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安居乐业,也关系到城乡关系的发展。国家大力倡导的新型城镇化,就是一种新型城乡关系,因此城市的繁荣离不开乡村人力、物力的支持,乡村的发展也与城市息息相关。乡村规划存在诸多问题,与规划实践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乡村规划规定性要求等有关。本文分析了乡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人的工作经历,提出了新的发展对策和思路,以此为乡村规划的建设探索更好的道路和方法。
关键字:乡村规划;建设;问题;对策
乡村系统比较复杂和巨大,现阶段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合理进行乡村规划的重要性,相应的很多地区也开始了乡村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从乡村规划实践出发,探讨乡村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并非能解决乡村规划中的所有问题,因此需从实践出发,探求理性规划之道,尽可能减少规划失误,尽最大责任留住"美丽乡村"。
1乡村规划的概念与发展
狭义上说,编制与实施乡村规划是乡村实践者的责任;广义上讲,乡村规划不但是规划实践者的任务,而且是各行各业重点关注的对象。乡村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特定时期内关于乡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制定的目标,将乡村性质、发展规模与方向确定下来,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乡村土地,对乡村建设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综合部署,进而促进乡村和谐发展。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女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为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城乡规划法》规定,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
2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
2.1乡村规划实践的物质空间环境状况
透过物质空间表征可以发现,乡村规划实践主要存在三个方而的问题:(1)同一地域空间表征的随意表达。(2)空间重构脱离乡村社会经济发展阶段;(3)在规划中对不同地域环境建筑文化的任意复制和拼贴;具体表现为:规划时忽视乡村的地域特点,简单照搬城市空间形态,割裂乡村空间环境组织肌理,使乡村丧失了本来的活力和文化。
2.2乡村规划实践的路径依赖
在走访中发现,无论是村民还是规划管理部门人员,普遍对现有乡村规划抱有怨言,村民反映乡村规划不切合实际,集中实施问题多,如空间组织需要协调土地使用的权属以及不同人口规模和经济状况的家庭对空间的诉求等;规划管理人员则强调村民不配合,乡村规划实施主体与资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政府想改善村庄环境的愿望得不到理解等。
3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的对策
3.1注重人文环境
乡村规划建设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乡村规划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力求在旧村落改造中注意保护原来风貌,保留原有的城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增加了碑、坊、亭、廊和住宅里弄,并依据历史原貌修建了昭明台等具有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旧村落的历史文脉,使得建成后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乡村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规划工作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长期以来乡村规划一直被忽视,有学者甚至指出乡村规划历史是很短的,以致理论和应用都十分薄弱。新农村建设以来,乡村规划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也出现与城市规划相互对接、有机结合的问题。要关注农村经济,解决农民的出路问题。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化,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必然趋势,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推动这个过程是必要的。要保护乡村特有的生态景观,防止环境污染。要考虑乡村居民的意愿,满足他们的需要。强调严格控制土地使用,精心设计集约利用。城乡规划要协调,有机结合。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支持,乡村规划必须考虑城市的影响。
3.3乡村建筑保护每一个时代的文化
农村的古民居,老家具等已成为都市人追逐时尚的对象。现在城市社区、豪华别墅,都在再现农村田园风光,可是众所周知临摹的古民居和田野风光是无法与自然乡村相提并论的。乡村规划项目不是拆旧房、盖新房,不是推销城市已普遍化的电器和汽车,而是让新农村与就农村并存,新文化与就民俗并存,时尚与传统并存。
3.4乡村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
乡村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指国家现行的有关乡村规划的制定、实施以及修改等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乡村规划作为一项制度,在宪法、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层面都有相应的规范对其加以规定。研究乡村规划的法律规范体系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把握乡村规划制度,明确乡村规划与其他规划制度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推动乡村规划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3.5注意各种线路的完善
乡村规划线路主要指水、电、通信线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绝种村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一是给水,规划时乡村应设置总闸阀,各小区设置支闸阀,各户分闸阀;二是排污,各户应役化粪池,乡村视地形地势情况设置污水处理装置,避免造成污染;三供电,规划时要注重乡村经济发展需要,选用配电设备时要充分考容量、服务半径和导线截面等。
3.6搭建价值认同的方法解决集体选择对个体偏好的抹杀
公共选择会抹杀个体偏好,制度化是对个性要求的最大抹杀。规划主体在认知乡村社会、空间和文化等方而时,如果对空间表征的价值、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文化形式以及对空间环境地域有统一的认知,就有利于把这种认知融入到规划编制中,且认知内容越丰富,越能满足村民多样的需要。乡村实践中带来的地域文化消失,"千村一而"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化实践主体价值主导带来的"设计取舍"和"决策取舍"结果。
3.7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乡村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村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村民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村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乡村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村民方便顺路购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乡村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乡村规划中车辆停放,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在乡村规划中,注重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使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融为一体,互为补充,统筹发展。
4结语
乡村规划是指农村建设方面的布局,建设用地计划和安排。规范农村土地使用、提高质量的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整体意义重大。在乡村规划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社会统筹”的指导思想,遵循客观归路,尊重农民意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突出特色,节约用地,配套建设,形成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社会。
参考书籍
[1]孟莹等.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规划师.2015(02).
[2]权莹等.现阶段我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初探[J].中外建筑.2015(04).
[3]毛旭东.试论我国乡村规划现存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
[4]李会娜,乔栋杰.试析城乡规划现存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4(01).转
[5]孙君.农道:没有捷径可走的新农村建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
[6]陈晓红,等."两型社会"建设评价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9
论文作者:尤玲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乡村论文; 村民论文; 农村论文; 环境论文; 空间论文; 对策论文; 城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