。蒂莫西·邓恩(Timothy Dunne)指出英国学派是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的先驱。(注:Timothy Dunne,“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No .3,1995,pp.367-369.)温特在对国际关系理论定位的图谱中,明确把英国学派和自己创 立的“关于国际体系的建构主义理论”都划归到整体主义和理念主义的象限内,而且在 他看来位于这个位置的理论可以统称为“建构主义”。(注:位于这个象限的理论在温 特看来除英国学派外,还有世界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女性主义国际关 系理论,参见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7~38页。)那么,英国学派与温特 创建的温和建构主义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是简单的历史继承,还是有所发展,本文拟 对此做一比较分析。

一、英国学派与建构主义的一致性

1.本体论上的“理念主义”与“弱式物质主义”

首先,英国学派与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都认为国际社会的本质是观念而非物质的。英 国学派认为,国际政治的本质结构是观念的,这从英国学派对其核心概念“国际社会” (或国家的体系)的界定中可以看出。英国学派最早提出“国际社会”概念的曼宁教授认 为,国际社会不是一种经验的存在物,而是一种观念的实体。(注:See Charles

Manning,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MacMillan,1962.)怀特使用的是“国 家的体系”概念,他强调国家之间有可能因为共同的文化纽带而彼此承认,并认同于它 们所组成的整体,这与美国学者用的“国际体系论”——强调机械互动论,属于纯粹的 物质层次而忽略了文化因素不同。(注:转引自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4页。)布尔的“国际社会”概念对前两者有 继承、借鉴,同时也有具体修正。布尔认为,“如果一群国家意识到它们具有共同利益 和价值观念,从而组成一个社会,也就是说,这些国家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受到一套共 同规则的制约,而且它们一起构建共同制度,那么国家社会(或国际社会)就出现了。” (注:[英]赫德利·布尔著,张小明译:《无政府社会》,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3年版,第10~11页。)从这里可以看出,共同利益的认同,共同国际规则的认同以及行 之有效的国际制度构成了国际社会的核心。这些规则、认同与制度本身是观念性的形态 ,构成了英国学派明显的理念主义本体论。以温特为代表的主流建构主义同样也坚持理 念主义本体论。建构主义否定了纯粹的物质主义,重视共有观念的作用。温特承认物质 性因素的客观存在,但强调客观性的物质因素只有通过行为体的共有观念才能产生影响 行为的意义,才具有实质内容。建构主义的理念主义本体论集中体现在温特对国际体系 结构的定义中。温特批判了新现实主义关于国际体系结构是物质能力分配的定义,提出 国际体系结构最根本的因素是观念的分配,即共有知识或共有文化,共有知识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温特由此进一步把国际体系结构概 化为国际政治文化。(注:参见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尽管二者使用的概念有差异,英国学派的核心概念是“国际社会”,温特的建构主义 强调的是“国际政治文化”,但都揭示了国际政治的本质是观念的,本体论上的理念主 义是他们的共同点。

其次,温特尽管一再声称任何建构主义都应该坚持理念主义本体论,但实际上他并没 有成为一个激进的理念主义者,因为他相信存在某些物质性因素限制了国家和国际层面 上的社会现象。根据温特的观点,这些限制主要来源是人性,这也就是温特提出的“弱 式物质主义”的人性理论。温特认为人类存在五种基本的物质需要:生理需要、本体需 要、社会交往需要(sociation)、自我尊重需要以及超越需要。(注: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63~164页。)温特的思想非常接近哈特(H.L.A.Hart)的“自然法的最小内容”思想,而后者成为布尔在《无政府社会》中阐述的世界政治理论的基础。(注:Hedley Bull,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London:Macmillan,1977.)对于布尔来说,人类社会都是通过其规范,以满足最低程度 的基本需要。这些需要包括个人的物质生存和稳定的社会关系,特别是财产权稳定以及 遵守承诺。即使温特的第四、第五需要(自尊和超越)超越了哈特和布尔的“最小关心” ,二者的相似性也还是明显的。他们的社会理论都是建立在自下而上的关于人性的前提 假设之上。在国家层次上,温特提出了生存、独立、经济财富以及集体自尊是客观的国 家利益,这些利益限制了一个国家对外政策行为。(注: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 论》,第294页。)相应的,布尔也认为,从任何特定国家观点来看,它都希望通过参与 国际社会获得其对外独立权威的承认,特别是对其居民和领土的管辖。(注:Hedley

Bull,The Anarchical Society: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London:Macmil lan,p.17)

2.行为主体上的国家中心论

布尔的无政府社会实际上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家社会或国际社会,国家社会也是英 国学派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分析单位。根据布尔的观点,国际关系存在的前提是国家的存 在,现代国家起始于欧洲,是拥有政府、主权以及具有一定数量人口的独立政治共同体 ,不同于历史上的其他独立政治共同体。现代国家不管存在什么样的分歧,它们都被团 结在一种信念之下,即认为它们是世界政治中的主要行为体和权利与义务的主要承受者 。(注:温特:《无政府社会》,第13页。)布尔的观点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英国学派在 这一问题上的论点。温特创建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也坚持“国家中心论”。温特 认为,“国家是一种政治权威结构,具有合法使用有组织的暴力的垄断权,因此,要考 虑国际政治中控制暴力的时候,最终要控制的正是国家……国家是研究全球范围内控制 暴力的首要分析单位。”(注: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0页。)由于国家对 有组织暴力合法控制的独特功能,温特最后得出,“国家是最主要的中介体,通过这个 中介体,其他行为体对于控制暴力的影响得以输入世界体系。”(注:温特:《国际政 治的社会理论》,第11页。)另外,从理论创建的角度看,由于温特是要发展一套国际 政治的社会理论而不是全球体系的社会学,因此对于他来说不可避免地要把国家作为主 要行为体。

总之,温特和英国学派都相信人类社会按照国家划分是有益的,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 是:怎样提高国家间和平的预期、怎样合法使用有组织暴力以及在无政府状态下如何共 存?(注:Hidemi Sugnami,Alexander Wendt and the English School,http://www.leeds.ac.uk/polis/englishschool/suganami00.htm.)

3.结构——能动者关系

温特的主流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国家是由国际社会建构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 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国际社会的建构,温特本人也承认国家存在国内社会的建构。温特理 论的真正含义是,国家的某些特征是由现存国际体系的某些特征建构的。特别是,国家 是否承认相对于对方自己是敌人、对手和朋友,是由他们生活在其中的不同的无政府文 化建构的。相对来说,英国学派的学者在强调国际社会的制度的弹性(resilient)程度 足够大,以致可以使新的国家社会化时,也注意到国际社会对国家的影响。(注:See Hedley Bull and Adam Watson,The Expansion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Oxford:Caarendon Press,1984.)

如上所述,英国学派理解的国际社会是由国家组成的社会,主要关注的是国际社会对 国家属性和国家行为的影响。因此,英国学派就其本体论取向看,“他们明确拥护整体 论,把影响国家行为和国家属性的‘国际社会’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注:[美]玛 莎·费丽莫著,袁正清译:《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23页。)布尔强调国际规范不仅可以在国际政治中产生约束作用,而且可以产 生构成作用。对布尔来说,“国际制度——从国际法到权力平衡——的首要角色就是认 同和维护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的合法行为体,并强调国际社会作为世界政治的最高层次 的规范性原则”。(注:Kai Alderson and Andrew Hurrell,Hedley Bull on International Society,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2000,p.37.)从布尔的研究路 径也可看出国际社会学派的整体论取向。温特的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具有明显整体论特 征。在温特构建的国际政治社会理论中,他接受了现实主义的假定,承认国家是国际关 系的主导行为体,国际体系结构,或者说国际体系文化不仅可以制约国家的行为,而且 可以建构国家的身份和利益,其主要工作议程是研究体系层次上的国际政治文化对单位 层次上国家的建构作用,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整体论观。(注:参见温特:《国际政治的 社会理论》,第一章。)

二、建构主义与英国学派的分歧

对建构主义和英国学派,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强调二者的一致性一面,对两者的分歧相 对没有引起更多关注。笔者认为,英国学派与建构主义的分歧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可以值 得关注。

1.价值取向上:欧洲中心主义与价值中立

英国学派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而建构主义基本上保持价值中立。英国学派的基本价 值涉及诸如秩序——社会秩序、国际秩序和世界秩序、正义——交换正义和分配正义、 国家主权和人类的权利等等。尽管有些价值由于已经内化为国际社会共有知识,如主权 原则,今天已经难以辨认出其价值取向,但仍然摆脱不了其西方中心论和民主自由的价 值观。玛莎·费丽莫认为,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内容来自于西欧民主制度的自由原则, 伴随着西方的扩张,这些原则逐渐国际化。(注:玛莎·费丽莫:《国际社会中的国家 利益》,第24页。)中国学者王逸舟也认为,英国学派比西方国际政治学内的任何其他 学派都明确凸现了“欧洲中心主义”或“白人中心主义”的思想色彩。哈里·哈丁教授 认为,“就其源头,欧洲各国组成的‘社会’,是一种(西方的)基督教君主制成员的俱 乐部,它最早出现的形态是针对穆斯林的、‘异教徒’土耳其的”。巴瑞·布赞也指出 :“今天的国际社会实际上是个‘混血儿’。它部分产生于文化同质的国际社会,这种 社会是由现代欧洲发展、在其全盛时期向外扩张形成的;它还部分反映出同一体系下的 不同文化在高度的互动过程中相互碰撞的功能性过程。”(注:以上均转引自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8页。)

与英国学派相比,建构主义的价值取向不明显,基本保持价值中立。温特的国际政治 社会理论尽管把国际政治文化概化为霍布斯、洛克和康德文化,但这些文化的区分基本 上不是从意识形态、宗教或者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出发的,而是从行为体主要是国家之 间的角色身份出发进行划分的,即相互视为敌人的霍布斯文化、相互视为对手的洛克文 化、相互视为朋友的康德文化。国际政治文化的演进是从霍布斯文化到洛克文化再到康 德文化,目前国际社会主流政治文化是洛克文化。如前所述,这些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 是国家在互动过程中造就的,关键取决于国家之间的互动行为,与国家的类型、属性、 尤其是价值观没有必然联系。建构主义国际政治文化的核心是观念分配、是共有知识, 而不是观念和知识本身。这里明显体现了建构主义价值中立的思想。

2.研究方法上:古典方法与科学方法

布尔认为国际理论是一种古典方法(classical)的运用,而温特的国际政治社会理论运 用的是科学方法。布尔把“古典”方法概括为“起源于哲学、历史和法律,具有明显依 靠运用判断的特征”。(注:Hedley Bull,“International Theory:The Case for a Classical Approach,”in John A.Vasquez,ed.,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0,pp.83-88.)在国际关系传统主义和行为主 义的争论中,布尔明显站在传统主义的一边。他拒绝承认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门价值中立 的、可以运用一些模式和假定进行检验的科学,反对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而温特在 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坚持科学实在论的原则,强调可以建立严格的科学研究议程, 提出能够证伪的科学假设,获得关于国际政治现象的客观知识。

作为古典方法的具体应用,历史分析方法是英国学派的特色。布尔对历史的关注构成 了他国际社会独特性观念的一部分。除了特殊例外,详细的历史分析并非当代建构主义 学派的主要方面。而布尔认为国际社会必须进行历史研究。如果国家和其他行为者的身 份和利益是通过历史互动过程构成的,那么就可以通过持续的、详细的历史研究来说明 。

布尔也承认抽象的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但无论怎样抽象,国际关系都必须置于特定的 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正是这样的文化和历史塑造了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意识、共同价值 观和共同的目标观念。(注:Kai Alderson and Andrew Hurrell,Hedley Bull on International Society,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2000,pp.37-39.)根据阿尔德 森和胡塞尔的观点,布尔强调国际政治古典理论重要性的原因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 无论是规范的还是经验的,都不能脱离它赖以产生的历史环境,“历史研究是理论研究 的同伴,不仅因为它提供经验概括需要检验的案例,而且理论本身也有历史,理解理论 家的历史位置,对于对它的批评很重要。”(注:Kai Alderson and Andrew Hurrell,Hedley Bull on International Society,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2000,pp.254 .)布尔对国际社会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以下意识:当代问题并非孤立的,目前的国际体 系诞生于欧洲的国家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涉及战争与和平问题、无政府和共同体问题、 法律和道德问题。

温特创立的建构主义理论运用的是科学方法。温特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坚持科 学实在论的原则,强调可以建立严格的科学研究议程,提出能够证伪的科学假设,获得 关于国际政治现象的客观知识。尽管温特本人在建立理论体系时并没有进行大量的实证 分析,但他坚持科学研究是可行的。如果说温特的温和建构主义是从“反思主义”阵营 里“脱颖而出”的,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超越于反思学派,认为人本 身可以和认识自然界一样,认识人处于其中的社会世界,和认识自然界一样,科学的方 法同样也可以有助于人类社会解释、预测社会世界的发展规律。对于国际政治理论工作 来说,就是认识国际体系发生、演变规律以及在国际体系中的国家的行为规则。

正是坚持了这样的认识论、方法论原则,温特建构了自己的不同于肯尼思·沃尔兹新 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即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他把无政府状态概化为由国际社会主要 国家之间观念分配构成的国际政治文化,把单一性的国家作为分析范畴,通过大量理论 演绎,主要是社会学方法的借鉴,得出的结论是国际政治文化建构了国家的身份和利益 ,而根据国家身份和利益确定的国家政策行为又可以建构无政府的国际政治文化,并且 推动国际政治文化在体系层面的演变。在温特的理论体系里,几个关键变量——体系层 次的国际政治文化、单位层次的国家身份、利益、政策是清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 明确的,体现了科学方法的明显特征。当然,在温特的理论分析中,历史分析方法基本 缺失。

由于对历史方法的偏好,英国学派学者对他们研究主题的历史领域方面非常有兴趣, 并且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国际体系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的各种知识。这与温特关于国际政 治文化演变的非历史理论形成鲜明对照。例如,他们并不进行类似于温特所做的国家之 间从无政府状态下第一次遭遇的情形开始进行理论的实验,相反,他们更注意考察在西 方基督教传统下的现代国家体系的历史起源,同时也注意不同于现代国家体系的其他国 家体系的特征。布尔在讨论现代国家体系中国际法的地位就是一个好的例证。(注:参 见布尔:《无政府社会》,第6章。)另一个案例是,所有国家体系,包括在欧洲起源的 现代国家体系,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存在巨大的不平等性,布尔在对国际秩序进行理论 化研究时就注意到这点。但是,温特在讨论霍布斯文化的敌人、洛克文化的对手以及康 德文化下的朋友时,忽略了这点。他认为国家之间的互动,按照“符号互动论”的逻辑 ,好像双方在权力上完全平等,好像不平等的权力分配不会影响国际体系的演化过程。 而在这方面,英国学派的亚当·沃森就非常关注权力的不平等性。他通过考察大量历史 材料,竭力得出国家体系演化的结论。(注:Adam Watson,“Systems of state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6,No.2,1990,pp.99-109.)

3.国际体系的演变:从合作如何成为可能到如何解释合作

温特在其《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七章讨论了国家之间如何进行合作导致了集体身 份的形成,从而导致国际体系从霍布斯文化到洛克文化、康德文化的演进。温特提出了 四个主变量作为集体身份形成的机制: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但在 英国学派的著作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比较系统的理论努力研究国际体系的政治文化演变 ,苏格拉米(Hidemi Suganami)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对于温特来说,国际政治文化的演变是个重要问题,因为他的初始假定“在无 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第一次遇到必将导致霍布斯文化产生”,然后必须解释国际体系在很 大程度上享有洛克文化并且包含有康健文化的影子。因此,“在无政府状态下合作怎样 才是可能”成为温特的重要问题。但是,无政府状态下合作的可能性并不是英国学派学 者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假定是:即使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也存在相当大程度的合作 。(注:see Hidemi Suganami,“The Structure of Institutionalis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1,No.5,1983,pp.2363-381.)他们的目标在于怎样解释 这一现象。(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布尔是个例外,因为他事实上考虑了在无政府状 态下国家间维持秩序的可能性。但他是通过批判反思的路径,竭力批驳在无政府状态下 合作是不可能的假定。具体参见《无政府社会》。)二者差异的背后实际上隐含了英美 学者对无政府状态本质认知的差异。美国学者多数认为,无政府状态是混乱的根源,是 灾难、无序的祸首;但在英国学派看来,缺少政府的无政府状态并不一定意味着无序或 者混乱。因此,英国学派的学者并不热衷于研究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如何开始的问题 。

第二,英国学派尽管承认合作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关系的特征,但他们似乎更关心 如何保持现有体系的稳定性,特别是他们更热衷于讨论在威斯特伐利亚制度框架下保持 秩序的程度,而不是把现有的体系向更高层次的秩序和正义推进。洛克文化向霍布斯文 化倒退似乎比洛克文化向康德文化演化更能够引起英国学派的注意。(注:Hidemi

Sugnami,Alexander Wendt and the English School,http://www.leeds.ac.uk/polis/ englishschool/suganami00.htm.)

第三,英国学派总体上趋向于对特定地区国家关系的演变不感兴趣。但是,正如温特 承认的,康德文化正在或者说有可能出现在某些核心国家,而不是在全球。由于英国学 派更关心的是结构、功能和作为整体的国际社会的历史,而不是其分支,因此,他们不 注意洛克文化到康德文化的转变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不是全球,而是局部的现象 。

4.对权力和均势原则的不同态度

建构主义认为国际结构主要是观念结构,物质性权力只有通过观念才具有意义。英国 学派包含了理念主义的本体论,但同时权力和权力政治也构成了布尔理论的核心。这也 构成了布尔理论的内在紧张和矛盾性一面:物质性权力和共有的观念同时在布尔理论中 得到强调。特别难以费解的是,布尔把均势和战争作为其确保国际规则运行的国际制度 的一部分,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布尔尤其反对集体安全的理论与实践,认为集体 安全与均势原则相抵触。这与建构主义提出的康德文化中存在的集体安全制度明显不同 。

通过以上的比较认为,建构主义是英国学派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逻辑发展。建构 主义是在美国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论争中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在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 的争论中脱颖而出,英国学派的理论营养的确为建构主义所吸取,而正是建构主义在美 国的崛起使英国学派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知识再生产角度看,二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阵地转移到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很大程度取决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学派争论,欧洲的或世界其他地区的国际关系理论 对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不明显,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呈现明显的“美国化”倾向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英国学派这样的继承与改造、发展的关系,或许意味着欧洲 古典的、强调历史、哲学和社会学方法的国际关系理论与美国科学的、强调实证研究的 国际关系理论开始了某种融合。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论争开始走出美国学界,西方国际 关系理论真正成为“西方的”而非“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

标签:;  ;  ;  ;  ;  ;  ;  ;  

英语学派与主流建构主义的比较分析_建构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