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晓杰 湖北省利川市毛坝镇新华小学 445420
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时由理论走向实践、走向成功和进步的绿色通道。它也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更是年轻教师在教学上不断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镜子。“好课”是从课堂实践中熔炼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可行,这是教育行为修炼的颠扑不破的法则。
一、磨课,有利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他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在创新使用教材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现有认知起点为依据,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与实质进行深度解读,然后结合教学的需要,适当、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改编、重组、加工。教师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安排都建立在对教材深入钻研的基础上。
薛法根老师曾说过,教材必须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从整体关联方面研读教材,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研读教材,从数学理念方面读教材。只有读懂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才能因材施教。读懂学生,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来接受这节课的知识或者创新这节课的内容。每位教师都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去解读教材,然后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对教材理解的辩论,磨课教师可以从参与磨课的教师对同教材的不同理解中取长补短,促使老师们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教材,每次研讨,组内的老师们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深度,谈自己的个人意见,并提出了很独到的见解,抛弃了以前评课过程中戴高帽、讲空话的不良习惯,而是真诚地说出自己的真心话,目的只有一个:为了共同提高。在研讨中,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其实也就是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的过程,迫使老师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吸收别人的教学长处,促使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语言,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习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新的感悟和新的理解。使教师对新理念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在一次又一次的打磨与反思之中,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磨课,有利于教师优选教学方法
“玉不琢不成器。”叶澜教授也曾把“磨课”形象地称之为“啄玉”,倘若一块宝石不经过百般打磨、雕琢,终难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在磨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让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执讲者要对自己本轮磨课进行反思,听课者进行讨论。参与教师站在自己和学生两个角度上进行商量与补充,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如果我是学生,我该会说怎样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哪些意见更切合执教者自身的素质,哪些看法可能更适应将要施教的学生,这就有了比较的可能和选择的余地。执教教师可以找出本轮磨课中的教学“亮点”,认真分析,进一步完善,也可以让其他教师抱着“找刺”的心理,“解剖麻雀”,满腔热忱地帮助同仁指出毛病,良药苦口利于“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以促使执教者从上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吸取各方意见,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从各种精彩纷呈的教法中,改进教学行动,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磨课,有利于打造和谐互助团队
磨课需要同仁的共同参与,一个人虽然也可磨课,但毕竟一个人的想法再好也有限,这也是群策群力、团结合作、集中众人教学智慧,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作为执教者,在写出教案后,经其他同伴观摩后再度修改完善,或是其他人再来执教,彼此找出优点和不足反复斟酌,这样进步的不仅仅是执教者本人,其他参与“磨课”的人也同样受益匪浅,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地收获。磨课需要教师间协作互助,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
磨课中,大家畅所欲言,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每个教师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以往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是全校性的,范围广,参与人员多,因此教师之间不容易交流和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上台展示自己的教研成果。大家在反复的实践、讨论、反思中,加强老师对课程资源的把握和开发能力,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每次研讨,老师们都高度集中注意力,仔细倾听其他老师的每一条意见,生怕漏掉一条对自己有用的,非常谦虚地接受大家的不同见解,然后加以分析、修改、提高。而每个参与的老师也都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和难能可贵的参与意识,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受到碰撞,个体的行为变成了群体的行为,工作方式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四、磨课,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磨课时,大家都会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研讨时各显所能、相互切磋、互动交流,教师的点评都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的,思想碰撞更能闪出创新的火花,分享了各自的专业智慧,展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开拓了专业视野。
论文作者:龙晓杰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材论文; 出了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们论文; 智慧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1月总第25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