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走向繁荣的路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中国论文,路径论文,繁荣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339(2000)04—0265—04
历史似乎已经证明,只有市场经济体制才是通往繁荣的道路。但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人民尽管选择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对80年代生活在这些地区的穷人来说,依然是被遗弃的年代。
英国早期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美国现代的混合经济、日本的有预测性计划的市场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亚洲小龙的“儒教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受挫的历史似已证明:市场经济并不是通往繁荣道路的保证,通向繁荣必须创造出独特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市场经济模式。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指引下,一波三折地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中摆脱出来,经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选择,最终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实现了中国走向繁荣的壮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一、历史的观照:世界很复杂,中国很特殊
通常认为,社会发展进程是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呈一种单线五阶段演化模型。中国则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它是替代资本主义的更高级的社会,所有制越公越好,资源配置越集中越好,分配越平等越好。但是中国社会真的发展到了那么高的水平吗?如果不对世界发展进行历史的观照,就无法准确地把握中国在世界发展图式中的地位和特殊性,也就难以做出发展道路的科学抉择。
人类社会历史究竟是如何发展的,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先验构造的模式,而是历史所呈现出来的实践历程。鸟瞰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就可以看到具体历史环境决定着各国发展进程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如图1所示。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实证图式中可以看出:
第一,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已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都不是也不可能是马克思所论证的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它们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才有可能进入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社会。
这种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低于现实中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基础两个层面上,还不具备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优势,还必须不断地改革现行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搞好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否则,就显示不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会遭到人民的普遍反对(前苏联即为殷鉴)。
第二,中国是一个极特殊的国家,只能走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因为它的历史环境与众不同。自公元前11世纪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长达3000年的东方君主专制制度和变态封建制社会是世界各国发展史上独有的现象。血亲关系、家庭关系、封建伦理纲常等非经济因素的作用远远甚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且严重扭曲了现实社会中的市场关系。中国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是大一统的国家所有制,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小生产、小作坊式的商品经济长期持续。这均源于一种深厚的历史背景,即君主专制、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变态封建制经济,以及竖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和思维模式。
第三,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所设想的西欧式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社会主义,但很接近于马克思提出的东方社会主义模式,即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具有一类亚细亚社会经济形态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和统一战线凝聚成的力量,绕开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建立起来的,这种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存在发展阶段上的巨大差别。历史已证明,这种差别只有通过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除,没有其他出路。因为社会发展的进程表明,各国经济形态的一般发展规律是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这一规律在不同国度有不同的实现形态,已呈现出分叉演化的态势:一个分支是自然经济形态→表现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经济形态;另一个分支是自然经济形态→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经济形态。
从不同角度考察图1, 可进一步得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综合图式,如图2。在这个图式中,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 马克思设想的西欧式社会主义(Ⅰ)实现之时,并不能立即实行产品经济,商品货币关系依然会存在一段时期,甚至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次,马克思设想的东方社会主义或现实中的社会主义(Ⅱ)实行市场经济是滞后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但其消亡却有可能先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二、现实的前瞻:未来经济发展阶段预测
更具体地考察中国经济的历史进程(图3),不难发现, 中国走的是第Ⅱ条演化路线中的第(2)条道路。 目前的改革正是对运行中弊端累累的行政性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必然存在着一个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阶段一无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阶段的过渡阶段—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也即还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阶段。
在上述演化模式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与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对应,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以生产资料国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特点相适应,以市场经济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二次调节和市场基础调节协同作用的社会经济运行为基本特征的初级形态的市场经济。在这一阶段,为适应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需要,要求形成产权明确、利益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经营权限和运行机制等都十分明确的市场主体;要求有发育完备而规范的市场体系。
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或称有商品的计划经济,与未来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相对应。那时,计划经济处于进一步完善中的主体形态或基本形态,而市场经济则从主导地位退居辅助地位并逐步消失。计划—市场一体化的调节机制将为一种更高级的、自觉型的、更科学的计划调节机制所取代。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应超过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到了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才可以实行马克思主义定义的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它至少要经历如下三个子阶段,即:变革过渡期;平稳高速发展期;跃迁过渡期。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个子阶段,由以往无规范市场的行政计划一体化管理的经济体制,向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非行政的计划指导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阶段。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传导性巨变的阶段,大体上是从引入市场机制始,以正常市场秩序形成止。正常市场秩序形成的主要标志是:1.经济合同制真正有效; 2.经济立法完善,经济司法真正生效;3.行政不再直接干预经济, 企业自主权真正得到落实。第二个子阶段是平稳高速发展阶段,也即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渐进性微变的阶段,其特点是市场经济机制完善,计划指导科学有效,社会经济能够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其标志是:1.生产力不断提高,以技术为标度的生产力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2.农业稳步发展,能够满足国内生活和生产需要而有余,但在国民总产值中仅占15%左右;3.城乡人民消费结构改善,恩格尔系数大约在30%;4.全国建成统一市场。此后,中国将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三个子阶段,即向计划、市场一体化体制过渡的阶段,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突发性微变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融为一体,即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市场机制能够在计划指导之下发挥整体性调节作用。一体化的市场反馈调节和计划前馈调节使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使我国摆脱短缺的制约,为步入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奠定了生产关系和物质两方面的基础。其标志是:1.形成了立基于全社会利益之上、对全社会经济生活起调控作用的计划—市场一体化的调节机制;2.短缺消失; 3.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基本上与当时的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水平。
三、艰巨的任务:必须完成四种模式的转换
社会主义初级的变革过渡阶段必须实行四重模式转换,即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经济运行机制转换和社会环境转换,此时,改革才算完成,过渡阶段才算最终结束,并且进入平稳高速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是指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模式,内容包括战略、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和发展重点的转换。经济体制模式转换是指由行政性集中计划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容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动力结构、信息结构和决策结构、市场体系与企业组织结构的转换。经济运行机制模式转换是指由单一的指令性计划调节模式转变为以市场机制调节为基础调节的兼容指导性计划二次调节的模式。社会环境模式转换包括社会硬环境(法律、行政等)和软环境(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和思维模式等)的转换。
这四大模式转换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依互动关系。思维模式和文化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转换是启动改革、深化改革的动力之源;社会心理与习俗子模式的转换方向、强度与速度,将决定改革的成效与进程;行政模式的转换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法律体系的重构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基础(参见图5)。
收稿日期:2000—03—12;修回日期:2000—06—25.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计划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