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笔谈——马克思哲学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笔谈论文,组成部分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来源于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对列宁的这一重要论断有以下几点反思。
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区分最早见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篇的结构。针对杜林所写的《哲学教程》、《社会经济学教程》和《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恩格斯分别在这三本书涉及的领域与杜林展开论战,从中阐明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正如恩格斯所说,他“必须跟着杜林先生进入一个广阔的领域”②。可见,这三个领域的区分并不是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历史来源作出的。
有反驳者说:“如果马克思主义本身不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的话,杜林又怎么能从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挑战呢?”③但是,历史的“基本事实”是,杜林写作那三部书是为了建立他自己的“体系”,而不是要向“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提出挑战。当时马克思的学说尚不是体系性的“主义”,更谈不上有“三个组成部分”。恩格斯鉴于杜林的体系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不良影响而批判杜林,也不是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反驳者又说:“决不能将批判与正面阐述二者绝对地对立起来。”④但是,“不对立”不等于一一对应。《反杜林论》的三篇只是对应于杜林的三本书,既不对应于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也不对应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第二,在西方思想史上,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同时代的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英国哲学家洛克对劳动与财产权的分析,是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先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亚当·斯密同时也是哲学家,他与同时代的英国重要哲学家休谟一起,从人性的角度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认识、道德、政治、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经济学只是这种“人性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再如,法国社会主义学说与唯物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在《神圣家族》一书中,马克思把18世纪的唯物主义观点概括为“关于人性本善和人们智力平等,关于经验、习惯、教育的万能,关于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关于工业的重大意义,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他说,这些“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联系”。当时社会主义者的很多说法,“甚至在最古老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著作也可以几乎一字不差地找到”⑤。可见,把马克思的思想来源分成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独立部分,不符合西方思想史的事实。
第三,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着重大影响,不仅是因为“黑格尔的系统(它导致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代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⑥,而且更重要的是,黑格尔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西方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哲学体系,其中包含着对以往所有哲学的批判性的继承;费尔巴哈哲学虽然不如黑格尔那样全面、系统,但也代表了西方唯物主义传统的最高阶段。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性的继承,不但得以有选择地继承西方哲学的精华,而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的根本变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应该把与西方哲学有着继承、变革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限定在马克思哲学的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比“马克思哲学”更为宽泛的概念。“马克思哲学”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是表示不同思想的集合概念。不管哪一种马克思主义,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所有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可统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由于有马克思哲学的根据,在哲学上有相同或共通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与它们所处的不同社会、民族和文化传统有密切关联。这些特殊的传统,有一些属于西方世界,与西方哲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西方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我们现在可以在西方哲学的范围内,研究这些学说的哲学基础。但是,另一些马克思主义,如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其独特性来自苏俄的政治和经济现实与文化传统。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我们常说,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包含着毛泽东思想所特有的中国思想来源。由于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有来源不同的哲学基础,我们不能按照“西方中心论”的观点,笼统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西方哲学的传统。但是,马克思哲学确实是在西方哲学传统的背景中实现哲学根本变革的。
邓小平说:“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⑦。“要精,要管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当前要特别重视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少数搞专业的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的长篇大论包括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是一切号称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哲学之本,加强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重视马克思哲学的西方哲学来源,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特殊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根据我对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关系的研究,我认为,马克思哲学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相应的组成部分。首先,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唯物主义的传统,创立了新唯物主义的学说;其次,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人本主义的传统,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自由思想的传统,创立了以解放全人类为主旨的自由社会观。
马克思尖锐地批判现实中的“粗陋的唯物主义”、“消极服从的唯物主义”、“信仰权威的唯物主义”和“某种例行公事、成规、成见和传统的机械论的唯物主义”⑧,也毫不留情地批判历史上“变得敌视人了的唯物主义。”⑨每一个学马列的学生都知道马克思的名言:“以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理解。”⑩但是,把物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从“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理解”物质的理论后果是什么呢?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事实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物质”并不是指称物质本体的各词,在绝大多数场合“物质”是表示人的社会实践的行为和结果的外在特征的形容词(material,materiell,materialistisch,等),用于“物质生产”、“物质力量”、“人的物质关系”、“物质活动”、“物质生活条件”,等等。在马克思看来,在人类社会中,没有纯粹的自然物,自然界都与人的实践有关,或是人类的生产资料,或是生产劳动的过程和产品,或是人在生产中形成的物质关系。他说:“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11)这里的“实物”(Ding)、“定在”(Dasein),相当于物质存在。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一种能够彻底地解释人的学说。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2)那么,能够抓住“人本身”这一根本的理论是什么呢?马克思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唯物主义同时也是人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传统有认识论的、本体论的和价值论的三支。马克思在批判“自我主体主义”的认识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本体论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发展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论。马克思反对侈谈“精神”价值,唯物史观从不抽象地谈论单个人的本质和价值,但绝非“见物不见人”。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虽然是不同的话语系统,但这两种话语在马克思的学说中是可以互通的。两者之间有一个桥梁,那就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克思没有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上谈论“人的异化”,而是揭示人的异化背后人所意识不到、生产劳动中自发产生的异化。为了揭示“劳动异化”的机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这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但其中贯穿的却是人本主义的精神:揭示造成人的异化的原因和规律,寻求消除异化的解放途径。他的全部理论关心的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阐发、解放和实现、发展人的价值为根本目标和基本取向。
马克思在《莱茵报》期间说:“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13)。如果说这句话表明他所受的西方自由思想传统的影响,那么,马克思以后发展的自由解放理论是对这一传统的根本变革。西方的自由思想传统开始于伦理和宗教的自由选择学说,落实在现代政治的自由权诉求。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把西方自由思想的进程推进到全人类解放和全社会自由的高度。他指出,“个人”、“自由”和“人权”是历史的范畴,它们的意义只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得以实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商品交换的领域称作“天赋人权的伊甸园”。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前资本主义时期,个人依附于部落、家族,没有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可言。在资本主义社会,“表达价值的秘密在于,所有种类的劳动都是平等的和对等的……占支配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说,商品在全社会范围的自由的平等交换造就了具有平等地位的个人,他们的平等地位表现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总之,“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人才成为人”(14)。在《资本论》的手稿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把人类自由发展的历程分为三个社会阶段。前资本主义是人身依附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是人依赖于物(商品)的社会形态,虽然个人有自由权,但个人自由仍然是商品经济的异化的产物,资产者和无产者同样被异化。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能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5)《共产党宣言》中也说,共产主义的原则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把人类的自由社会形容为“自由王国”,“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只有“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交换的基础上,“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才能开始。(17)
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和自由思想在历史上有不同的思想来源,属于不同的哲学派别。但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三个学说如同列宁指说的那样,犹如“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整体。(18)唯物主义是关于人和世界关系的学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使他得以用劳动的、实践的观点,分析“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19)论述自然界的物质形态与社会生产方式的统一。他的哲学没有西方哲学上的“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对立,是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学说。这一学说以人的自由为价值尺度,衡量各种社会形态的进步尺度;并以全人类的解放和全社会的自由为目标,批判一切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在实践的层面上,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和自由解放学说的统一,意味着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关注人的实际利益,争取社会公正和政治民主,最终通过消灭私有制的途径,使人类彻底摆脱劳动的异化和外在力量的奴役。马克思哲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为标准、以自由解放为目标和方向的统一的学说。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31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4页。
③④奚兆永:“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和组成部分问题”,《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167页。
⑥《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4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1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6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上),第189,74,54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8,929页。
(18)《列宁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