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正宁县山河小学 745300
摘 要:学生的不良习惯,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不良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让我们老师和家长头疼的,就是孩子们的诸多不良习惯。例如:乱丢垃圾,随地吐痰,课间活动追追打打,走起路来东倒西歪,学习用品丢三落四,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者马马虎虎……那么这些不良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缺乏理性的家庭环境是学生不良习惯的始发地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把孩子塑造成人,需要六位雕塑家,依次是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的首席雕塑师。
1.家长缺少从小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意识,认为树大自然直,未能抓住教育的最有利时机。许多不良习惯表现在孩子,根源却往往是在家长身上。父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事就是保持家庭的完整。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没有什么比家庭的完整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了。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少上光荣榜,很少能完成大学学业,更容易触犯法律,他们长大以后也不容易与人建立起稳固的关系。
2.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保护,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穿衣慢,大人干脆利落地帮他穿好;孩子吃饭脏兮兮的,大人干干净净地塞饱肚子;孩子玩完玩具走了,大人无怨无悔地帮他收拾……这些情景在多数家庭发生,表面上是在帮孩子,实际上却在阻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
3.有的家长虽然想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但是缺乏有效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下列现象经常出现:已经会走路的孩子仍然时刻被家长抱在怀中、背在背上;要玩的玩具家长取,满地的玩具家长收;能够自己吃饭的孩子,还要家长追着喂;早上起不来,晚上不愿睡;吃东西挑三拣四,偏食严重;沉迷电视、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这些坏习惯,就像一棵树苗长弯了,长大后是很难纠正过来的,孔子的“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有的父母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影响差,为孩子树起了坏榜样;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沟通和指导;有的家庭结构缺损,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或者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中;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把子女培养成为所欲为的“小皇帝”……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成长的不利因素,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由家庭开始“发源”,生根发芽。
二、存在缺陷的学校教育是学生不良习惯的生长区
很多孩子带着不良习惯走进了学校,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困难,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缺乏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学校和老师没有积极思考对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反,纵容和默许了学生不良习惯的“生长发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不文明,给学生起了不良的“示范”作用。
2.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认知和培养重视不够。课程标准虽然要求以人为本,但教师平时由于教学任务紧,琐事多,加上教育主管部门仅以考试结果评价老师,家长也以分数衡量老师,导致了教师对不可量化为具体指标的软考察或不考察项目——学习习惯不够重视。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耐心辅导。
3.教学方法简单粗暴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不让上课等。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没有充分了解现代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仍然采用封闭式、程式化的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有的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困惑,使学生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对学生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养,过分的惩罚或放任强化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不良习惯开始“茁壮成长”。
作为“重要他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学生常常会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因此,老师应当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三、不尽如人意的社会影响是学生不良习惯的助推器
1.社会环境的恶杂,特别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社会诱因的侵蚀。如校园周边开设电子游戏室、网吧、KTV音乐吧厅等,部分业主唯利是图,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以致染上不良习气;社会上不良群体的吸引和束缚,使部分青少年不能自拔。
2.不良书刊和影视、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聊天、电子游戏和色情网站正侵蚀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学生的不良习惯,根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论文作者:乔海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6
标签:孩子论文; 不良论文; 学生论文; 习惯论文; 家庭论文; 家长论文; 学校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7期论文;