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开发的新篇章——北京市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论文,新篇章论文,整体性论文,北京市论文,突破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人才人事理论指导下,北京市在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对各类人才实施分类管理、建立法规体系、突出工作重点和培养锻炼人事干部队伍,使人事系统的宏观思路、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使人事工作走出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融入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
回顾多年的实践,在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上取得了很大成绩。高素质包括政治上的高标准,思想上的高境界,业务上的高水平,工作上的高效率。专业化是高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公务员成为科学运用经济规律,熟练掌握公共行政管理知识,胜任本职业务的职业化队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要特别强化四个观念,即服务观念、竞争观念、成本观念、创新观念。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北京市制定了与之相配套的录用、考核、奖励、培训、回避、职位轮换、辞职辞退等12个单项法规,使公务员管理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主要表现在:一是凡进必考的机制已经形成,从政的大门已向优秀者敞开。过去,城乡差别、身份差别使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迈进国家机关的大门,分配、派遣、调动一直是国家机关进人的主要途径,实行凡进必考后,形成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有公开平等才有唯才是举。身份界限的打破更引人注目。几年来,北京市有1.4万人通过考试进入国家机关,同时,87 名农业户口的农民,于前年在门头沟、怀柔、平谷、延庆等4 个郊区县参加考试,竞争28个职位31个公务员名额。二是选贤任能,特别是在竞争上岗上力度下。在人员过渡和职务晋升中,市直机关普遍引入激励竞争机制。北京市公开选拔了61名副局级领导干部,10个区县先后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近100名副处级领导干部。通过竞争, 使机关的老同志焕发了更大的干劲,年轻干部争着学政治、学业务、创优质服务,一般干部也有了危机感,一个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的风气正在各级机关悄然兴起。三是优胜劣汰,充满活力的公务员管理机制已经形成。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市对公务员的管理逐步走上了用制度管理人、规范人、约束人的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如强化了考核、实行了奖励,共有19080 名国家公务员受到各种奖励,涌现出了52名受到市级以上表彰的人民满意公务员。加强了培训,先后有10.4万人次接受了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实行了轮岗、回避办法,轮岗人数达4822人,回避人数达1000余名。畅通了公务员队伍的“出口”,先后有83人辞职,95人被辞退。
回顾多年的实践,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才市场,北京已成为国内国际人才交流和集散中心。目前北京市经批准成立的各级各类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已达111家,市、区、县合理分布,老、中、 青人才兼顾,高、中、初分类服务,基础性人才市场和专业化人才市场协调发展的多层次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在为首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配置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市人才服务中心为例,经过14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具有人才交流、开发、评价、保障、贮备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人才服务机构。日常接待求职人才22万人次,举办各类洽谈会430余场,累计为116万人次的求职个人和3 万余家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同时还承担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办理养老保险、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处理人才流动争议、办理事业单位辞职辞退手续、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进行聘用合同鉴证、出国政审等特定职能。随着人才市场的不断发展,北京市还不断地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规范和管理:一是加强了对人才市场的法制化管理。1995年2 月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人才市场管理若干规定》,1997年10月16日市人大审议并通过了《北京市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对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人才招聘、人才应聘、法律责任等都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该《条例》于1998 年1月1日起施行。去年, 市政府还相继颁发了《北京市人才招聘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才招聘洽谈会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三项配套法规,这对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行为,促进人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加强了人才市场信息的建设。北京市人才市场经过几年努力,已经从初级市场、有形市场向高级市场、无形市场过渡,并逐步使人才交流工作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市人才服务中心开通的168电话人才信息台动态贮存着有效人才信息4千余则,在人才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市人才服务中心为总站的人才供求信息数据库网络已实现了与区、县及部分行业人才服务机构和大型企业联网。三是不断使人才市场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使人才市场产生或创造出五种效益,即:人才交流效益、人才评价效益、人才派遣效益、人才培训效益、人才输出效益。以培训为例,几年来,市人才服务中心累计培训6万余名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大批人才。 四是促进人才市场向有序化方向发展。根据北京市有关产业发展和人才政策的规定,他们积极发挥人才市场的导向作用,包括人才的流向、市场工资的确定、国有企业的保护等等,既保证人才个人流动的权利,也尽量避免由于人才的随便“跳槽”影响单位利益,从而保证人才流动的有序性、合理性。在这方面,他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也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回顾多年的实践,人事工作在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发挥了职能优势。从1990年以来,北京市人事局提出人事工作要变单纯管理型为服务型,变被动服务为整体开放,通过多年努力,共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调研、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万余名,接收中专以上毕业生15万人, 其中大专以上的有8万人。9年来,市人事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服务大局,在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大局下行动,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为此,市人事局下大力抓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提出了重点企业人才开发的规划,编制了《北京市“九五”专业技术人才计划》。二是突出重点,为国有企业和农业发展办实事。从1990年至今,为稳定大中型企业干部队伍,市局抽调精兵强将,深入100多家大中型企业进行调查, 制定了《关于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稳定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的若干意见》,对支柱产业、重点工程在干部调研、军转干部安置、大学毕业生分配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提出了要保证市属高校工科类专业毕业生50%以上、外地生源毕业生60%以上分配到国有企业,局里下发了《关于解决中级专业技术干部两地分居问题的通知》,把有限的调京指标集中用于解决专业干部的困难,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欢迎。 同时, 为远郊区县引进各类人才1500多名,分配大中专毕业生6000多名,为远郊区县的经济大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大发展。三是立足本职,发挥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作用。为支持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发展,市人事局制定并下发了《解决民营科技与高新技术产业单位在市、区、县人才服务中心存档人员的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的办法》,办法中对专业技术服务、学历、年龄、在人才服务中心存档时间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办理调京手续。去年,市局又出台了不再限制大中专毕业生到各种经济成分的单位工作的新政策,并特别提出要保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科技成果多的私营高科技企业的用人需要,为私营企业充了电,加了油,使他们吸引人才不再犯愁。1999年,北京市人事局为促进市新技术企业发展,又出台了四项有关吸引和引进人才的政策。
回顾多年的实践,从建立北京整体性人才开发新的体制、机制、政策入手,北京市在合理配置人才,科学使用人才,努力解放人才,充分发挥北京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方面都做了认真的探索,主要表现在:一是积极建立人才开发的新机制。北京市认为在人才开发上,北京不能再打“北京牌”了,必须要打“首都版”、“中华牌”。如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副局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去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近千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中,北京市委决定打破中央国家机关、科研单位与北京市国家机关、科研单位的界限,对公开选拔招聘的“双高”人才,凡属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和学有所成的留学回国人员、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实行优惠政策,实践证明,这种新的体制的实行,对于优化北京市干部队伍结构和建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利用市场经济手段配置人才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当然,最终形成制度,还需做大量工作。二是建立整体性人才开发新机制,这个新机制主要包括:对人才规模、层次、结构、效能等四个方面都制定规划、开发预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机制,将科技与生产的结合问题解决好;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主要是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引入竞争机制,选拔一批确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在这些方面,北京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如为了尽快建立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机制,北京市人事局会同科技干部局,制定了《北京市“九五”专业技术人才计划》,指导30多个单位编制了本行业和部门的“九五”人才发展计划,在120多个单位开展了人才需求预测工作, 根据规划,对重点部门的人才需求予以重点保障。再如,为了尽快将竞争机制引入人才整体开发,市人事局于1998年和1999年两次向社会发布了人才资源信息,这次信息发布的内容包括了人才资源的现状、当年人才供给量、人才需求情况等项内容,这种向社会公开亮人才资源“家庭”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对各类人才如何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三是建立整体性人才开发的新政策。为了尽快实现整体性人才开发的目标,近年来市人事局不断研究和制定符合市场经济建立和需要的新政策,如在稳定企业干部队伍、解决民营企业干部实际困难、为高新技术企业调入科技人才、远郊区县调入干部、稳定中学教师队伍、知青返京、大中专毕业生和军队转业干部分配等七个方面都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办法,这些政策的引导作用,使整体性人才开发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当然,这些政策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